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不停歇,生命不停歇”

从2021年1月1日0时开始正式进入“10年禁渔期”。

长江被全国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这条6387公里长的河流孕育了中华文明,养育了中华的子女,使中国不断壮大,但人类活动的阻碍使长江满目疮痍。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保卫战正式开始,禁渔期前所未有。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面积约为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11个省市位于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三大阶梯人口,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不容小觑。

长江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占有独特的生态地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4300多种水生生物生活在长江流域,使长江流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保护。

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长江是424种鱼类的居住地,其中183种鱼类是长江特有的。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的活动对长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长江的水生资源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长江摩尔”局面。

通过无节制的渔业活动,人类在长江获得了很多经济利益,但正在破坏中华鲟鱼、长江海豚等各种稀有濒危物种的自然栖息环境。

据媒体报道,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长江的“四人鱼”(鲱鱼、草鱼、鲭鱼、鲭鱼)资源是最简单的90%以上。

2003年,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长江白甲鲨后,人类悲恸地宣布长江白甲功能灭绝。

这份资料提醒中国,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长江是刻不容缓的,为了使长江能够生育和休息,必须尽快通过各种生态保护措施。因此,中国政府决定举行史无前例的“长江十年禁渔”,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第二年。

为什么要禁止钓鱼?

首先,中国政府做出禁止捕鱼的决定,主要是考虑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长江的掠夺也在不断增加。在粗糙的经济模式下,很多人走上了“枯竭、渔业”的错误道路,用“全毒轰炸”等不符合各种法律规定的方式捕捞,鱼类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

长江的生物完整性遭到极大破坏,鱼类资源接近枯竭,一度出现“钓不到鱼”的情况,渔民自然也越来越穷。与此同时,长江功能明显退化,形势相当严峻。

依靠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许多破坏长江的因素不能完全消除,有些可能继续下去,但拯救长江的行动已经迫在眉睫。

今天最重要的是出台各种补偿措施,使渔民暂时放弃去长江渔业,减缓长江渔业资源衰退的速度,防止长江渔业资源完全枯竭。

此外,中国还想利用减缓长江渔业资源衰退速度的宝贵时间,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推动长江恢复原貌。

第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长江是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的河流,据悉曾养育过中华儿女。长期以来,长江生产了很多具有各种经济利益的鱼类。高峰期,全国淡水捕捞的渔业资源中有60%来自长江流域,这给中国渔业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各种捕捞活动的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基本上没有捕捞生产价值。

目前,全国每年6700万吨水产品中,长江不到10万吨。也就是说,渔民在长江流域继续捕捞工作,也不能钓到很多经济上的鱼。

今天长江的十年渔业禁令不仅是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而且为了消除这段时间的捕捞情况,渔民们决定努力在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p;index=4" width="640" height="468"/>

为何要实行10年禁渔?

事实上,自2003年起,每年特定时间段,长江都会实施全面禁渔,但是为何中国决定启动长达十年的禁渔呢?为何禁渔要持续如此之久?

根据专业人士介绍,栖息在长江流域的小型鱼类,一般性成熟的时间是1至3年。实施禁渔之后,小型鱼类的数量将会有所上升,渔业资源有所恢复,同时也能够给其他中大型鱼类提供源源不断的饵料。

栖息在长江里的中型鱼类大部分都是经济鱼类,一般性成熟的时间是3至4年,而一些大型鱼类的性成熟时间则会更长,所以想要让长江渔业资源丰富起来,必须要给长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长江能够进行调整,而鱼类也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跟空间进行繁衍跟恢复。

除此之外,自2003年起,长江每年的禁渔期大约是3至4个月,累计有10个省份会贯彻这项政策,涵盖流程高达8100多公里。

2017年1月1日,四川赤水河流域决定实施长达10年的全面禁渔,这是长江诸多支流中第一条实施全面禁渔的支流,掀开了全面禁渔的新篇章。

截止至2020年年底,长江禁渔政策整整实施了17年,长江生态环境恶化速度有所放缓,生物资源衰弱的速度也有所变慢,这让外界看到了禁渔制度的成效,然而在贪婪的驱使下,仍然有不少人在长江地区偷偷捕捞,使得禁渔效果远不如预期。

加上这17年的禁渔政策并不是全年禁渔,每年也会开放一定时间让渔民捕鱼。随着时间的推移,渔民捕捞手段越来越高明,开捕之后经济鱼类基本不复存在,导致禁渔工作大打折扣无奈之下,政府只能够出台更加严格的禁渔措施,于是便有了长江十年禁渔。

如何保证大量渔民不失业?

