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新闻(记者姜润汉)为鼓励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经省政府同意,教育厅评选了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奖和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奖。

4月2日,省政府对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予以公布。

省政府在公布通知中指出,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再接再厉,继续抓好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借鉴、积极应用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名单

省级一等(共100项,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人员

所属单位

成果等级

1

构建工科数学教育新模式,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黄廷祝、徐全智、覃思义、程光辉、杨 鹏、张 勇、李明奇、蒲和平、何国良、李 良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2

构筑“三堂互融”慕课混合教学模式,培养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

张祖涛、吴鹿鸣、罗大兵、阎开印、潘亚嘉、程文明、代 宁、刘朝晖、张国正、王培俊

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

3

高峰建岭,打造铁道工程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高铁“走出去”战略

易思蓉、杜彦良、王 平、刘国祥、高 明、赵人达、罗 宵、华宝玉、陈 嵘、吴 刚

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

4

基于“生态链+方法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沈火明、唐志红、刘朝晖、李静波、卫飞飞、周贤永、李 君、董艳云、康凯宁、李柏林

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

5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

熊友明、杨志、朱红钧、郭建春、刘平礼、邓 雄、张 杰、刘理明、王国华、范翔宇

西南石油大学

一等

6

团队融合,平台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打造互联网+基础力学课程群

康国政、沈火明、鲁 丽、江晓禹、高芳清、杨翊仁、朱志武、阚前华、李映辉、蒋 晗

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

7

“实践问道、知行合一”,培养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工程创新人才

李晓峰、李少谦、李玉柏、郭志勇、林水生、杨 宁、段景山、潘 晔、凌 翔、何 翔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8

电子信息硬件类创新人才的“两融合、三互动、四训练”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张怀武、陈星弼、于 奇、张 波、何 为、陶伯万、林 媛、刘 诺、宁 宁、陈万军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9

创新多元柔性教育模式,构建光电信息人才培养体系

蒋亚东、刘 爽、彭真明、李 琳、薛巧巧、漆 强、胡添勇、周建华、陈德军、赵 萌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10

地质(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李天斌、蔡国军、赵其华、孟陆波、韦 猛、许 强、何朝阳、王 刚、邓 辉、郑海君

成都理工大学

一等

11

工程实践教育与科训体系相融合,培养“互联网+”时代软件双创人才

洪 玫、林 涛、琚生根、王 鹏、邰明松、唐宁九、孙界平、赵 辉、李 茂、何 丹

四川大学

一等

12

基于跨校课程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MSF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 玲、王 杨、赵 刚、刘丽艳、刘忠慧、杨 梅、郑 津、周 永、贾月乐、丁 鹏

西南石油大学

一等

13

基于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的项目制教学探索与实践

熊 峰、蒋文涛、李亚兰、王 霞、刘永杰、张 鲲、李 伟、唐 亚、丁志斌、曾伟珉

四川大学

一等

14

工程领袖人才培养:四川大学电子信息类本科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黄卡玛、周新志、李 智、徐家品、严 华、曹益平、何小海、王琼华、魏 俊、李运国

四川大学

一等

15

转型发展,产教“五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

严余松、李成大、陈传伟、罗 刚、王小兰、肖尚辉、曹 凤、王建永、李刚俊、李 骏

成都工业学院

一等

16

面向地方社会需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培养电气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

董秀成、王 军、魏金成、张 力、何建平、张彼德、雷 霞、陈永强

西华大学

一等

17

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航空维修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朱新宇、尚永锋、李世林、梁 科、黄选红、杨晓强、龙 江、彭卫东、龚雯婷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一等

18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谢和平、步 宏、张红伟、李中锋、冉桂琼、周 琳、杨 军、冉 蓉、胡 娜、夏建钢

四川大学

一等

19

以学为中心的高校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冯晓云、郝 莉、朱志武、尹帮旭、张国正、姬晓旭、范怡红、赵 舵、冷 伟、王克贵

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

20

打造平台,优势互补,构筑通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体系

马 骁、杨 丹、曾道荣、何云庵、杨海洋、曹顺庆、吴能表、蒋 宁、陈秋生、习勇生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

一等

21

工科院校本科生领导力培养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申小蓉、刘 惠、杨 菁、俞俊生、周 涛、彭彬哥、吕红胤、沈 倩、徐 茂、涂 梦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22

融合、贯通、升级——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马洪奎、张书玉、董孝璧、陈锦宣、陈祖继、王 雷、黄莓子、王家福、刘 彤、向 东

四川传媒学院

一等

23

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王清远、唐毅谦、杨明娜、叶安胜、胡 屹、黄 进、郑典宜、赵显柱、欧玉松、李 维

成都学院

一等

24

地方高校“三心四能五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汪明义、蔡乐才、王成端、颜 杰、曾 涛、黄英杰、孙 山、谢 华、何 春

四川理工学院、宜宾学院、四川文理学院

一等

25

“三融合,三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何建新、贺盛瑜、陈 敏、易 平、宫冠英、马义华、杨明欣、张晓亮、朱竞羽、厉威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等

26

多元协同、多维拓展、多阶渐进: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姜晓萍、夏志强、范逢春、罗 哲、史云贵、蒲晓红、衡 霞、李强彬、郭金云、田 昭

四川大学

一等

27

西南民族大学“双符双适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乌尼乌且、陈顺强、王秀英、侯庆秋、漆 琦、刘 毅、郑长德、谈文蓉、张建华、王诗文

西南民族大学

一等

28

依托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聚焦科技创业,推进创新创业全过程教育

娄春伟、赵志钦、陈建文、汪文勇、陈祝明、许文波、朱晓章、陈 亚、曹明生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29

特色地方高校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

陈永灿、肖正学、段 涛、尚丽平、李磊民、郑祥江、蒋道平、韩永国、彭汝芳、代晓茜

西南科技大学

一等

30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李廷轩、刘 涛、庄萍萍、张峻绫、宗小兰、尚永胜、袁广胜、田 添、刘 菲、江 丽

四川农业大学

一等

31

通识为基,多元交融,跨学科复合型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汤火箭、李永强、张桥云、寇 纲、郭建军、甘 犁、陈 昊、冉茂瑜、徐 琳、余 会

西南财经大学

一等

32

以生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四育”新体系

黄健全、张华春、周东华、郑家武、夏晓旭、蒲 勇、彭小华、李忠伟、叶雪琴、梁志厂

西南石油大学

一等

33

构建“五位一体”培养模式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孙一平、李小明、付 玉、何 琰、杨兆中、王义全、周秋旭、李世伟、陈 芳、熊 凤

西南石油大学

一等

34

地方高校“三维四段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与系统实施

丁任重、杜 伟、任立刚、杨 洋、毛苏英、张建成、倪 喆、庄开明、彭 亮、罗亮星

四川师范大学

一等

35

探索与实践“五四四三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培养行业精英人才

骆德渊、彭 倍、杨 平、何俐萍、周锦霆、程 洪、孙 锐、余 魅、陆 川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36

四川大学“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探索与实践

步 宏、晏世经、刘 黎、关 平、熊 峰、尹 进、唐雪虹、刘 超、谢 红、张嗣杰

四川大学

一等

37

行业特色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赵金洲、黄健全、董海英、韩传军、陈玉祥、文 磊、秦启荣、王 飞、韩川疆、刘 姗

西南石油大学

一等

38

适应交通土建人才培养新需求,提升实践创新核心能力

高 波、崔 凯、李锦红、易思蓉、何 畏、赵莉香、周立荣、仇文革、栗怀广、卢立恒

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

3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张春和、谭书敏、廖怀高、袁 俊、万 颖、高继国、范小青、葛玉海、钟华英、邹 琨

成都理工大学

一等

40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双创实践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

李昌龙、刘肖珩、贾舜宸、何 露、伍红雨、孙克金、徐 仁、刘孝利、李 娟、王 君

四川大学

一等

41

从法律诊所到法律医院——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

高晋康、鲁 篱、王伦刚、樊俊飞、汪 蕾、王卓宇、兰荣杰、陶维东、雷 芸、牟海英

西南财经大学

一等

42

服务国家反分裂战略,突出实战化导向的涉藏警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 真、金光明、钟云华、刘黎明、孙 静、王洪芳、张晨煜、陈 瑛、唐明睛

四川警察学院、公安部藏区研究所

一等

43

基于互联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N-CDIO”研究与实践

陈 波、黄志强、张旭伟、祝效华、邓 丽、李涧松、彭艳芳、曾有为、李 陵、刘洪斌

西南石油大学

一等

44

建设教学云平台,践行科教融合,构建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何 嘉、邹茂扬、王铁军、方 睿、魏 维、李 凡、刘双虎、彭商濂、鄢田云、文 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等

45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135+X”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唐毅谦、杨明娜、叶安胜、陈 琳、彭长宇、施 亚、沈 岚、胡 强、陈 烈、周明圣

成都学院

一等

46

数字音乐“REWM”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林戈尔、胡 晓、陆敏捷、杨万钧、韩彦敏、白小墨

四川音乐学院

一等

47

基于互联网+的电工电子智能化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雷 勇、周 群、涂国强、张晓东、沈 烨、印 月

四川大学

一等

48

地方师大师范生多元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杜 伟、任立刚、杨 洋、黄砾卉、李松林、黄 伟、卢永平、蒋伯瀚、官米佳、王 珂

四川师范大学

一等

49

基于残障学生教育康复需求的特殊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汪红烨、李朝晖、陈晓春、杜学元、章 永、段玄锋、魏 欣、徐 波、张 梅、杨小丽

乐山师范学院

一等

50

“两段两环”卓越中学教师教育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张 健、聂应德、刁永锋、冯明义、高思超、陈亚军、苟兴龙、康 健、赵 正、张泽洪

西华师范大学

一等

51

研究实践型卓越幼儿园教师融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鄢超云、彭俊英、张子照、魏 婷、叶 翔、侯海凤、贺小琼、段丽琼

四川师范大学

一等

52

高师院校“创新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海滨、傅之屏、谭小宏、尹 辉、侯小兵、赵晓江、邵镪钎、刘 雷、敬再平、谭 军

绵阳师范学院

一等

53

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 培养“三有八能”医学人才

廖 斌、陈 勤、曾晓荣、邬丽莎、杜一华、龙汉安、陈礼刚、刘文君、余崇林、赵宏贤

西南医科大学

一等

54

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吴 德、王继文、陈代文、朱 庆、钟邦胜、何 桦、李明洲、刘光芒、虞 洁、丁雪梅

四川农业大学

一等

55

虚实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物科学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林宏辉、赵 云、魏 炜、冯虎元、王 甜、安黎哲、兰利琼、王茂林、岳碧松、孙 群

四川大学、兰州大学

一等

56

移动医学教育——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

万学红、卿 平、姚 巡、曾 锐、万 智、曾 静、包 骥、李 利、邢爱耘、冉玉平

四川大学、深圳市医友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等

57

中药学三层次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彭 成、傅超美、邓 赟、裴 瑾、王世宇、吕光华、任 波、陈鸿平、何 瑶、赵 萱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一等

58

中医学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构建与实践

刘旭光、王 飞、李 勇、杨 川、田 理、高永翔、袁 斓、周仕轶、罗再琼、张 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一等

59

口腔医学本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叶 玲、张凌琳、项 涛、陈 宇、肖丽英、李继遥、罗 恩、沈颉飞、白 丁、周学东

四川大学

一等

60

综合推进教学改革,“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潘克俭、吴少平、杨 平、陈 建、赖 雁、王少清、邓峰美、张宗诚、唐 曦、卢 辰

成都医学院

一等

61

“一核心、两资源、三过程、四平台”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继文、张红平、张 明、赵小玲、姜雅慧、白 林、朱 砺、蔡景义、王 讯、赵 叶

四川农业大学

一等

62

以“双创”为导向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梁繁荣、李 瑛、赵 凌、曾 芳、彭德忠、张 虹、唐 勇、杜 娟、余 阳、杨 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一等

63

植物生产类专业契合农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旭东、尹福强、王向东、刘永碧、余前媛、赵益强、熊建林

西昌学院

一等

64

构建“五位一体”创新教育体系 提升医学生创新素养

陈 勤、曾晓荣、雷 蕾、曾凡才、汤 艳、刘克林、尹思源

西南医科大学

一等

65

以“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儿科学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母得志、万朝敏、高晓琳、吴 刚、唐 军、华益民、熊 英、杨 凡、罗 蓉、朱易萍

