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云南松露(商品名:松露,俗称:猪拱菌)的自然年产量达到1200吨,近年来每年只有250吨左右。产量急剧减少的原因是乱挖真菌生长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用这三种方法,一亩至少可以增收两公斤。"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在曲靖日示范基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菌增产、农民增收的新方法。

野蛮收获使松露濒临灭绝

12月11日,记者与科研人员一起来到曲靖市六良县龙龙海乡的实验示范基地,了解科学技术增产菌、农民增收的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云南松露的自然产量可达1200吨,这几年的产量只有250吨左右。”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昆明试验站站长介绍美说。此外,当时采集面积还不广,块状产量呈急剧下降趋势。

找松露

云南松露为什么会这么受伤?究其原因,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民们大肆挖掘、破坏了菌生长习性、不科学、炼铁、锄头、耙子等农具。松露与牛肝菌、鸡、成都菌等菌不同,它像生长在地下、生长在地上的菌一样,一眼看不到。因此,收割时,人群要挖土壤表面才能找到。

松露是共生菌,必须与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油杉、云南、板栗等树木的根结合形成共生菌根,进一步发展为菌塘,才能在土壤中繁殖菌。

发现的松露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及种质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雷说:“在一些地区,农民为了寻找菌,把根都挖了出来,挖了一个坑。”曲靖市六良县龙海乡是云南松菌的重要产区之一,产量也从2010年的每年20多吨下降到现在的6吨左右,价格从每公斤10~20韩元上升到现在每公斤350~600韩元。许多松露生产地也陷入了溶解香般的困境。

盲目开采破坏了松露的生长环境。

为了找松露乱挖,把根都挖了出来。

这种野蛮收获的结果是破坏菌根和菌丝糖,块菌的产量可能会减少,甚至节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云南松露的产量减少了那么严重。

改良土壤可以提高产量

技术上,松露的人工栽培在2006年已经实现,但仍然存在菌种接种技术要求高、栽培管理技术精湛、投资周期长等制约因素,在大规模推广栽培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人工栽培外,还有提高块菌产量的方法,就是保护和恢复块菌产区。在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外国专家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昆明试验站、云南省林业厅的共同赞助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育良县林业局、育良县龙龙龙乡政府正在共同进行松菌资源保护与修复研究。在现场,记者看到实验区的林地被铁栅栏包围,树林里的落叶、枯枝落叶被泥土覆盖,很少有人移动。这里原来也是块菌的产地之一,胡乱采摘后产量也大幅减少。

松露散发着香气

项目组在这里采取了栅栏、立牌封林、调节菌塘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和科学采摘三项战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及种质资源研究副研究员李秀红说,控制和改良菌糖土壤的理化性质是检测菌糖土壤,然后添加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使土壤更适合块状生长。

本月11日一起来到示范基地的还有松露,人们想用敏感的鼻子帮助寻找松露。帮助确定块菌犬的位置是科学提取块菌的重要措施。

“搜索!搜索!”在警犬训练员的指示下,宋均犬在“改良区”发现了几处菌糖,共1.35公斤,122个子囊科。没有经过土壤改良的对照组区域只挖了6个,重量只有0.1公斤。可以说是土壤改良的效果

还是非常明显的。

李树红说,用这几个方法平均每亩大概可以增收2公斤,产值可增加1000元,可以真正的实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十一二月才是块菌成熟期

科学采收,除了要用块菌犬外,还有就是不能太早采收。云南松露一般要到11月底才成熟,可以长到次年2月。可一般七八月份农民就迫不及待地上山挖了。

陆良县龙海乡武装部长冯金平说:“七八月份就有人挖了,挖出来的块菌外表是荔枝红的颜色,掰开肉质是白色的。”肉质是白色的,说明没有成熟,这样的黑松露没有特殊香味也没有营养价值;成熟的黑松露外表是黑褐色的,肉质是黑色的,有白色的大理石纹路,会散发出狗和猪才能闻到的富含雄性酮的香气,营养价值也才会好。所以,建议市民不要购买11月份采收的块菌,这样可以引导农民等到成熟期再采。

块菌犬定位后,用耙子轻轻挖。

云南的块菌有20多个种,市场上卖的、出口的主要是4个种:3个黑块菌1个白块菌。从营养价值上来说,块菌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雄性醇、甾醇、脂肪酸、蛋白质等50余种生理活性成份,具有益胃、清神、止血、抗癌等药用价值。研究证明,黑块菌子囊果含有雄性醇类物质,使新鲜块菌所散发的独特香味中,含有某种性激素,因此倍受人们喜爱。

李树红说,围栏和立牌封林、改良土壤和科学采收这3个方法,简单易学,投资少,见效快,希望能够在云南块菌产区得到推广,起到既保护资源又帮助农民增收的作用。(记者 杨质高 摄影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