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本初的第一反应是《本草纲目》,然后是《神农本草经》 《吴普本草》 《海药本草》 《身边的本草》 《汉书郊祀志下》等。从史前开始,中华先民就认识到植物普遍在功能上有着不同的医药效果,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今天所说的中医学或中医药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草学是中华先民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他们智慧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

在古代汉语中,“草”和“树”在现代植物学的意义上没有区分,它们包含的意义是相通的。因此,本草的“草”是指各种药用木本植物。黄莲、天门洞、江、丁香、玉簪、牡丹、紫花地丁、玉竹.这些草在我们周围很常见。在重庆出版社新出版的《神农本草经》中,作家安南利用古今各种典籍和文献资料,研究自然科学、自然科学、

“本草”一词始于《神农本草经》,一开始本草首先应该是各种药用植物的总称。此后,药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动物、矿物等。但是,即使在中国古代医药典籍《本草纲目》被记录的时代,收录的《中药》仍然有很多植物,因此,五代韩宝胜注释为“药有玉石、草木、虫树、云本草子”。也就是说,在所有药用大象中,植物仍占大部分比例。《身边的本草》包括365种中药,植物占252种。《身边的本草》约1892种中,植物类达1094种,比例也接近60%。这种现象在所有古代中医典籍中普遍存在。植物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所占的分量可以看作是这个。

不仅如此,本草学在作家安南看来是中华传统思想形成的过程。他说:“在进入农业文明之前的野蛮时代,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围绕着延续生命的中心展开,其中以食物为主。”在寻找和发现食物以维持和持续生命的过程中,一些植物的特定医疗(或地毒)功效引起了先民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医学开始萌芽。对具有这种功效的植物的特定生长性的观察也是中华先民主动了解自然的开始。从此,他逐渐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大象比喻”思维,并由此发展成为辨证的系统方法。这也许可以理解为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本身的认识也逐渐升华。" "

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分析和总结,本草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是遗憾的是,本初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长期被忽略。安南坦言:“由于对本土药用植物的人文和审美价值缺乏关注,在开发具有无限潜力的‘富矿’方面落后于海外。”仅2018年,我国花卉进口贸易总量就达到了2.7亿美元,其中包括一度从中国引进国外后,外国企业开发的产品返还给中国市场的玉簪等。" "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安南试图创造一个将本草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融为一体的本草家庭园艺体系,尽可能丰富和拓展本草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说文解字注》。通过讲述26种本草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深刻理解身边的本草。另外,通过穿越古今的200多幅照片,可以从多方面感受到周围本草的美丽,易于阅读和应用,还可以识别和理解本草的习性和价值。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艺术》)同时,作者可以在每一章的文后添加相关的植物科普知识,除了知道本草外,还可以学习有关植物的科普知识。有趣的是,所附议案都来自名家医学典籍,本草能治的病、药理药效、经典处方等都有记载,传统医学自有道理。

我们周围常见的本草已经在大地上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甚至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背后有无数的故事。

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作为调料食用的生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万物》中:“中医药说的健康是指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采摘并干燥的生姜根。生姜,很多人通常认为是新鲜的、还处于生长状态的生姜。其实不是这样。段玉才在010-30000中强调生姜是指生姜不成熟、生动的根,指出“今天人们不做的人叫生姜”。迷失的男人。严格地说,生姜应该是指新鲜的生姜。”。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生姜是进口产品,但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原产于河流的中国”的观点。在近2500多年前完成的本草类古籍——简书010-30000中也有“让江叶耐寒”。记载着。这些文献表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对生姜有了性趣。

、功效有了深刻的认识。据阿南考证,在《穆天子传》中,共记录了四次周穆王在西巡途中赏赐给当地人黄金、桂姜等珍贵礼物的史实。桂姜,即肉桂和生姜,是久负盛名的香料。阿南说:“周穆王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如此算下来,姜在中国,差不多也就有了3000年的食用历史。现在,姜在中国,除药用外,也是很多菜肴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用量极其惊人。中国人对姜如此痴迷,是因为其中含有的姜辣素——姜的辛香味正来源于此。”

还有一味大家熟知的中药——当归。古人娶妻的首要目的是生儿育女,而在当时已婚男女分居两地现象远甚现在,战争、徭役、交通等诸多因素,都不允许分居两地的夫妻经常见面。所以作为人妻,当久居在外的丈夫返乡时,怀孕便成为她们的当务之急。而当归调血是治疗女性疾病的良药,又有想念丈夫之意,因此有“当归”之名。

在书中,还记载了多个关于当归的典故。《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中说,曹操听闻太史慈为东吴服务,知道他很有才华,要他弃吴北归来魏,便给太史慈一封信,里面放入一些当归。在这里,当归就被赋予特殊的寓意。曹魏江山易主后,当归的这一隐喻之意似乎已成定俗。如崔豹在《古今注》中这样记述:“芍药……亦犹相招召赠之以文无,文无亦名当归也。”在《太平广记》等逸闻类书籍中,也有关于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期间逃往成都避难时,道士罗公远赠以当归的描述,又写道:“玄宗自蜀还京,方悟蜀当归之寄矣。”而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当归还充当了一回红娘。戏中说,张君瑞碍于封建礼教约束,无法和崔莺莺互诉衷肠,因而害上了相思病。崔莺莺得知消息,亲笔写了一剂药方派丫鬟送去,方子里就有当归。

对本草有如此详细的记述,源于作者阿南在本草的多年研究,尤其是近年来他致力于国兰和石斛等本草的新品种培育,业余就写作关于汉字源流及本草文化方面的专著。阿南透露,真正着手《身边的本草》的写作始于2018年初,本以为驾驭文字于自己而言并非难事,但事实上,其难度远远超乎他的预想。“既然是一本关于本草的普及类读物,自然要言及每一种本草植物的历史渊源、它们背后的人文内涵及其在中华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当然,还要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介绍相应的培植养护方法等。如此,除了查找相关的历史人文资料,必然还要翻阅古今中医药典籍,并适当地兼顾一定的学术性,去参阅现代医药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还不止这些,考证本草植物的源流,有时还需要古汉字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比如要想搞清楚芍药为何在中国古代被用来当作临别赠礼,就需要从芍的本字‘勺’入手;青藜之‘藜’是个后起字,在上古三代,人们称其为‘菜’,从莱到藜,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

就这样,阿南从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植物切入,建立起一套集本草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为一体的“本草家庭园艺”体系,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拓展本草的文化内涵,彰显本草美丽、神奇且有趣的一面。阿南表示:“此书仅为‘本草家庭园艺’系统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虽侧重挖掘本草植物的人文内涵,但对各种本草的植物学特征及相关养护方法,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每一种本草植物。随着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本草文化或可在不远的将来,以一种感性的、楚楚动人的盆艺形式走入千家万户,并最终形成庞大产业进军海外。”(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