四川大学

一等

66

强化三大融合,搭建三大平台,深化审美教育综合改革

周介铭、祁晓玲、何莹雪、徐文渊、张 贞、邱 华、夏雪燕、王晓明、张恩思、唐 楷

四川师范大学

一等

67

以核心素养为魂、“LSM+”为体,创新文科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终身发展

祝小宁、王志强、汤志伟、刘 裕、张会平、杨 菁、岳昌君、刘 宇、史溢帆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68

管理类本科“全程多维递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的建设与实践

徐玖平、李晓峰、米德超、李小平、黄 勇、杨永忠、卢 毅、左仁淑、胡知能、王 涛

四川大学

一等

69

激发内生动力 提升教学能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成效

张红伟、兰利琼、王晓路、张伟年、洪玫、林祎、杨立为、狄莉萍、伍登学、张同修

四川大学

一等

70

通用—通识—专用三位一体、信息化混合式大学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胡杰辉、冯文坤、伍忠杰、刘淑珍、李京南、张文鹏、张 丽、楚 军、俞 博、邹 涛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71

扎根中国,淬炼大我——西财德育体系创新与实践

欧 兵、明海峰、黄 珣、艾 鸿、唐晓勇、雷栋良、王偞婷、杨婧岚、廖春华、魏 昭

西南财经大学

一等

72

以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话语建构与学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曹顺庆、徐新建、赵毅衡、梁 昭、赵渭绒

四川大学

一等

73

民族院校历史学教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赵心愚、张世均、王建华、马廷中、覃 影、赵法欣、卢征良、张卫忠、李 林

西南民族大学

一等

74

构建阅读与写作通识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

徐 飞、高 凡、代 宁、刘 云、沈如泉、杨安文、夏琬钧、张长玲、李成坚、杨 勇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

75

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

黄尚军、袁雪梅、房 锐、刘 敏、汪燕岗、李 凯、罗亮星、李国太、肖卫东、骆志伟

四川师范大学

一等

76

对接国家体育和健康战略:体医结合培养运动医学与健康促进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王 煜、胡毓诗、廖远朋、苏全生、李 雪、赵 超、何春江、罗 磊、曾 真、刘 余

成都体育学院

一等

77

围绕团队建设,强化两大能力,推进三大融合,构建思想政治协同教育新模式

吴满意、商继政、王让新、邓淑华、于 乐、戴钢书、徐守仁、杨 敏、龙小平、张庆琳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

78

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本科人才应用能力“产教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蒋远胜、吴 平、沈倩岭、刘 艳、陈 蓉、漆雁斌、姚 霞、郑 可、王玉峰、李阳明

四川农业大学

一等

79

新学习生态背景下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教学创新

傅广海、李晓琴、李 娴、梅 燕、陈 兴、唐 勇、张 颖、单莉莉、崔佳春

成都理工大学

一等

80

实践为核、三维突破:构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

霍 巍、周 静、代丽鹃、董华锋、李映福、王 毅、李明斌、徐言秋、黄晓枫

四川大学、成都博物馆

一等

81

全面服务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土建类专业教学标准的系统研发与人才培养

胡兴福、吴 泽、赵 琦、贺俊杰、李 辉、陈锡宝、赵 研、张 炯、陈志东、徐哲民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

一等

82

搭建产学研平台,培养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工匠的探索与实践

李登万、肖 峰、郭 杰、向 桢、宋晓辉、毛天宏、王泽忠、向守兵、武友德、孙 涛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

一等

83

基于学校专业特色的蜀绣非遗传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朱利容、尹析明、夏 平、袁 伟、廖雪梅、李 莎、杨 敏、刘 畅、阳 川、谈青豹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人民政府 安靖镇妇女联合会、成都蜀都绣娘刺绣专业合作社

一等

84

思政工作引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东平、徐 文、郝以宏、李玲玲、李冰梅、刘有星、凌晓萍、王蓉霞、罗 庆、张春明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等

85

“政府统筹、龙头引领、利益共享”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创新与实践

贺继明、赖 斌、李王英、黄晓菲、李 炼、黄剑鲲、何成蓉、杨红帆、张雯洁、邹小兵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世纪天堂洲际大饭店、四川省新津县职业高级中学

一等

86

携手国际一流汽车企业,共创汽车类专业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 铁、刘培勇、王青春、刘巧燕、凌 敏、梁亚峰、龙 玲、张文金、魏 超、黄建川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博世汽车部件(成都)有限公司、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

一等

87

基于“需求定向+能力本位”的高职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左明扬、方久华、杨 峰、刘 成、孙会宁、王 伟、贾陆军、许晓英、王启强、曹 艳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等

88

涉农高职创新创业人才“1133”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刘智慧、龙 旭、陈志国、何利平、万 群、熊丙全、阳 淑、官万武、王 慧、刘 皓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一等

89

面向中小微企业培育准职业经理人的研究与实践

李春明、江国才、杨 进、岳文喜、余益民、许 茜、步文清、许期林、王丽娟、张跃波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格律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等

90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程远东、杨华明、熊建云、尹存涛、姚 波、赵克林、云贵全、李 华、潘 峰、王宏旭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等

91

课程引领 实训融通 平台保障,诚信建设环境下财经职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黄 友、黄吉秀、罗 潇、裴 俊、胡恒丽、叶剑明、游秋琳、易思飞、肖兆飞、李代俊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一等

9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王金星、何展荣、聂彩林、胥长寿、杨 丁、刘 进、廖策权、姜友维、赵 耀、张 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等

93

通专结合的地学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与实践

曹俊兴、施泽明、刘树根、程孝良、邓江红、李少达、许 强、王国芝、邓 斌、巨能攀

成都理工大学

一等

94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强化《电子技术》课程的过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陈永强、魏金成、董秀成、周 川、张 力、王 军、吴昌东、王 萍、龙 驹、徐学彬

西华大学

一等

95

民族院校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双语人才探索——西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蒋 超、詹先友、安 静、向 前、叶晓彬、胡选洪、昂翁卓玛、康亮芳、周良勇、武雪萍

四川民族学院

一等

96

构建“三位一体”的国防生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敬枫蓉、祖 霞、潘光林、肖正平、袁世斌、邵明亮、戴丽红、陈智勇、徐园园、缪燕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等

97

构建中国特色飞行教学体系,培养国际一流卓越飞行人才

关立欣、徐建民、葛志斌、何永威、刘渡辉、熊英博、肖 全、杨 俊、何晓薇、赵廷渝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一等

98

教学做统一:“三层四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曾 良、吴开腾、胡志金、王希尧、汪海涛、林 琳、胡 玲、汪在荣、张建华、王 征

内江师范学院

一等

99

融合藏羌彝文化特色的四川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

张 艺、降拥四郎、张 超、江吉村、赖先荣、王章、古 锐、张 丹、佟 枫、邓 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医院

一等

100

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用”互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孙洪斌、张 松、文 锋、廖 勇、贺 阳、易晓蜜、乔鹭鹭、郭 嘉

四川音乐学院

一等

省级二等(共120项,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人员

所属单位

成果等级

1

传承经典,凸显特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王明建、赵 斌、李传国、冉学东、陈 扬、应 磊、卿光明

成都体育学院

二等

2

深入推进产学合作,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协同育人新体系

贺盛瑜、彭 岚、朱 萍、施 莉、高永全、呙飒英、龚晓林、徐 蕾、张 鹏、王汇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二等

3

建设平台与资源,夯实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信息安全创新人才

周世杰、戴元顺、韩 宏、叶 欣、聂旭云、赵 洋、詹文翰、吉家成、王瑞锦、秦志光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4

“一核两轴三协同”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王小明、杨永国、侯 波、罗 凌、肖 萍、陈 林、范高柏、汤 卢、杨 雯、李 萌

绵阳师范学院

二等

5

构建六位一体平台,突出双元培养,深化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张旭辉、刘立新、杨勇攀、王 宇、陈 虎、马光霞、何 征、张 帆、肖 亮、陈 芳

攀枝花学院

二等

6

“校企共育”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徐海鑫、赵 虹、黄菲娅、舒大勇、陈丽莉、袁 雯、蒋莉华、卢 毅、胡廉洁、黄 燕

四川大学

二等

7

院院一体为支撑、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 红、李继平、郭红霞、胡秀英、宋锦平、冯先琼、李晓玲、刘素珍、张凤英、陈忠兰

四川大学

二等

8

《人卫3D系统解剖学》软件开发及其教学资源的建设

王 凡、李 华、董立华、薛 晖、陆长青、石 雄、李学菊、宋鑫鑫、翁云兵、冯 伟

四川大学、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成都华域天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

9

生活教育课程培养高职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文 丽、杨 乐、李 梅、杜冰南、谢 里、 解维娟、马晓龙、龚 磊、张园园、邓 丽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二等

10

传承地域非遗技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罗小兵、梁 川、江 毅、黄莉娅、关仁康、李富彬、朱德珍、朱玉梅、杨 剑、黄 磊

四川理工学院

二等

11

产学融合,人才共育,互利共赢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李晓宁、李贵洋、廖雪花、郭 涛、袁 丁、向茂甫、樊相奎、高悦翔、苟仕蓉、董云艳

四川师范大学、南京东软睿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睿峰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

12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实践

王仲明、陈思琦、党 华、李成林、詹 颖、李 佳、李雨竹、姜 旭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二等

13

搭建国际竞技展示平台·构筑作曲教学实践模式

杨晓忠、林戈尔、宋名筑、郭 元、昌英中、施子伟

四川音乐学院

二等

14

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夏明忠、龚 灏、彭正松、陈小虎、胡青龙、阮学勇、赵益强、花旭斌、张千友、黄 亮

西昌学院

二等

15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写译教学改革与实践

曾洪伟、高 长、何华清、季寅修、李 琼、万 琼、李玉芳、唐玲英、张 勇、范爱筠

西华师范大学

二等

16

立足专业,十年打磨,会计人才实践教学CCI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马永强、邹 燕、谭洪涛、刘 坤、王路菲、刘砚琛、杨长虹、张 冬、唐国琼、何 丹

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

17

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持续提升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彭其渊、马 驷、李宗平、汤银英、文 超、闫海峰、殷 勇、邓灼志、燕鹏飞、程美静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18

建筑类专业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沈中伟、崔 珩、李 异、杨青娟、祝 莹、赵 炜、傅 娅、王 俊、邓 敬、熊 瑛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19

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

朱晋蜀、毛逢银、谭金会、刘保县、王永莲、李登万、李 辉、宗莲松、黄 诚、孙仁云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西华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二等

20

着眼卓越教师培养的地方师大物理学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周晓林、刘 莉、李 玲、刘 科、段满益、梁文海、廖 磊、贾国柱、袁令民、唐彰国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21

基于OBE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刘 超、李渭新、陈建康、李 嘉、黄晓荣、张立勇、覃光华、李龙国、尹建平、陈 钟

四川大学

二等

22

电子信息学科分析与处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玉柏、杨 鍊、崔琳莉、王 坚、李 桓、张 进、朱学勇、武 畅、潘 晔、廖昌俊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23

注重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重构培养体系,提升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陈维荣、赵 舵、张婷婷、陈民武、马 磊、何正友、张血琴、葛兴来、谢 力、赵丽平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24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类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杨 玲、谢明元、杨明欣、巨 辉、王建波、陈红艳、王海江、王福增、徐 庆、孟 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二等

25

化学类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余孝其、李梦龙、Jason Joseph Chruma、

谢 均、姜 林、苏燕、王智猛、游劲松

四川大学

二等

26

基于创新素质模型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探索与实践

尚丽平、郑祥江、何霖俐、赵 洋、谢鸿全、龙晓英、古 松、尹显明、陈吉明、赵四学

西南科技大学

二等

27

理工科基础课“慕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龚 晖、易美桂、荣 健、储节磊、杨宏春、梁玉祥、杨宁学、朱家骅、滕保华、江晓禹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28

以“三化”(工程化、系统化、国际化)为引领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

雷 航、蔡竟业、管 庆、廖 勇、聂旭云、汤 羽、吴祖峰、朱国斌、徐旭如、周世杰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29

构建新体系,探索新方法,打造立体资源库—《光学》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实践

朱建华、郭永康、王 磊、姚 欣、聂 娅、杜惊雷、高福华、刘彦允、岑理相

四川大学

二等

30

面向国家高铁重大需求,科教融合培养材料成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陈 辉、苟国庆、杨 涛、刘 艳、陈兴莲、朱德贵、吕其兵、章春军、邱 慧、朱旻昊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31