想要实施长达10年的全流域禁渔,不单单要下很大的决心,还需要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长江流域几十万渔民的去处。

许多在长江流域捕鱼的渔民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捕捞技术就是他们的生存技能。因此,各个地方开始想尽办法帮助渔民转型转产。有的地方免费为渔民开展技能培训,让渔民能够获得其他赖以生存的技能。有的地方推动渔民转型,变成养殖户等等,发展其他行业。有的根据需求的变化,让渔民担任护渔员等等。

尽管10年禁渔让数十万人不得不放弃滥以生存的谋生手段,也直接动摇了长江渔业产业链的核心利益,但是这些眼前的损失都是为了长江能够产生更多的价值。

长江禁渔会不会影响买鱼、吃鱼?

关于这一问题,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1954年,长江渔业资源年均捕捞量达到42.7万吨,而如今已经不到10万吨,仅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基本上许多中国人的餐桌上都不会看到长江鱼类的身影。

加上随着人工养殖技术越来越发达,如今我们食用的绝大部分鱼类都是人工养殖的,所以在长江实施禁渔之后不用过于担心,中国的鱼类消费会受到影响,更不用担心会没鱼可吃。

更重要的是,有专家认为,经过多代繁衍之后,人工养殖鱼类有可能会发生遗传多样性退化的情况。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有更多优质的野生鱼来改善人工养殖鱼类种群,而长江是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

如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没有保护好长江,未来我们的餐桌上有可能连草鱼等各种家鱼的身影也看不到。简而言之,实施禁鱼保护长江不会让中国人没有鱼可吃,该政策反而能够在多年后,让中国人吃到更多不同的鱼。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长江十年全面禁渔已经进入第二年,在第一年禁渔工作又取得了什么成效呢?

江豚陆续回归

根据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来看,江豚种群的数量大约维持在1000头左右。也就是说,在间隔5年的时间,江豚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这意味着长江流域实施的禁渔政策初见成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江豚仍然面临极度濒危的险境。

江豚是长江生态环境的指标之一,江豚数量多少直接反映长江的生态环境。江豚日常主要食物是一些小型的鱼类,长江实施禁渔之后,人类不再继续同江豚争夺鱼类口粮。

拥有丰富的饵料之后,江豚的长势越来越好。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江豚成群出游等各种画面更加常见。

全面禁渔后的第一年,长江在湖北河段的江河中,经常能够看到江豚的身影。

(江豚嬉戏)

千斤大鱼能否重现?

自从长江流域开展禁渔工作以来,外界一直在密切关注,等到10年禁渔期结束,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鲟是否会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长江白鲟又名中国剑鱼,乃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淡水鱼,长度可达到2~3米,体重大约维持在200~300千克左右,最重可达千斤。

2020年年初,有媒体曝出,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白鲟或在2005—2010年已经灭绝。

早在1996年,白鲟正式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目录。截止至2019年年底,在过去长达35年的时间里,中国研究人员从来没有在长江流域发现白鲟幼鱼补充群。

研究表明,白鲟和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后者生活在密西西比河流域,但是长期以来,普通民众更多关注的是江豚等各种较为常见的物种,白鲟的知名度反而较低。

(鲟)

等到白鲟灭绝的消息传出之后,外界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水中大熊猫或已经彻底消失在地球上。

其实早在1999年时,长江流域还是能够看到白鲟的身影,但是当时白鲟的数量已经低于400条。自1985年后,研究人员没有发现白鲟在长江繁殖的现象。

人类最后一次亲眼见到白鲟还要追溯至2003年。当年四川宜宾河段突然发现一条被误捕的白鲟。

知道这一消息之后,救治组迅速出动抢救白鲟。幸运的是,救治组成功救下了这条小生命。将白鲟放生之后,救治组开展追踪工作,但是等到白鲟游至九龙滩江段时,追踪快艇突然发生了触礁事故,所有跟踪设备毁于一旦,无法继续对白鲟进行跟踪。

尽管在2006年和2007年时,科研部门曾经两次探测到疑似白鲟的信号,但是人类却没有再一次看到白鲟的实体。

如今白鲟是否会重新现身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近些年来随着长江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消失多年的鳤鱼等各种鱼类陆续出现,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重新一睹白鲟的风采,去体会长达数十亿年的沉淀。

十年禁渔是否会鱼满为患?

如今中国还在坚决地开展禁渔工作,相信随着禁渔工作的开展,长江生态系统将有所恢复,鱼类衰退速度也会有所放缓,但是10年禁渔结束之后,长江是否会鱼满为患呢?

要知道长江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保护,拥有数不胜数的生物资源,而这些生物资源之间又会互相构成捕食关系,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鱼满为患或者鱼类泛滥的情况。

除此之外,长江重点水域实施长达10年的禁渔,不意味着10年之后就可以放弃所有保护长江的工作,后续还是要继续采取更多行动保护这条母亲河。

更贴切来讲,长江实施禁渔不单单是为了挽救渔业资源,更是为了挽救人类。如果我们这代人将长江掏空,那么之后我们后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又要依靠什么生存下去呢?

或许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要去保护一个物种?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样一个地球上,处于同样的生态系统中,如果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环或者一个物种出现问题,我们的生存发展也会受到威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