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云南省南干族自治县武凉山樱花谷的茶园是绿色的。新华社

云南省剑川县沙溪古镇新落成的茶马古都博物馆。光明日报记者林卫东照片/光明照片

云南省宁勒哈尼族自治县宁勒镇温泉村的人正在采茶。新华社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永庆茶园云海景观。新华社

最近,在昆明颇有名气的猫车书馆,畅销书作家周仲林在他的著作《茶之基本》上签名。专门销售这种茶书的书店里,国内外茶学图书销售100多种。书店经理介绍说,自2017年2月开业以来,这家小书店已经卖出了600万码的各种茶叶书籍。今年的销售业绩更加乐观。《茶叶战争》 《易武与古六大茶山》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普洱熟茶教科书》等书很受车友们的欢迎。今年2月才出版和解释茶成育宇《茶经》的《茶之基本》已经是第二次印刷,目前已售出2万多册,即将第三次印刷。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城中村燕子生态茶园考察,嘱咐他概括整个茶文化、茶产业、茶科学等大文章。这也为今后云南茶叶产业及茶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1,1000亿元的大规模产业支持。

“茶文化”为什么在云南掀起这种热潮?

“中国人使用茶叶已经有3000年了,茶树的种植和利用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是茶的故乡,茶是云南各族人民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代表。”今年83岁的国际著名植物学家、中科院昆明植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裴盛琪老师说。

在茶叶商店密集的昆明雄达茶文化城市,许多茶叶消费者熟知的“老班庄”、“冰岛”、“过去归化”、“李武”等云南名牌普洱茶、地区及福建、浙江、广东、安徽等地的茶馆长期扎根经营,韩国、日本、安徽等地的茶坊。

早在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委、省政府就开始依靠众多高茶树资源的优势,打造云茶产业的编制布局。截至2015年,云南省茶叶产值达到623亿元。“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将茶产业列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

近年来,云南省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叶产业的指导支持不断加强,被认为是促进农村扶贫攻坚、增加多农收入的重要途径。2017年云南省推出《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到2022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到40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近年来,云南深入挖掘“茶马古道”文化价值,收集、整理与运车相关的历史、传说和传说,建设具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茶博兰园、茶博物馆、车身考点,开展将茶文化带入校园、进入企业、进入社区等行动,培养宣传。

同时,云南省全省促进茶旅一体化,促进茶业与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饮食、“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积极扩大茶业功能。云南省计划到2022年建设3个茶业三山融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园区、10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100个秀美茶园和美丽的茶乡。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和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为720万亩,比2019年增加43.3万亩,增长6.4%。全省茶叶综合产值1001.4亿元,同比增长65.4亿元,增长7%;“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

2、有活跃的茶文化研究组。

茶文化在云南“火热”不是没有根据的。简要回顾云南茶文化的几个大事件,将有助于理解茶文化在被称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云南逐渐升温的原因。

1990年7月,云南大学青年教师木济红联合陈宝儿、李旭、徐勇、王晓松、李林等徒步考察云南藏、天花板交界一带的历史文化,首次提出“茶马古道”,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推崇的学术概念,在国际上引起了“茶马古道”

2002年6月3日,中国国际茶叶文化研究会、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云南省茶叶协会联合在普洱茶乡景洪市共同主办了2002年中国报

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190名专家学者参加。

2007年,国际上首个以“茶马古道”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在云南大学正式成立,推动从历史、语言、地理、文化、风俗等多角度开展了云南茶文化的研究。

在专家学者们的积极推动下,2013年3月,云南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将省内保存完好的300多公里茶马古道路段和230个文物点(包括村落、寺庙、客栈、商号、古茶园)成功申报为全国第7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首次整体列入了国家依法保护的范畴。