服务“一带一路”,构建现代交通特色土木学科研究生多层次国际化培养体系

王 平、陈 嵘、占玉林、冯 君、刘大刚、王 骑、高 波、富海鹰、崔 凯、邱延峻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32

适应国家油气发展战略需求的石油工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唐 海、梁光川、杨火海、姚 利、陈小凡、石晓兵、李 皋、刘永辉、吕栋梁、陈小榆

西南石油大学

二等

33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专业特点的工科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鲁厚芳、高 峻、李 赛、何菁萍、赖雪飞、陈彦逍、周加贝、李万舜、龙 沁、谭光群

四川大学

二等

34

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实践和启示——以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为例

章 毅、彭 舰、卢 莉、魏骁勇、陈良银、朱 敏、张 磊、栾新成、黎红友

四川大学

二等

35

基于大数据的教育信息资源构建及教学质量挖掘分析实践

舒红平、唐 聃、吴四九、阿都建华、曹 亮、高 燕、赵卓宁、郑皎凌、李 蕊、张伟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二等

36

三型人才培养下“3+3+4”教学模式的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

钟仪华、谢祥俊、刘建兴、林 敏、丁显峰、李玲娜、陈 乾、陈亚丽、黄 文、宋国杰

西南石油大学

二等

37

测绘地理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李少达、杨武年、刘汉湖、杨容浩、邵怀勇、余代俊、杨 鑫、曾 涛、戴晓爱、史先琳

成都理工大学

二等

38

应用转型背景下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钱 波、郭 宁、胡青龙、褚晓锐、余明东、袁前胜、何 茜、胡建春、王云珊

西昌学院

二等

39

遗传学教学“五化转换”探索与实践

罗培高、傅体华、杨先泉、任天恒、舒 凯、余国武、杨世民、罗 慎、吴 麟、陈 稷

四川农业大学

二等

40

财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循环反哺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唐晓勇、刘 芳、陈宗权、吴玉平、李春梅、廖 伟、龚松柏、黄世坤、查少刚、秦艺萍

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

41

利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王安平、胡 建、冯开甫、黄元全、张晓明、曹均学、王小蓉、李 健、李 敏、曾庆亮

西华师范大学

二等

42

基于“易班”网络互动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小林、张 力、徐元彬、王唯洁、山述兰、马法尧、万远英、王 强、郑小明、曾雅霓

西华大学

二等

43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刘 敏、张 伟、赵建明、李华平、余 虹、张 华、胡 斌、何夕林、叶 军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44

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李成坚、杨安文、吕长竑、徐晓燕、王俊棋、 曾祥敏、易 红、莫光华、唐跃勤、王鹏飞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45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输出成果为导向的创新型、实践型口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

任 文、胡敏霞、克 非、何 梅、吉 晋、殷明月

四川大学

二等

46

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多元协同”互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羊绍武、纪志耿、吕志辉、郑 晔、李 红、王彬彬、沈 影、邓宗豪、郭 佳、陈梅芳

四川大学

二等

47

面向行业,突出应用,注重素质养成——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范乔希、朱 胜、蒋志华、邹永红、刘 全、王世忠、邹 洁、李 明、徐琼梅、黄 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二等

48

统筹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SSRP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赖廷谦、龚秀勇、刘松涛、江俊文、李忠伟 、孙莎岚、郑 莉、杨 莉、尹 吉、敖天颖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二等

49

以地方史教学促进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邓前程、王 川、陈 辉、汪洪亮、潘树林、田利军、黄天华、刘开军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50

动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罗 徕、孙 哲、郭道荣、徐 红、代钰洪、杨 冬、张 娟、钟远波、黄 敏、杨 明

成都学院

二等

51

高校思政课“三互动·六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实践

周长明、刘文芳、马中全、胡宇南、杜乾举、江 文、岳 健、李红艳、卢 军、罗小龙

四川警察学院

二等

52

地方高校“金字塔”型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立志、彭巧胤、张 科、任学锋、李同果、彭 杨、罗茜倩、吴映春、程 莹、翟雅媛

乐山师范学院

二等

53

高校经济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杨 艳、段海英、路 征、吴 丰、王 彬、龚勤林、邓 丽、黄 勤、朱 第、罗玉常

四川大学

二等

54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平台的构建与创新

谭书敏、张春和、邓 猛、辜 帆、黎 萍、张亚峰、韩绍卿、晋燕云、李 想、刘玉超

成都理工大学

二等

55

具有轨道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伯初、支锦亦、董石羽、徐笑非、李 然、李芳宇、王 超、许永生、张 静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56

“三主、三导、三融合”协同的动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曹三杰、付瑞琼、贾仁勇、邓俊良、陈正礼、侯 维、彭广能、左之才、黄 勇、王 印

四川农业大学

二等

57

全面提升与个性化培养相融合,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六级联动创新示范机制

宁维卫、陈 丽、陈 华、冉俐雯、肖 放、张学伟、董 洁、高 燕、冯 缙、马岳德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58

构建“教、学、练、考”一体化的医学数字化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模式转变

冯 军、李 鑫、邓峰美、潘克俭、陈卫中、黄 坪、雍刘军、任 佳、胡晓松、李 亚

成都医学院

二等

59

中医本科人才临床思辨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成词松、罗再琼、贾 波、江 泳、马维骐、鲁法庭、朱蔓佳、郑秀丽、刘 锋、陈西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二等

60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杜 勇、谢建平、樊国康、黄 波、周艳红、方 庆、梅 红、曹俊芳、冯川钧、刘行海

川北医学院

二等

61

“双轨合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尹思源、朱小平、邬丽莎、黎 靖、范贤明、罗 俊、李 星、宋 杰、吴 珊、朱 琳

西南医科大学

二等

62

地方医学院校“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医学改革与实践

邬于川、汤 军、刘 岚、范光碧、韩 艺、邹 平、冉 兵、杜 军、胡晓艳、刘友平

西南医科大学

二等

63

实施“一体两翼三驱动”综合改革,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李 燕、罗 萍、国锦琳、冷 平、李 阳、乔凤伶、杨朝国、余 蓉、杨 溢、张敬建

成都中医药大学

二等

64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师范生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

张 红、李昌勇、朱世辉、张永乐、邵 利、宁 锐、周思波、周 吉、王彦朝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65

“区域联动·课程驱动·主体行动”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李志全、张 姝、王亚军、张 华、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66

高师院校以UGSE协同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与实践

任迎虹、周鑫燚、冯 鸿、唐 瓷、陈仁太、杨 宏、钱小华

成都师范学院

二等

67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33三位互动”师范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聂应德、李 俊、张思军、李永洪、罗开文、范华岭、毛玉楠、高青兰、马桂瑛

西华师范大学

二等

68

“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曹子建、唐安奎、邓 达、李清树、刘小强、肖 蓓、李荣华、杜洪琳、李 玲、龙志琼

成都师范学院

二等

69

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的植物生产类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

任万军、王西瑶、杨 峰、汤瑞瑞、汤浩茹、李立芹、蒲至恩、龚国淑、张新全、刘泽静

四川农业大学

二等

70

地方高校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 华、梁 辰、刘满禄、张 静、张敦凤、任万春、熊开封、谭顺华

西南科技大学

二等

71

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探索试验

张 勇、卢忠远、古 松、贾 芳、陈玉芳、吴传文、谢长勇、高 敏、梁 辰、刘丽莉

西南科技大学

二等

72

“8秒正能量”主题微活动: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蒋永穆、黄丽珊、高中伟、陈 青、谢卫东、冯 兵、杨 兵、王代滨、李燕红、李世红

四川大学

二等

73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陈秋燕、张海滨、张晨光、韩佩玉、程 科、赵亚军、蒋 柯、袁晓娇、查抒佚、王晓刚

西南民族大学

二等

74

面向传统酿造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一流白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罗惠波、李 东、边名鸿、周丽洪、邹 伟、赵金松、黄治国、明红梅、张楷正、王 陶

四川理工学院

二等

75

应用型本科动科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何学谦、黄志秋、亓东明、张 谊、杨 红、郝桂英

西昌学院

二等

76

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探讨——以四川大学口述历史实践活动为例

李德英、王东杰、辛 旭、刘世龙、李建艳、邹立波、王 果、周 琳、范 瑛、韦 兵

四川大学

二等

77

构建课程实验、科研实践、科创竞赛贯通式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蒋朝根、邹喜华、马 琼、邬芝权、吴宗玲、白天蕊、陈延云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78

以毕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无机材料专业创新实践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杨为中、杨海波、周大利、殷立雄、卢晓英、芶 立、尹光福、朱德贵、张 萍、孙小松

四川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79

“三维一体”文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汤志伟、楚 军、高天鹏、蔡运娟、张会平、王 敏、王 莉、钟 毅、朱 强、冯小东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80

持续发展和普及啦啦操,引领大学生体质提升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研究与实践

张 讴、何建平、金 萍、刘 洋、钟 敏、叶钰海、陈 杰、胡 志、但 勇、涂 爽

西华大学

二等

81

全程化、阶梯式“4+3+3+3”光电信息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 琳、胡添勇、赵 萌、刘志军、余 盈、陶斯禄、太惠玲、肖 鹏、程从琳、周 强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82

卓越法律人才“一体四翼”模拟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陈 山、唐稷尧、刘 洲、全 亮、赵 旭、唐青利、李明华、杨 番、王 化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83

实践为核,多元协同,构建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体系

姚 星、姜玉梅、黄载曦、任迎伟、叶作亮、郜筱亮、张桂铭、吴 钢、吕 佳、严 沁

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

84

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潘树林、陈 辉、吕 丹、张利娟、陈子斌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85

融合学科资源,突出工程能力,构建轨道交通特色信息类创新人才实践培养体系

潘 炜、杨 燕、王小敏、张翠芳、邹喜华、马 琼、郭 进、邢焕来、蒋朝根、王 茜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86

构建以互联网+先进制造技术为特色的工程训练课程与示范中心协同创新模式

罗 阳、王 杰、梅筱琴、王 玲、刘胜青

四川大学

二等

87

搭建一流机电创新实践平台,实施7×3培养理念和体系,培养高水平双创人才

蔡 勇、蒋 刚、留沧海、李自胜、刘自红、王 勇、薛 峰

西南科技大学

二等

88

地方高校“双核四驱”发展型本科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祁晓玲、杨晓艳、毕 剑、李 戎、李大可、龙 强、谢玉霞、曹 艺、杨 红、游 雪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89

财经院校经济学类学科基础课课程群一体化贯通改革与实践

李永强、黎 实、叶作亮、刘书祥、李 毅、赵 磊、喻开志、邢祖礼、蔡晓陈、申晓菊

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

90

面向现代农业的“133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秦自强、王 刚、陈礼清、李武生、杜 彬、张 敏、廖 鹏、李静波、谢建平、李晓东

四川农业大学

二等

91

章程引领 构建“5S协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马跃荣、杨 静、张 希、郑 川、徐 廉、王明谊、王洪志、李 涛、欧阳静、胡 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二等

92

构建“学院+书院”五课堂融合跨学科教育体系,培养工科类拔尖创新人才

郝 莉、高平平、王 霞、张长玲、柯小君、宋爱玲、吴德利、冯 缙、毛 盾、陈洪章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

93

地方高校基于“三测三评”的常态化分布式自我评估体系构建与实施

何 晋、吴四九、何建新、郑小林、方珍红、彭 静、邱长燕、覃秋敏、赵 静、马小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二等

94

着力研究基础和国际视野的金融本科人才“5×2”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张桥云、周铭山、曾志耕、许 志、宋珂慧、解川波、翁舟杰、阮小莉、张 翔

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

95

多维立体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机制十年探索

史代敏、王远均、刘晓晶、魏 华、张 莉、周利云、杨 立、李璐名

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

96

立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拓展多层次多领域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汤 洪、周介铭、李 诚、汪 媛、毛 竹、王 茜、戴丽莉、李 淼、李 芳、王 星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97

构建“I-ASK”教学体系 培养国际一流商学人才

寇 纲、付晓蓉、张 梦、徐宏玲、李文勇、胡国平、吕兴洋、王有雄、刘 轶、张明镜

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

98

“三段式”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与成长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泰峰、侯 壮、喻梦倩、雷 萍、汤 伟、杜 丽、张 民、杨家燕、伍 睿、张宇娥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9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整体性设计与实践

刘吕红、蒋永穆、何洪兵、刘 渊、李建华、何艺新、吴 敏、刘 肖、杜黎明、邢海晶

四川大学

二等

100

“一轴两极三经四纬”的网络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于 乐、李玉纯、张凤寒、叶继武、连德富、范淑焕、吴满意、夏 虎、杨 敏、张泽宝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101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教学质量提升“1211”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 斌、杨 桦、伍德军、周 静、王 翔、王世伦、杜正聪、于建华、杨 丽、杨仁怀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攀枝花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二等

102

军地协同共育航空机务士官人才研究与实践

陈玉华、何 龙、黄爱华、何先定、杜 瑜、李静森、金国友、王昌昊、李茂炎、彭文学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二等

103

构建高职汽车竞赛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方 文、陈 斌、袁 杰、李 臻、卜军伟、贾超超、冯林武、任 东、谢 振、祝 勇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二等

104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教学资源优化

吴明军、戴明元、伍慧卿、毛 辉、张 蕾、廖开敏、钱 勇、鲜 洁、王姣姣、胡晓娟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等

105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尹析明、夏 平、胡颖梅、王允昌、叶建军、阳 川、宋雅路、冯西宁、何 涛、谢 毅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省彭州工业开发区管委会

二等

106

标准引领、课程创新、平台集成,培养高职国际化的文化创意特色旅游人才

凌 红、赖 斌、吴 雪、刘 玮、舒 莉、余 昕、雷 琳、江 舸、张芝敏、王晓莹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二等

107

校企双主体,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罗建平、杨 齐、朱 涛、官小云、卢 琳、陈 琪、梁宗余、王 赛、王志刚、黄 河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五粮液集团

二等

108

工程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黄 诚、宋 超、税永红、梁 平、黄勤陆、罗 娅、黄 俊、黄永晶、刘 畅、邱永芳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九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华洛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

109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创新高职留学生培养模式,打造“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高地

刘 忠、黄晓莉、鲍学东、吴玉西、杨 帅、张晶晶、苟安经、鲜凌瑾、何晓明、陈晓露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二等

110

建筑类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 辉、陈文元、胡晓娟、熊朝坤、陈林举、胡晓元、肖 进、包宗贤、孟小鸣、侯 兰、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华大学、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

二等

111

面向“互联网+”时代新需求,构建“金融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霍伟东、王 宇、徐 赟、李 庆、段 江、康 立、罗旭斌、李自力、帅青红、李 瑶

西南财经大学

二等

112

艺术院校二级教学单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五全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 彤、陈祖继、张乐平、徐先贵、王禹明、王雪梅、陆 薇、杨嫦君、武 琦、李 杨

四川传媒学院

二等

113

对接产业需求,“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熊 红、钟志惠、张 华、杨江伟、李 进、黄文刚、李 凌、杨 樱、贾洪锋、刘宇星

四川旅游学院

二等

114

地方综合院校本科实验条件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汪必琴、杨宇科、胡 平、李 玲、李 群、封 玲、杨立成、罗文强、彭 刚、黄 海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115

构建以国际国内竞赛为核心的梯级人才成长平台,培养生命与信息交叉创新能力

尧德中、李 凌、张 勇、王先龙、郑雪莲、汤丽霞、黄 健、郭锋彪、王 玲、权 凌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116

IT类专业以学生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全链条递进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朱国斌、蔡竟业、秦 臻、熊 虎、张 翔、王添杨、雷 航、吴祖峰

电子科技大学

二等

117

对接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胡 丹、李朝晖、谢艺泉、张远东、金 澎、罗明礼、毛加宁、张红梅、刘佳龙、李丽萍

乐山师范学院

二等

118

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互动培养经济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朱方明、龚勤林、蒋 瑛、张 衔、刘用明、涂 刚、杨 艳、肖慈方、迟梦筠、曹邦英

四川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二等

119

走向生命关怀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十年探索

刘先强、范 勇、何 叶、李 敏、蒲永明、肖 红、桂世权、刘 颖、王 钢、李建波

成都学院

二等

120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三级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郭朝辉、李 璞、何志华、李志刚、邓 猛、刘 勇、邓 辉、张惠琴、李奋生、王 璞

成都理工大学

二等

省级三等(共160项,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人员

所属单位

成果等级

1

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推进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段吉福、姚 蓉、魏新春、陈 颜、易 莉、吴映平、胡 敏、陈金龙、聂文晶、高乃云

西南民族大学

三等

2

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构建一流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姜玉梅、王 珏、董 春、谢凤燕、李 娟、宁 南、熊 立、陈 昊、唐济时、殷 未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3

“四化一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成端、李壮成、邓 杰、曾宪文、罗 江、叶怀凡

四川文理学院

三等

4

倡导个性化教育,积极激发学生潜能——药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黄 园、张志荣、郭 丽、蒋学华、何 勤、李成容、杜俊蓉、余 蓉、钱广生、齐庆蓉

四川大学

三等

5

立足能力培养,突出自主研学的测控专业 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程玉华、刘 震、田书林、王厚军、邱 根、白利兵、王子斌、熊万玲、黄 敏、苟 轩

电子科技大学

三等

6

“1121”体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陈晓春、谢延明、舒 勇、宋天华、代 丽、谢春明、郭海峰、邓道宣、陈天柱、尹绍全

乐山师范学院

三等

7

新建本科转型期大数据方向Excenginer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杨明广、刘甫迎、杨 勇、刘 焱、王 蓉

成都工业学院

三等

8

材料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周 莹、林元华、王 斌、王 平、戴 志、杨 眉、田合超、郑世文、王 霞、周 明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9

综合培养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改革与实践

赵长生、钱祉祺、李艳梅、傅 强、李建树、李瑞海、徐源廷、杨鸣波、陈广玲、蔡绪福

四川大学

三等

10

Co-op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曹 凤、李刚俊、郭成操、张英华、王 超、谢志萍、李华志、朱成华

成都工业学院

三等

11

地方师范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官诚、丁明鲜、胡 民、宋 周、赵 华、杨 建、张家友、李德勇、邱 静、高 焰

四川师范大学

三等

12

以学生为中心,以高水平团队为依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何云庵、田永秀、胡子祥、汪 澎、钟勇华、谢 瑜、郭海龙、熊 钰、许义文、余 琼

西南交通大学

三等

13

创新型人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孙 阳、龙仕文、曾 苹、廖 颖、罗琴琴、张一颖、刘建芳、肖燕姣、胡登攀、王 蕾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14

以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筑多层次开放式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周 茂、郭 平、吴 雁、施岱松、彭世金、许溯伦、王智平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15

《创业学》课程建设与创新

王亚利、左仁淑、杨 安、杨泽明、罗 堰、李 峤、苏 斌、杨治国、邓忠君、周 雪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三等

16

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工科类专业实验室“一三三三”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张万明、郑晓慧、花旭斌、焦 钰、坤燕昌、史碧波、清 源、马金华、李正涛、孙 劲

西昌学院

三等

17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胡 泽、蒋 林、邓 魁、刘西成、高凤水、张安安、青小渠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18

“专业链+创新创业链”双链融合——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 涛、宋海星、张 晓、黄 坪、杨 拯、王 丹、刘永贵、吴泽全、张 璨、阳 泰

成都医学院

三等

19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永莲、杨小燕、胡建波、魏会超、王 朔、杨 桦、袁 杰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20

高职“多层次、多路径”校企协同培养现代旅游业服务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叶娅丽、陈学春 、余宜娴、陈 倩、韩 雪、姜宁川、樊廷友、毛力爽、肖 军、赵 洪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四川合途在线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三等

21

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边仕英、黄远春、张永华、陈梅琴、李俊佐

西昌学院

三等

22

以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业发展体系

董 春、王远均、廖春华、周铭山、郭建军、谭洪涛、欧李梅、冉茂瑜、谢冠男、段芸芸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23

基于大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智慧学习及支持系统研究与实践

程孝良、曹俊兴、何晓燕、巨能攀、莫 忧、赵 亮、刘 萍、向玉凡、王 军、詹 凯

成都理工大学

三等

24

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共管理专业十年教改实践探索

尹庆双、廖宏斌、章 群、马 珂、侯荔江、臧文斌、任 勤、冯 华、钟 慧、顾 绚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25

财经类本科数学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向开理、朱文莉、孙云龙、涂晓青、戴 岱、方 敏、韩本三、崔红卫、张清邦、赵建容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26

“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教育)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朱占元、邹祖银、郭子红、刘国军、秦之香、戢 林、李 静、莫 忧、黄晓丽、陈晓晴

四川农业大学

三等

27

基于国家需求的分层次、分方向大气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建设与实践

周筠珺、范广洲、张小红、肖天贵、赵鹏国、韩 琳、缪燕平、华 维、程志刚、蔡宏珂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三等

2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杨 虎、颜 杰、杨 郭、杜怀明、黄 斌、赵 彬、谢云涛、刘 勇、李敏娇、郝世雄

四川理工学院

三等

29

显油气特色、强工程实践、重知识应用——化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王 兵、王 豪、王治红、刘 瑾、蒲冠州、张 辉、李爱蓉、董 军、朱元强、叶仲斌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30

融合科研与产业优势,强化双创实践,构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精英人才培养体系

黄 琦、陈 峦、何伟东、卢有亮、张伟静、姚若婷、左 琳、向 勇、井 实、李廷帅

电子科技大学

三等

31

产学研赛一体(CAPES)计算机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吴亚东、刘志勤、张晓蓉、贾小林、王银玲、刘 涛、陈永辉、陈华容、张克非、黄晓芳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

32

全球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油气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黄志宇、杨 雁、文永勇、钱 广、王 琨、康毅力、李晓平、廖明光、段 明、侯勇俊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33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庄 稼、周 莹、李 星、武元鹏、林元华、李海敏、张 骞、黄 韵、王 芳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34

大数据时代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数字化教材建设实践

杨 晗、潘小东、冯 颖、梁 涛、陈尚云

西南交通大学

三等

35

创新型应用生物工程技术人才“交互协同”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 超、朱文优、侯 茂、王 涛、魏 琴

宜宾学院

三等

36

瞄准国家基础学科拔尖计划,打造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物理学科人才培养高地

张文桂、赵 勇、刘运林、王 莉、姜向东、吴 平、王红艳、孙燕云、刘其军、樊代和

西南交通大学

三等

37

融竞赛,重能力,协同行业资源,构建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唐 岚、徐延海、孙仁云、吴 涛、彭忆强、李平飞、何灼馀、邓鹏毅、林秀兰、王新兵

西华大学

三等

38

“产学研”一体化组合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其兵、江明艳、李 西、高素萍、黄 卓、潘远智、鲁 琳、孙大江、蔡 军、罗正华

四川农业大学

三等

39

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西华—长安3+1人才培养模式

曾东建、杨仁华、张正芳、孟忠伟、闫 妍、吴 怡、李平飞、韩志强、王永忠、田 维

西华大学

三等

40

以学为本、双核驱动 特色工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

曾 涛、李 俊、石 艳、周 敏、王维慧、黄文权、林海波、付 伶、刘少北

四川理工学院

三等

41

基于“三平台”协同育人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许丽佳、张黎骅、康志亮、王中成、胡 建、穆 炯、陈 霖、张志亮、卢修元、段旭良

四川农业大学

三等

42

普通高校化学与材料类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力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霍冀川、廖其龙、雷 洪、叶 旭、钟国清、李玉香、刘敬松、李鸿波、赵 静、江 平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

43

基于材料腐蚀与防护的双创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林修洲、李明田、崔学军、金永中、罗 宏、何 刚、陈 建、邓建国、李春林、王兆华

四川理工学院

三等

44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和创新——“1+3+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李天瑞、潘 炜、范平志、戴 齐、唐小虎、杨 燕、陈向东、刘明慧、朱 焱

西南交通大学

三等

45

研究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志勇、刘 俊、周 毅、程 励、邹 卫、金 培、成功伟、李 慧、肖 葱、王俊鸿

四川大学

三等

46

“管理+经济+技术”三位一体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一君、熊山、毛亮、杨晓宇、田北平、叶一军、毛国育、张勇

四川理工学院

三等

47

立足体育行业特色,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邬红丽、魏万珍、高 扬、柴亚东、黄 霞、孙 超、王贺北、张鸿飞、张 莉

成都体育学院

三等

48

《慕课的制作与运行指南》与侵权法慕课教学实践

王 竹、方 洁、于 明、张 怡、卓 敏、段会青、姜 洁、刘召成、李 成

四川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等

49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实践

万远英、王 贝、刘 英、朱 琳、封德平、 郑小明、张 力、齐巧霞、王 熠、陈秀章

西华大学

三等

50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思政课“四育人”协同创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张文卫、张小飞、崔发展、张华春、潘建屯、杨世箐、徐科琼、帅建祥、蒋朝莉、喻 滨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51