2011年9月,作为云南普洱茶制作技艺突出代表的“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1月,拥有1.8万亩古茶林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为一座茶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5月21日,在首个“国际茶日”来临之际,“世界茶叶图书馆”在西南林业大学正式成立。同时,与其相配套的古茶树研究中心挂牌,“世界茶树原产地古茶树资源展”也正式展出。它们以古今中外丰富的茶书、茶企资料和茶叶大数据为依托,以古茶树研究为基点,集研究、展示、交流为一体。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评茶师、云南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茶,从来不仅仅只有物质的一面,中国茶人自古就关注茶中的精神力量。所谓‘君子不喝无道之茶’,没有什么比茶人更幸福的工作了,因为茶人的唯一产品就是美好。”

由李乐骏创办的追求“美好”的弘益大学堂,2014年至今,累计培养学员6500余人;创办弘益茶道美学在线内容平台,收获四十余万读者的订阅与认可;发起弘益茶会500余场,公益奉茶超过50万杯,成为国内有影响的茶文化机构之一。

放眼昆明、临沧、大理、景洪、勐海、普洱等地,开展普洱茶文化研究、茶马古道文物展示、茶艺培训已经蔚然成风。

走进云南大益集团公司设在勐海茶厂的大益馆,里面有一个专门进行茶道研修与培训的大益茶道学院。作为中国首家职业茶道师认证及研修机构,于2010年5月在昆明成立。目前,大益茶道院已在海内外开办各类职业茶道班、茶业经营班百余期,培训学员数万名;连续多年举办大学茶道师资研修班,为全国100余所高校近500名大学老师进行了茶道专业培训,帮助40余所高校开设了大学茶道公共选修课,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总部设在有“中国第一茶叶大县”美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雨林古茶坊,则致力于传播云南古茶树文化,从2012年起组织开展茶山旅游,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超5万名茶友造访云南普洱茶山,让大家实地感受云南久远的茶文化。

更引人注目的是,还有一批批研究、写作云南茶马古道历史、普洱茶文化、茶叶发展史等问题的专家学者活跃在全省各地。

木霁弘、黄桂枢、邵宛芳、杨海潮、周红杰、詹英佩、雷平阳、周重林、杨凯、李炎、胡浩明等一大批专业作者,撰写出版了众多关于云南茶文化历史、现状以及普洱茶相关知识的著作。其中,一些专著成为国内茶文化研究与普及的畅销书,重要代表作有《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大观》《普洱茶记》《云茶大典》等。

3、有休闲文化大潮的助推

今年五一长假,来自全国各地1783万多名旅游者让云南多处景区“爆棚”,其中有些游客是专门到云南古茶山旅游的。他们漫步昆明、大理、丽江、景洪、普洱、腾冲等地,走进各式各样的茶馆、茶吧、茶楼,体验盛行在云南的休闲饮茶文化。

2021年4月28日下午,在西南林业大学世界茶叶图书馆举办的一场茶学沙龙演讲上,裴盛基先生说:“我国历来就有‘北方赛马,南方赛茶’的文化传统,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茶文化的范围,尤其在经济领域,以文化搭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下,各地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蓬勃兴起,进一步提升了大众对茶文化的需求。”

曾长期贫困落后的云南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20年,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成功得到解决,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万亿元,增长4%。更可喜的是,云南“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国的排位从2015年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这为云南茶文化的流行奠定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告别了贫困、逐渐富裕起来的云南各族人民,终于可以在紧张工作劳动之余,享受轻松品茶的休闲乐趣。特别是在昆明、大理、景洪、普洱、丽江等文旅融合效果显著的城市,生活休闲化发展势头迅猛。

2020年12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休闲绿皮书:2019至202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认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休闲产业发展是我国未来的一项长期任务。它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融合家庭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民消费、丰富经济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研读中共中央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部分有这样明确的擘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展望未来,周重林感慨地对记者说:“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能够脱贫致富,要感谢茶,因为茶能富民兴边,茶能在今后的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云南应抓住普洱茶大发展的机遇,依托庞大的古茶树资源、生机勃勃的茶产业、新兴的茶文化创意机构,着力打造世界茶文化中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改善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饮茶消费有望成为未来我国休闲市场的增长新动能,而与茶产业发展相伴相生的茶文化也必将进一步普及与盛行。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