“双核一线”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实践研究

李 林、刘 英、蒲鸿春、熊维志、王光凤、岳海鹏

成都体育学院

三等

52

突出政策导向、推进三个协同,提升农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张 强、廖 鹏、陈从楷、冷 军、张丽君、李 峰、王克冬、丁海萍、岳俊歧、陈明滟

四川农业大学

三等

53

深化分层分类改革,构建大学英语“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张家瑞、吴 瑾、张 玮、潘紫萌、邹 宁、邓天旭、申 娟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54

《网球运动教程》

刘 青、杨成波、李伟国 、唐小林、陈 正

成都体育学院

三等

55

民族地区大学生禁毒防艾“三层次六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陈小虎、张 炜、袁 颖、胡 映、胡建春、马吉勋、姚小波、钟 玫、杨 颖、赵丽华

西昌学院

三等

56

四川大学本科公共体育“全过程立体化”教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张超慧、向 勇、缪美灵、赵建春、张晓波、李若愚、邱硕立、宫 川、潘 峰、陈 月

四川大学

三等

57

民航“两型一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郑 丽、殷 艳、任晓军、陈 方、黄大勇、邓晓熹、夏 莲、王艳强、赵华俊、刘 颖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三等

58

“一规范四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彭晓琳、彭时平、屈 陆、李 维、彭长宇、邓陕峡、岳 鹏、刘一民、肖 良、魏世军

成都学院

三等

59

农林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人才“三三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符 刚、唐曼萍、王运陈、罗华伟、贾鸣问、林东川、钟秀玲、刘云强、张 韬、程 亚

四川农业大学

三等

60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许 霞、张哲乐、况红玲、史晋娜、刘 婧、王杏丹、龙又嘉

四川旅游学院

三等

61

基于应用创新特点的医事法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刘 毅、罗 刚、向 歆、朱小平、王海容、刘世彧、徐正东、程文玉、章 桦、刘 霞

西南医科大学

三等

62

老年照护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赵小玉、曾 兢、林 琳、陈小菊、杨 翔、何春渝、赵婉莉、黄 琼、王 艳、杨立威

成都医学院

三等

63

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科类专业技能训练及竞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黄志秋、何学谦、张 谊、亓东明、郝桂英、杨 红

西昌学院

三等

64

整合多学科优势,建设数字化口腔医学技术创新型本科实践教学平台

于海洋、岳 莉、朱卓立、项 涛、王 剑、沈颉飞、周 敏

四川大学

三等

65

基于青藏高原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钟金城、杨丽雪、张大伟、益西康珠、泽丹卓玛、李 键、文勇立、陈智华

西南民族大学

三等

66

民族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字向东、郭春华、黄艳玲、李 键、徐亚欧、陈智华、王 利、王长庭、熊显荣、张正帆

西南民族大学

三等

67

临床药学专业建设与实践

蒋学华、杨俊毅、李成容、杨 男、王 凌、兰 轲、徐 珽、张伶俐、胡 明、周乃彤

四川大学

三等

68

农业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陈 强、王昌全、高雪松、袁大刚、何祖锋、徐精文、胡玉福、凌 静、余秀梅、干文芝

四川农业大学

三等

69

基于学习设计的“导讲评研”教学

王新民、彭家寅、潘 超、刘 熠、刘成龙、吕晓亚、赵 军、李章洙

内江师范学院

三等

70

“五共”“三衔接”模式下地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

傅学敏、周晓琳、刘玉平、梁玉敏、傅宗洪

西华师范大学

三等

71

西部地区高师院校化学师范生培养创新与实践

冉 鸣、黄 萍、伍晓春、黄红梅、刘 瑞、李 权、毕 剑、樊 敏、徐成刚、饶显周

四川师范大学

三等

72

“一主两翼”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魏 青、张 勇、范崇高、陈大伟、黄媛媛、王 岚、廖彩之、姚便芳、刘华锦、黎昌友

成都学院

三等

73

高师物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代 伟、徐平川、陈太红、罗志全、兰小刚、张 洁、王志红

西华师范大学

三等

74

突破学科定势,重构能力和市场导向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范 勇、潘 娅、杨春明、李绘卓、陈永辉、余 洋、贾小林、黄 洪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

75

多维度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杜国宏、王建波、杨笔锋、孙秀斌、孟 芳、刘 鹏、陈子为、张福贵、曹俊友、蒋 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三等

76

基于国家卓越中医师计划的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能力训练和评价体系

周仕轶、余 常、张 琦、詹华奎、杨 川、成词松、袁 斓、欧阳静、李阳倩、张 微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三等

77

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培养土木类“卓越工程师”

梁 东、康 锐、申凌云、陈 伟、刘 兵、张克跃、许炜强、李国庆、季敬皓、詹 刚

西南交通大学、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三等

78

鱼类遗传与育种学 “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邹远超、齐泽民、覃川杰、李 斌、王永明、李 锐、谢碧文、吴 俊、李 军、王 亮

内江师范学院

三等

79

基于产教融合的材料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平台的创新与实践

邹建新、周 洪、杨 成、王 军、王能为、王海波、吴国洋

攀枝花学院

三等

80

药剂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何 勤、张志荣、黄 园、贺英菊、尹宗宁、龚 涛、孙 逊、毛声俊、邓 黎、李琳丽

四川大学

三等

81

工商管理类专业LC—MT—EV本土化案例教学模式构建

杨 波、李成文、秦丽桦、余 奎、白如彬、李 斌、曾品红

宜宾学院

三等

82

以六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引导、自主式”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探索

艾 鸿、邹 涛、吴 晶、杨 旭、张 岷、周 敏、胡 舒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83

以跨专业综合实验建设为基点,构建经管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

曹旭斌、杨大友、李 幸、刘 禹、陈 浩、刘耘礽、何丹苹、郑钱莹、邬丽萍、吕俊超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84

应用型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书玉、董孝璧、陈锦宣、王雪梅、杨高山、万崇伟、孙浩睿、王家元、袁 帅、严 正

四川传媒学院

三等

85

立足中国大地,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高端涉税管理人才

刘 蓉、吕 敏、蒋 颖、李建军、周 敏、张伦伦、郝晓薇、刘楠楠、魏洪云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86

全面创新电子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曹 文、姚远程、刘 泾、李怀良、刘春梅、黎 恒、秦明伟、罗 亮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

87

计算机专业基于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晓玲、张敏辉、胡 俊、匡 胤、郭阳勇、孙 睿、何俊林、谢帮伟、甘胜江、李婧晖

成都师范学院

三等

88

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分层式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

刘 凤、陈 光、康凯宁、从 政、余小英、李柏林、张婷婷、刘耀谦、李 君、陈 静

西南交通大学

三等

89

地方院校财会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改革与实践

丁明鲜、王官诚、杨 建、胡 萍、汤 晖、徐 臻、罗元青、高峻峰、张 准、罗 红

四川省教育会计学会(四川师范大学)

三等

90

自主搭建社会服务孵化平台,创新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辛 勇、王 斌、翟 瑞、谢 倩、张富洪、刘传军、陈幼平、沈潘艳、陈谢平、何琳琳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

91

基于导师责任制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范式构建

王 霞、陈玉祥、卢 聪、张 磊、肖鸿运、黄志强、王 斌、杨 雁、武元鹏、侯 铎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92

竞赛引领,学创互促: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董洪清、尹梦霞、李 思、周伟韬、徐学英

西昌学院

三等

93

地方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 军、梁 琳、郭志钢、任 皓、张 磊、覃吉春、王 睿、陈军华、庞 敏、陈 曦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94

搭建学科竞赛平台,促进学生工程素质的全面提升

党亚固、李延芳、费德君、余 徽、宋 航、罗仕忠、李 赛、姚 舜、梁玉祥、承 强

四川大学

三等

95

落实到课程的全过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冯 林、程 庆、谭 波、张 雪、陈骑兵、王 茜、董 昕、邱 伟、刘秀琼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三等

96

整合资源 着力协同 构建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育人模式

马 力、赵修文、蒋珍菊、黄 琦、何太碧、何锡辉、姜 昕、唐 洁、熊朝坤、庄发文

西华大学

三等

97

管办评分离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实践

李壮成、王秀珍、文学运、黄培森

四川文理学院

三等

98

地方高校研究生开放式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朱渌涛、黄 燕、李晴华、张 立、张译丹、苏 杰、涂绪谋、付 恒

四川师范大学

三等

99

增强“三业”契合,“七维度”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综合改革与实践

邱云志、郑元同、方海川、马力强、王 瑛、郭剑英、张 力、但 强、秦 容、宋 秋

乐山师范学院

三等

100

民办高校“三四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胡 雁、夏明忠、徐文龙、雷晓斌、熊 斌、向 军、刘祥超、宋 薇、张海波

四川工商学院

三等

101

高端证券人才“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分析框架、工具应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冯用富、李映东、贺国生、王艳娇、王 敬、张腾文、刘 攀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102

互联网+浪潮中的计算金融复合型双创人才培养

彭 舰、马德功、段 磊、吴 良、卢 莉、栾新成、杜 江、顾 婧

四川大学

三等

103

藏文一类模式预科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太学英、春 燕、林 刚、沈群英、陈 新

四川民族学院

三等

104

开放·共享·融合 ——四川大学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

夏建钢、吕 弋、崔亚强、 张怡、龚小刚、凌 斌、李 麟、曾益峰、蒋明霞、王 鹏

四川大学

三等

105

“一中心三特色多扩展”的自主型学教管信息交互模式研究与实践

何太碧、潘 华、宗莲松、杜 铮、庄发文、林秀兰、谭金会、康 濛、唐 慧、李绍军

西华大学

三等

106

共建共享多元化多样化继续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王营池、冉利龙、万 嵩、周红燕、朱 强、王天恒、刘玉莲、龙祖利、敬淇文、李 青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

107

建设现代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化工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张 宏、李 晋、王志斌、吴正勇、易 飞、黄 艳、邓启华、范凤艳、王 林、何 凤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08

高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模式创新与实践

杨晓燕、马晓强、董 莉、万 红、李 珂、李慧敏、刘 川、成友才、王 勇、潘 军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09

构建“一承双创”育人体系,培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阎 红、刘小平、洪 波、黄平平、刘细丰、张晓霞、李 娟、王磊义、周文文、罗 健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三等

110

探索“会—站—室”校企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杨宗伟、王志斌、邓启华、王 林、周 文、范正平、任小鸿、张 欣、陈昌涛、马小洪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11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何展荣、王金星、廖策权、何 军、范 军、牟顺海、刘 进、徐 滔、陈德航、黄世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12

地方院校专—本衔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杨小平、郑秀清、李王英、阳家全、张 叉、付 竹、梁云林、吴 茜、张春兰、王秋生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13

“引培孵助”四级递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韩 鹏、贺晓春、吕 强、张健华、穆晓霞、阚 萍、贾正松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14

“政园企校”四方联动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以泸州市为例

贺元成、彭 涛、彭雪明、邓安容、洪兴华、潘绿萍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15

高职学院单独招生考试改革与分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王晓琼、李全文、谭 亮、王述升、孙 莹、李 燕、朱立平、曾友州

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16

创建451创意工场,培养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应用型艺术设计文创人才

黄志刚、岳文喜、唐 宏、张 剑、韩 焱、倪泰乐、黄志挺、刘 静、刘静瑜、严婷婷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竹梅大师工作室

三等

117

基于国际化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洪 波、税明丽、姜 科、郭颖艳、王 佳、曾 丽、马志伟、申 珧、易婷婷、高 莹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三等

118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中构建“政、校、行、院”联动机制的实践探索

张大凯、石 静、薛正毅、杨志伟、庞嘉言、付洪涛、熊敏捷、陈 文、张 翅、孟 伟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雅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雅安市雨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三等

119

基于区域内共建共享的高职公选课建设研究与实践

潘绿萍、彭 涛、王少军、付先全、何 兵、周 文、毛逢银、胡 玲、蒲先祥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四川三河职业学院

三等

120

基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核三维五元”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赵 军、甘华银、王丽华、王雪松、王秋林、李 聪、曹于亚、黄宏芮、赵俊峰、周华银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21

以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促进高职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郑金辉、刘建超、袁品均、王晓霞、林训超、李 斌、郝 炜、周树强、白凤光、王 浩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

三等

122

“两融双化”相结合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PLC工程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王 赛、张 强、张 毅、黄应强、李 瑊、谢贤军、赖 华、覃智广、刘铭煊、李 龙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五粮液集团、西门子工业技术培训中心

三等

123

高职协同创新型热加工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王泽忠、李艳丽、章友谊、王 鹏、刘 峰、孙学杰、翟开华、李志宏、吴代建、陈 昆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24

实现“五共同”,创新高校企业学院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赵克林、敬代和、朱 龙、王宏旭、张莉萍、杜金晶、熊建云、云贵全、陈方亮、罗永刚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25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杨大荣、蒋 伟、卿 勇、李元进、孙小智、杨征权、刘 莉、唐荣伟、罗朝阳、陈明瑶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26

基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集群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柯 玲、丁天霞、张 全、奉友勤、周春平、程奋元、敖永红、潘 岚、刘 霞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27

中西医结合特色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张先庚、梁小利、王红艳、姚永萍、付能荣、高 静、刘 月、刘 琴、孙亚男、周 菊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三等

128

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李育书、沈利剑、何礼果、龙君君、乔之勇、王 婷、王华斌、李 平、唐文艳、陈国元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富乐山九洲国际酒店、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绵阳力道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三等

129

面向工程应用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

兰恒友、黎克麟、刘自山、江治杰、张金山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四川理工学院)

三等

130

机械工程领域双专业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进戈、蔡长韬、周利平、秦付军、张均富、万志昂、柳在鑫、陈 朴、张恕远、夏 重

西华大学

三等

131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曾陈萍、董加强、赵益强、秦 光、韩 德、岳付强、杨 艳

西昌学院

三等

132

基于“立德树人”的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与实践

叶 军、沈 涛、李 勇、王 海、田晓放、王 军、周 茜、杨 帆、黎 奇、徐雁行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三等

133

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曾 明、张明善、李永政

西南民族大学

三等

134

基于CDIO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蒲国林、贺建英、王光琼、唐青松、袁小艳、侯 翔

四川文理学院

三等

135

以网络攻防实验实训平台研究与实践为引领的网络警察创新人才培养

李 进、钟 华、冷 涛、缪 红、罗 静、王 刚、李 艳、徐 红

四川警察学院

三等

136

需求导向,特色引领,复合型旅游信息化人才“π型”实践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黄 萍、何 源、孙艳玲、任 啸、王玉琼、李贵卿、宋雪茜、何兴贵、龚季兴、杨丽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国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学院

三等

137

高校“传统文化课程”育人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蔡东洲、文廷海、蒋晓春、熊 梅、王伟伟

西华师范大学

三等

138

“四学”理念引领制度创新提升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李 天、丁 林、傅新红、王克冬、丁海萍、袁广胜、李武生、刘 丽、赵海霞、张晓玲

四川农业大学

三等

139

具有中医药“工匠精神”特色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傅超美、李小芳、崔名全、慈志敏、罗 佳、邓 赟、廖 婉、张 臻、章津铭、李 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三等

140

互联网时代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杨 骊、张 超、郑 伟、廖 立、马秋穗、曾 瑜、郭 菊、霍 岩、刘 莹、姚 茜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三等

141

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之构建——以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法学专业为视角

邓中文、肖乾利、李凤军、雷安军、王海燕、刘廷华、叶成朋

宜宾学院、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宜宾市司法局、宜宾市人民检察院

三等

142

普通高校“1+3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杨远波、蔡兴林、周正宏、黄道名、范佳音、杜 文、阴 涛、李 治、张堰玲、彭 宁

西南财经大学

三等

143

适应航空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刘晓辉、熊 熙、郑金辉、彭亚娜、李 军、刘可为、何建平、何先定、孙建丽、姚艾可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三等

144

构建成都创业学院全链条生态体系 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王 涛、严光玉、陈 静、陈晓通、张兴荣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45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韦泽训、董 莉、李海涛、李 媛、阳旭艳、赖 敏、傅丽霞、马晓强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46

具有航天文化特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刘家騑、陈 宇、王立波、王 银、戚 炎、王德佩、陈 亮、夏江华、杨济铭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47

三次下乡四次进厂——基于白酒生产过程产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朱 涛、梁宗余、周黎军、赵 东、李俊强、陈 慧、辜义洪、张敬慧、卢 琳、黄 河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4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践探索

贺文佳、李绍先、贺 婷、杨晓蕾、韩志敏、银 燕、倪 波、潘 劲、龙 斌、杨雅涵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149

基于CBMT课程体系建设的广告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肖建春、任丹丹、徐红旭、宁大鹏、李 序、付志晴、赵玉文、金佳林、孙 思、万 幸

四川传媒学院

三等

150

基于“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理念的E-P-I-E模式构建与实践

张 敏、朱红钧、郭晓军、姚 利、张 继、兰冰芯 段又菁、肖 虎、杨火海、舒小立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

151

基于成果产出教育的机电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明哲、杨 健、孙 未、王 磊、周 伟、刘念聪、曾国强、何兴杰、胡 波、彭 颖

成都理工大学

三等

152

基于“互联网+”建设中医学人才培养的后期临床教学管理云数据平台

陆 华、郭 静、王明谊、胡一梅、徐 颖、郭本俊、左小红、王 岚、王红伟、杨 晗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三等

153

讲习联动、赛训一体、校校协同——“三位一体”教师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范曾丽、杨 军、甘小洪、黎云祥、赵广宇、王 平、彭正松

西华师范大学、成都石室中学、简阳中学

三等

154

立足心理发展关键期,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创新体系

张 强、陈玉芳、周凤生、廖成中、杨惠琴、李菊芬、黎万和、辛 勇、赵 文、郭 雯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

155

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农林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张丽君、江 霞、弓伟波、尚 婧、董广辉、何 杰、孙大江、马艳阳、余舒楠、蔡 军

四川农业大学

三等

156

着眼光电子技术的四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周自刚、王慧丽、韩艳玲、杨永佳、段旭梅、毕于铁、陈俊江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

157

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郑 欢、段 成、朱桂兰、张 娇、李 娟、向 敏、阎黎明、潘延芳、邹 灿、黄 蕾

成都理工大学

三等

158

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性技能竞赛构架

李春平、杨晓宏、郑 倩、冉茂成、程 博、曹俊芳

川北医学院

三等

159

以师生同步提升为目标的科研型讲义编写与研究型教学实践探索

杨仕椿、吴文权、蒋自国、赵 伟、郑 惠、蒲可莉

阿坝师范学院

三等

160

面向四川开放教育系统的在线学习平台及学习支持系统构建与实践

刘纯龙、谭明杰、李 华、周驰岷、林亮亮、杨永其、龚 艺、纪 娟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三等

附件2

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名单

省级一等(共35项,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人员

所属单位

成果等级

1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常态实施序列

高志文、张润林、罗晓章、周宗友、文传福、付 兵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一等

2

幼儿园课程资源区域整合的策略和联动机制

文贤代、邹 罡、贺 芳、李远秀、余 琳、丘小云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

一等

3

城市幼儿园后勤管理标准

曾 晶、廖代言、夏晨伶、谢 芸、胡坤宏、赵永玲

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成都金苹果教育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等

4

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

罗清红、俞献林、母明亮、蒋晓炜、李 娜、李沿知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等

5

从传统走向现代:推动区(县)教科研机构转型的三大机制

徐江涌、刘大春、王傲红、李正平、任 焰、邵开泽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等

6

以“植入式教育”为核心的全日制小学网校建设

李 蓓、夏 英、陆 枋、刘晓虹、严利蓉、兰卓贤

成都市实验小学

一等

7

问题驱动的自主学习引导模式

胡 昳、林 倩、张跃平、宋晓兰、刘显平、李柱贵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等

8

区域新教师全景学习课程

陈 瑾、林 锐、何 浪、何 瑛、陈晓玲、王 璇

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等

9

普通中小学班会课程化建设与实践研究

黄光成、孙晓晖、王天贵、徐文基、苏 萍、姚 平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一等

10

范式与策略:高中生深度阅读能力区域培养

易 晓、杨 君、赵 琳、王华美、刘春兰、章 松

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易晓名师工作站

一等

11

初中学生合作成长小组体系

刘仲文、王 永、陈旭东、陈文静、娄 林

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校

一等

12

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度参与教学策略

叶 筠、陈朝晖、张琳玲、徐 莉、钟英萍、王志敏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

一等

13

小学语文与数学学业质量标准

汪 翼、程依青、李国惊、甘雪梅、何瑜姝、付 强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

一等

14

川剧、四川曲艺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策略体系

李 萍、陈 双、颜 克、李 嵘、吴 蓉、蒋 英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等

15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

刘贻超、陈 洪、胡格林、邹 军、杨发弟

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等

16

儿童漫画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何 能、银 丽、解 君、汤兴文、张顺友、曾国涛

攀枝花市第三十一中小学校

一等

17

“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新路径

杨文政、罗太林、李淑玲、王洪波、曹昌平、先维强

泸州市纳溪区教育局

一等

18

职特融通式聋生职业教育机制

李代慧、肖 敏、邓 华、郭 容、林 波、赵雁南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职业高级中学校

一等

19

德阳市“三级·常态”学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欧治平、余凯儒、吴 艳、罗 涛、唐永富、黄晓玲

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等

20

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设计的实践研究

徐 勇、林运志、王 军、冉 达、郭晓东、高 瑾

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

一等

21

农村普通高中以少年军校为载体的国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殷邦文、杨天梦、张奉恩、罗松年、戚思建、赵润东

四川省苍溪县城郊中学校

一等

22

西部农村特岗教师发展状况和生态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蒲大勇、任兴灵、王丽君、许红平、杨 娟、陈 平

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阆中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一等

23

竹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王元珑、王素君、赵雪梅、王 璐、邓燕红、陈 岚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眉山市青神县教育体育局、青神川南农村社区学院

一等

24

普通高中学生体验式自主育德策略

田贵荣、余祯银、杨永跃、林永平、张珂铭、刘 波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一等

25

基于“定点+巡回+媒体”家长学校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祝传发、王 姮、袁清涛、陈明志、黄家芹、王清康

万源市中小学教研室、万源市第三中学校

一等

26

区域推进“三环五学”高中课堂教学模式

廖善平、范咏梅、谢灵峰、杨 荣、卢勇刚、张建明

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等

27

县域生态教育建设策略

刘绪国、郭 平、何志雄、周昌德、吴家懿、张 速

资阳市雁江区教育局、成都师范学院

一等

28

四方协同推进课程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杜 伟、任立刚、邱 华、黄砾卉、李 戎、游 雪

四川师范大学

一等

29

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

李松林、贺 慧、何伦忠、蒲春燕、文陈平、姒建明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育才学校

一等

30

国际文化融合背景下“和美教育”的实践研究

夏雪燕、黄 平、衡菊芳、刘 艳、谢仁仲、蒋小平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

一等

31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玩具适宜性配置的路径

张 杰、彭海霞、万 慧、蒋 燕、易晓凤、余靖雯

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幼儿园

一等

32

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四川省群文阅读推广与深化

刘 涛、王雁玲、于泽元、何立新、刘晓军、尤 一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等

33

基于历史学科思想价值的深度问题教学体系

陈静亦、郭子其、韩海林、高建文、邓勇攀、戴水清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等

34

中小学心育文化建设研究

刘传星、曹 璇、张翠翠、陈 丽、周 玫、张 芃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一等

35

中小学艺术馆建设及艺术馆教育的实施策略

冯恩旭、孔祥平、陈冠夫、刘道学、陈绍光、陈雪芹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等

省级二等(共115项,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人员

所属单位

成果等级

1

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未来课堂”建设

李笑非、欧阳唯能、周 密、郑长宏、郑 刚、曾畅畅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

二等

2

区域提升高中生内源性学习力的实践策略

吉 萍、周 莉、何拥军、程志敏、李文超

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

二等

3

回归本质的普通高中“导引—生成”课堂教学

杨勇军、苏俊清、王 平、陈醒雅、刘文辉、田 刚

四川省简阳中学

二等

4

幼儿教师内生性发展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刘先强、李 敏、何 叶、蒲永明、刘华锦、田 涛

成都学院

二等

5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朱昌渝、谢 梅、沈明德、甘雪涛、贺晓斌、杜思思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

二等

6

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走班制课程

康永邦、钱中华、孙 泽、张 鸥、羊 琴、周 庆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二等

7

分层+分类:差异取向的高中校本化课程建设――以成都树德中学的“卓越人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陈东永、李红鸣、徐洪林、李 丹、刘 宇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

二等

8

区域推进课例研究行动指南

唐方剑、刘继红、罗晓华、李建萍、万国禹

成都高新区中小学教研室

二等

9

基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志愿者活动课程实施体系

徐 攀、苏 娅、吴淑玲、唐月悦、李婷梅、胡兴迪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二等

10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课堂导学策略

蒋光平、卿平海、吴 勇、谢 敏、廖 嵩、龙秀苇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

二等

11

从衔接到整合:四年制初中课程体系

阳 波、蒋 玲、李 燕、张 琪、唐志琼、吴云莹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学道分校

二等

12

聚焦学科本质的整合式教学策略

梁伟虹、谢云静、王 红、李 茜、熊应龙

成都市娇子小学

二等

13

区域“三层联动式”集团教研体系研究

黄兴文、钟超福、王英豪、鲁家勋、郭晓莉、范建成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

二等

14

基于高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转衔教育的实践模式

刘小龙、吴玉芹、覃佳利、俞文静、蒋新文、李为苇

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

二等

15

理性与人本:区域课堂的现代转型样本

刘立频、龚华明、黎 波、曹 艳、钟 亮、张 勇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等

16

幼儿园感觉统合体育游戏的开发与运用

黄 瑛、沈 茜、李建学、叶长娟、郑跃玲

四川大学第一幼儿园

二等

17

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区域实践体系

杨 丽、万庆华、邓偲娟、陈 曦、张俊勤

成都高新区中小学教研室

二等

18

政府推进区域校园足球的路径和策略

叶家俊、尹玉华、孙 倩、杜江舟、朱建行、雷国辉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

二等

19

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防控策略

王友强、胡同文、代淑红、史 静、卢兰平、刘玉碧

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新津县华润高级中学、成都市王友强名师工作室

二等

20

九年一贯制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策略

杨柳青、李宇青、肖体泉、杨 莉、王志超、汪 海

成都高新顺江学校

二等

21

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化学阅读教学实践

李大勤、张羽卿、彭 琳、郑亚威、李亚川、黄朝晖

成都市李大勤名师工作室

二等

22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与实施

肖明华、曾 群、王堂兵、黄小波、李万春、徐 丽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二等

23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小学“魔方课程”建设实践

陈 杰、陈铁军、黄艺竹、张 程、蒲 雨、税 莲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二等

24

基于尚美的课程整合

宿 强、李建荣、李春玲、戢 晓、曾 艳、陈 琳

成都市成华小学校

二等

25

基于学生视角的区域教师全员培训模式

叶树文、钟文娟、余仕明、刘 诚、张 涛、余致俊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

二等

26

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高 翔、彭俊英、黄 莉、王 静、曹弘颖、胡 露

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27

幼儿科学主题探究系列活动及实施策略

杨 凌、王 兵、曾 玲、张厚贵、万立莲、罗霏霏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幼儿园

二等

28

幼儿园亲子社团的开发与利用

陈 琳、蒋 丽、余雅琴、杨 薇、陈 峥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幼儿园

二等

29

聚焦“深度思维”的三段问题探究教学范式

刘付兵、张 蕾、李晓晖、李晓宇、冯 缙、杜丽娟

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

二等

30

植根核心素养的初中学生劳动课程实践体系

丁世明、王 锐、张东明、王华龙、董 萍、杨应红

成都市棕北中学

二等

31

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农村幼儿园“441”策略

黄晓玲、杨新莉、邓艳琰、朱大聪、程 玉

自贡市沿滩区沿滩幼儿园

二等

32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体系和实施途径

伍恒峰、蒋先梅、熊 硕、张 强、章春容、刘 华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第一中学校、富顺县第二中学校

二等

33

农村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323”策略

张雪琴、杨吉敏、李 波、龚建华、张 倩

自贡市自流井区漆树乡中心小学校、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二等

34

低段孤独症儿童教育与训练策略

刘崇朝、罗玉辉、钟利红、李良平、廖 霞

自贡市贡井区辅读学校

二等

35

小学硬笔书法校本课程开发“335”策略

张屏华、丁雪莲、杨泽明、余德纯、邹 涛

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

二等

36

“双线并进”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张长平、唐 勇、黄晓玲、刘 勇、陈友玲、唐晓琦

攀枝花市东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二等

37

区域内推进乡镇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建设

刘关平、代秀珍、周玉琼、罗人川、纳明清、张 敏

攀枝花市仁和区教师进修学校、攀枝花市仁和区幼儿园、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中心学校

二等

38

“阳光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郭光恒、唐 勇、温俊芳、蒋四海、黄佑德、唐锦文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二等

39

幼儿园“玩·美”教育特色建设

杨怀明、张礼平、卢倩云、陈冬梅、毛 荼

泸州市铜店街幼儿园

二等

40

小学视动数学教学策划与实施的策略

胡运清、陈光珍、梁祖秀、张永祥、贾朝贵、林 萍

泸县教师进修学校、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二等

41

小学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罗绵强、田增云、冯伟杰、张 刚、陈 丽、陈 虹

德阳市实验小学、德阳市旌阳区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培训中心

二等

42

基于学生发展的菜单式校本课程建构

凌明川、秦 彬、蒋玉国、刘 健、向东霞、龙秀杰

广汉中学实验学校

二等

43

“1+4”城乡教育联盟实践

谭 克、尹顺华、张 华、付润章、张杰先、余海燕

绵竹市紫岩小学校、绵竹市齐天学校

二等

44

农村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的挖掘与应用

罗 莉、刘利萍、谢丽琼、王 飞、王 艳

德阳市罗江区第一幼儿园

二等

45

智慧的阅读教学

寗 洪、龚如君、严金录、文 宏、刘 芸、周 俐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

二等

46

农村高中四维指导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

董 军、龙 梅、田 林、王秀枝、李正泽、张玉兰

四川省江油中学

二等

47

供给侧改革引领下的“产教互动、深度融合”运行机制

吴小平、邓仕川、王杰光、魏元春、侯永波、兰 虎

四川省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校

二等

48

园本化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策略

曾玉玲、喻 淋、王 秦、孙 艳、杜晓梅、李芙蓉

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幼儿园

二等

49

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

蹇可平、陈利华、罗万兵、曾 妍、杜 娟、石天清

苍溪县陵江镇第一小学校

二等

50

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农村小学科技教育校本活动课程及实施策略

黄先友、陈 旭、任玉霞、黄 燕、何凤玲、何玉梅

旺苍县东河小学

二等

51

“魅力课堂”教学策略

陈玉培、陈大向、宋大均、陈东海、张仕频、苟满园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

二等

52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联网+”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余义敏、杨振东、杨 雄、胡玉蓉、卢艳华、严建国

广元市实验小学校

二等

53

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何 旭、黄 鑫、单光宇、殷红斌、刘 平、蒋松柏

遂宁市船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遂宁市船山区教育体育局

二等

54

社区教育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刘纬度、乔兴媚、缪杨红、陈伯康、周小利、杨 帆

内江广播电视大学威远分校、威远县社区学院

二等

55

激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实践研究

刘 能、李孝成、彭晓金、甘长青、游太空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二等

56

中等职业学校“五L”办学模式

袁 池、吕大章、万长胜、罗建英、李雪梅

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校

二等

57

中学地理图像课堂教学策略

王学涛、雷 刚、虞开宏、敖晓玲、皮 娟、蔡雪梅

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乐山市第七中学、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二等

58

小学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周大林、梁志雄、徐坜坪、郑 盼、古 超、齐虹宇

乐山市外国语小学

二等

59

“四步课堂”模式建构及应用策略

罗明俊、廖聪毅、张云彤、李 敏、梁澍刚

营山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二等

60

幼儿园节日亲子教育活动“五活五式”实施体系

邓晓辉、李朝霞、李海鹰、尹 红、何俐君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幼儿园

二等

61

城市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蒋鸿荣、任红梅、薛强华、姚 颖、谢飞鹏、蒋 涵

南充市五星小学

二等

62

名师引领下的教师合作研修“三元生态发展”模式

罗琼英、高登胜、张长会、敬思健、何其明、肖 姗

南充市高坪区教师进修学校

二等

63

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双环”策略

杨 明、杜成永、韩 敏、蒲小川、冯长霖、王治飞

四川省西充中学

二等

64

区角活动中幼儿自主能力培养“五轮驱动”策略

胡伶俐、杜 玲、于 丽、舒 娜、杨 英、姚玉波

南充市莲池幼儿园

二等

65

基于生活经验重构的小学生“三步九环”教学策略

易鹏程、杨 光、文 进、杨 虎、唐新梅、汪映言

南充市高坪第七小学

二等

66

基于学生素养提升的“自主·快乐教育”模式

蒲福元、范珂俊、杜长忠、王永标、何光艳、王爱群

西充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二等

67

乡土美术资源课程化的路径与策略

席筠梅、李明俊、李 刚、张炳俊、刘天珍、杨小清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二等

68

以“双向定位+分层发展”为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发展的模式

赖莉辉、张 霞、胡 洁、向文利、王世强、岳雷波

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

二等

69

云教学平台支撑下的以学为本学科教学转型建构策略

陈大伟、彭长继、彭远超、李 菲、梁显玉、张 杰

四川省洪雅中学校

二等

70

基于教学主题的学校教科研整合策略

黄永建、高和昌、王志明、朱和艳、李晓红、叶志强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

二等

71

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校共育策略

田 江、李 杰、刘晓燕、杨 敏、秦永明、张奇成

眉山市彭山区鹏利小学

二等

72

家园配合的幼小衔接策略

兰志英、刘 瑶、朱艳丽、姜 洁、王 蛟

眉山市第一幼儿园

二等

73

学校安全文化的区域构建策略

黄耀学、谢明超、唐元毅、高泽平、谢光熙、刘 川

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局

二等

74

痕迹积极回望教育

徐 卫、陈 刚、何富强、黄黎明、黄 敏、文 菊

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二等

75

普高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郭青初、翟信旗、黄绪富、程 帆、郭科玺、陈 柬

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校

二等

76

分层提高普通高中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合作学习模式

邹乘德、袁英淑、张 静、邹 英、龚 旭、邓晓秋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

二等

77

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张宗金、易培华、袁勋伟、邓方钦、曾祥兵、杨春林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二等

78

职高聋生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

李志强、于廷游、彭 熹、刘 放、任艳川、张惠琼

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

二等

79

县域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建设与应用

吴小红、虞 强、刘斌、宋小静、庞 博、吴 霜

宜宾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

二等

80

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园本课程

张金莉、李 燕、赵红林、史冰梅、汪 炜

宜宾市打金街幼儿园

二等

81

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生命能量的实践性识别及支持平台

邹晓敏、谢 鑫、林 涛、曾 珂、蒋元元、郭 静

宜宾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二等

82

农村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实践研究

任继雄、冯永良、刘锡彬、肖艳芳、邹大平、冯稚宏

四川省邻水中学

二等

83

新课程下农村学生初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探究

陈锡林、尹克诚、兰良文、曹春蓉、王筱慧、陈国彬

岳池县杜家小学校、岳池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二等

84

“问题主线,学议讲练”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张瑞兴、邓 宏、毛 遂、王 惠、陈建军、张 伟

四川省邻水金鼎实验学校

二等

85

中小学语文体验阅读教学研究

章云格、李 军、刘 锋、罗鑫尤、张 暇、袁中学

宣汉县中小学教育研究室、四川省宣汉中学初中部、宣汉县育才石岭小学

二等

86

农村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管理策略

陈小平、刘海洋、邓秀君、岳丁畅、李开忠、张小波

开江县任市中学

二等

87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冯正东、熊 姿、杨 进、李家峰、吴 伟、陈晓瑞

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校

二等

88

区域联动下的小学语文“自主乐学”课堂教学策略

贺天然、胡忠诚、阳家洪、邱 东、廖保碧、毛丁波

大竹县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室

二等

89

基于区域微学校的联片教研运行策略

杨怀通、张远莲、张进华、赵 志、向 勇

通江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二等

90

农村中小学干部培训“问题中心·自主生成”策略

戴长志、罗本志、王明金、康宁钦、曾恕林、罗 家

四川省安岳教师进修学校、安岳县教育局

二等

91

人之初 序相行——家园共育幼儿秩序行为课程体系

朱 彬、李 燕、陶 萍、王 丽、付 莉、黄 秀

资阳晨风天勤车城幼儿园

二等

92

遵从天性,归于自然——家园共建幼儿亲自然活动

李晓路、荣清丽、冷 静、李红英、于 宏

资阳市雁江区第一幼儿园

二等

93

普通中学基于自主的“三个2+”课堂教学

陈绍奇、唐 凡、廖 颖、黎 甜、张 琴、赵 军

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

二等

94

高中男生阳刚品质培养策略

刘永辉、李 平、陈朝伦、高 峰、吕万斌、吴 荣

四川省安岳中学

二等

95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试卷“自主式”讲评策略

匡志军、李 林、杨 莉、唐开兵、王世明、冉世平

安岳县教育局教研室

二等

96

幼儿园幼儿礼仪品格养成的教育策略

彭 芳、胡 红、韩 红、石 琴、林 悦、杨文娟

凉山州州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二等

97

小学阶梯式个性化作文训练

朱学琼、沈光虎、余建春、朱育先、刘 芳、王 香

凉山州西昌市第二小学

二等

98

凉山民族地区自由迁居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代 义、罗 荣、陈 望、赵 捷、吴 斌、何志勇

西昌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二等

99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陈 辉、张力生、叶德元、黄天华、陈子斌、潘树林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100

基于协同创新的区域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实践与探索

李志全、张 姝、王亚军、张 华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101

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与学习评价研究

陶旭泉、辜晓平、罗方鼎、王大根、李力加

四川师范大学

二等

102

化学课堂教学“导动达”策略

樊 敏、宁顺德、彭蜀晋、徐本淳、李培祥、李思盛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校

二等

103

“完整儿童”视野下幼儿园户外运动开展模式

卢永平、杨桂芬、龚文秀、郭 姗、徐 英、龚海婷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二等

104

小学财商课程开发与实施

黄 伟、刘 燕、柳 舒、游文秀、蔡敏洁、杨紫伶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二等

105

基于数学实验提升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程国忠、汤 强、李光俊、李红梅、高 明、王 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西充中学

二等

106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体系——中和小学和美教育范例

邓 达、邹泽君、刘 勇、魏 梅、刘 颖、傅德智

成都师范学院、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

二等

107

少先队员“三信一体”教育策略

晏祥辉、向 尧、马晓蓉、张云爱、尹 洪、兰明希

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

二等

108

“文、理、艺、科、教”综合应用型小学教师培养改革的实践研究

龙海霞、苟远萍、林海亮、顾建德、刘 秦、张礼强

内江师范学院

二等

109

西南地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推广

张先华、巩建华、雷 忠、钟乐江

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广安市友谊中学实验学校

二等

110

财商素养校本课的开设与实践研究

方 媛、尹宇明、龚智发、刘宸东、冯森林、徐 蜜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都市英中财商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外国语学校

二等

111

大数据时代的极课教育创新研究

董洪丹、孙 锋、郭 斌、吴中林、左凌慧、李 卫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极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

112

掌握学习中的积极教育策略

周 林、毛凤鸣、林 琳、闫 瑾、胡 伟、杨 红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

二等

113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地图素养培养及评价研究

冯忠跃、刘咏梅、蒋伯瀚、张 周、王骆丹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小学

二等

114

基于学生视角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构建策略

王愉鑫、石 建、赵广宇、洪 剑、王 威、张 莉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等

115

适应产业需求的四川省中职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尹 毅、张 巍、彭斌莎、唐学军、龙天才、卢启衡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商务学校、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二等

省级三等(共150项,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人员

所属单位

成果等级

1

基于多元学习的区域性高效课堂教学

周文群、朱远平、王富英、郑大明、李明隆、黄 诚

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三等

2

“3C”知识分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转化运用

陈昌伦、陈祖惠、黄 伟、邵 玮、蒋 婕、刘 杰

成都市龙泉驿区航天小学校、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三等

3

基于国际合作项目的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

廖德斌、马 雄、廖野平、陈 玉、刘 勇、李 杰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

4

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涯启蒙教育路径与实践策略

朱祥勇、李 俊、干建容、谢 红、何艾疏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三等

5

“成就学堂”的教学路径及其策略体系

刘启平、高汉宁、喻昌学、苏 晗、陈晓葵、杨薪意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三等

6

普通高中生学业规划指导的德育策略

李登怀、罗忠秀、张 敏、朱永昌、刘清华、李 勇

简阳市阳安中学

三等

7

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人才成长的创新机制

刘旭东、李凤萍、王向阳、李 芳、雷 萍、刘汉斌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

三等

8

大分层·小分类·个别化 提升高中生学习力的差异教学实践策略

胡文武、张 岚、孙阳菊、张 颖、谢玉平、董玉平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三等

9

中小学教师混合式主题研训模式及其实施策略

易立铁、程弟松、吴宏燕、杨光辉、李 军、袁玉玲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三等

10

培养爱国情感 磨练意志品质——少年军校特色课程文化的建设

任 俊、杨金增、韩 波、李先勇、杨 华

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学校

三等

11

中职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廖承兰、但家明、张 毅、李文峰、高 攀、刘 巍

四川省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

三等

12

机械加工类专业跟单式生产性实训模式

李育康、邓南虎、刘绪华、朱祥根、谭其龙、曾重荣

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

三等

13

区域联动主题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整体运行策略

张 莉、代朝军、陆 林、申冬梅、刘 洋、廖 洁

自贡市自流井区教育局

三等

14

高中化学实验“四课五步”多元化利用信息化资源的教学策略

程 松、余 红、黄承联、聂晓枫、鲍正荣、马 平

四川省富顺县城关中学、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等

15

提高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魏寿容、宋旭东、刘祖平、江 春、韩学平、程芝礼

四川省富顺县永年中学校

三等

16

聋童“三级支持”学校适应性教育实践

彭忠美、罗春辉、姜小梅、何成霞

攀枝花市特殊教育学校

三等

17

里泼彝族“谈经古乐”的学习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互动式发展实践

刘其祥、张茂丽、起学敏、张 兵、陈 彬、起学娟

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攀枝花市仁和区教师进修学校、攀枝花市仁和区教育体育局

三等

18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活基地资源开发利用及实践

纳思伟、钱 剑、周 瑛、何 勇、周云翠、田应芳

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中心学校

三等

19

基于立德树人的中职生多元动态评价实践

范小红、马方军、焦民权、傅 梅、肖华彬、罗达国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

三等

20

幼儿“参与式”安全教育实践研究

邵洪文、杨慧萍、罗小琼、杨佳珍、郑 兰、唐 敏

攀钢集团生活服务有限公司幼儿教育中心大渡口双语幼儿园

三等

21

民族地区县域内大教研实践

刘 国、潘建明、王发成、汪 建、何德华、李义鑫

米易县教育局教研室

三等

22

市域普通高中大教研格局建构策略

巫道祥、黄先华、贾雪枫、潘盛明、郑凤渊、刘旭相

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等

23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整体推进策略

王志勇、程洪军、陈丽娟、李 春、施鸿丽、王 霓

泸州市龙马潭区教师进修学校、泸州市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

三等

24

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策略

张连奇、黄在祥、唐菊邦、唐远琼、叶 绿、唐莉莉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

三等

25

重度、多重残障儿童送教上门课程

胡启军、宾 莎、刘永莉、刘 艳、马浩雪、李易刚

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三等

26

提升农村中学生综合学力的课堂教学实践

邱生强、温国富、熊俊峰、董建华、杨开由、戴明勇

纳溪中学校

三等

27

中西部农村镇域性同步教学

黄 河、卢维玉、李 镜、罗建平、罗正会、张岸清

纳溪区护国镇中心小学校

三等

28

中学化学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张体民、马红艳、李雄凡、钟兴华、张远海、李 东

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等

29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践探索

王泽源、蒋光明、汪朝金、周久华

德阳市教育局

三等

30

农村学校交互循环课堂

蒋良松、潘红星、王金仕、张 勇、刘 松、刘 乔

中江县兴隆镇中心学校

三等

31

小学数学课堂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研究

周 建、江 楠、刘昌敏、高 莉、杨海燕、邹 华

什邡市实验小学

三等

32

区域性推进教学管理公开课的实践研究

张旭辉、巩映奎、唐 林、刘文菊、赵秀珍、郭 璠

绵阳市安州区教育和体育局

三等

33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级联动”团队研修实践研究

魏先和、朱玉宏、谢 云、刘雄飞、邓 剑、胥小芸

绵阳市涪城区教育研究室

三等

34

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建构的实践研究

冯 萍、丁静娴、孙 平、张碧玉、陈 红

绵阳市机关幼儿园

三等

35

选择性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

贾清仁、任宏烈、蒲彩军、蒋真理、刘富春、黄齐珍

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

三等

36

“菜单式观察解释”教研技术实践研究

熊 华、郑 静、许 芳、夏 凌、张 桦

绵阳市涪城区教工幼儿园

三等

37

《听力障碍学生花棍健身操》的创编与实践研究

蔡 丽、郑白琴、向为东、陈 艳、刘 玲、张庆玖

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三等

38

以“书是甜的”为核心理念的小学书香文化体系

周和平、袁 丽、杨家凯、郭书元、邓家勇、罗以培

苍溪县陵江小学校

三等

39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微创新策略

王锡安、袁仕伦、赵开新、张 宏、李 芹、魏小然

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等

40

核心办学理念引领下的师生行为文化建设方案

雷 莉、闵正德、郝汉坪、徐荣嵘、欧芮岐、杨 媛

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

三等

41

乡土教育元素融入农村小学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罗 毅、侯泽全、田长菊、杨玲华、马明辉、孟国金

苍溪县元坝镇中心小学校

三等

42

城乡结合部幼儿教育中隔代教育问题及对策

刘 晏、刘建容、杨晓庆、陈 倩、杨 超、杨剑蓉

剑阁县普安幼儿园

三等

43

农村初中三级单元导学学科有效教学模式

黄金富、贾国荣、何俊平、肖剑军、王 斌、李金红

四川省剑阁县剑门中学

三等

44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策略

金昌福、杨忠诚、李发武、邓国伟、曹仕辉、王 平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三等

45

贫困山区农村普通高中自主学习指导策略

李生波、顾 平、朱有光、邱正权、王玉贵、王 勇

四川省青川中学校

三等

46

农村幼儿园基于本土资源的区域活动创新策略

廖长霞、李剑华、马文英、母怀蓉、陈玉霞、彭 洁

青川县乔庄幼儿园

三等

47

农村普通高中美术模块教学的实施策略

张 斌、杨 震、祖金祥、向 强、余建波

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三等

48

农村学校预防重点留守儿童群体违法犯罪的实践研究

梁富强、陈仲懿、陈长奎、李 琳、李晓慧、王小平

蓬溪县大石镇学校

三等

49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三重六环”课堂模式构建的研究

徐如坤、李隆全、蒋爱民、李雪莲、曹俊林、陈如荣

四川省大英中学

三等

50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与实践

黄 山、陈方琴、杨俊熙、罗 杰、任春艳、杨 英

射洪县教体局学前小教办

三等

51

提高实效性德育生态系列

鲁英杰、刘明清、罗 聪、吴 煜、熊洁莉

内江市教育局

三等

52

师幼共构玩教具与运用

赵群英、李敏华、朱立新、谢 慧、陈 娅

内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资中县重龙镇第二幼儿园

三等

53

中学生物“活动元”教学模式

钟玉辉、吴运霞、程从军、吕长久、李国容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内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等

54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丰富幼儿体育活动的策略

唐廷秀、杨 梅、但李娟、邓 莉、秦小杰

隆昌市石碾镇中心学校、隆昌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三等

55

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叶俊英、蓝士成、刘 兰、马 玲、李毓敏

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

三等

56

教师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刘亚丽、李东强、刘万英、马 莉、程武军

内江市第二小学校

三等

57

智障学生的主体性培育

吴 用、杨 琼、辜翠英、郭立丹、曾 宏

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三等

58

普特共校中“普特生”双向接纳策略

车国法、魏淑琼、张小波、周世兵、陈克琼

犍为县玉津镇中心小学

三等

59

普高生负向社会认知暨学校干预策略

廖大琴、王慧明、燕路遥、唐建军、李 能、童志平

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

三等

60

基于绘本阅读的幼儿多元素质发展实施策略

杨海艳、谢超、陈春燕、刘姗、景志、余岚

犍为县机关幼儿园

三等

61

汉班级环境下彝族小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王艳容、宋 涛、李春林、曾晓岚、何国华

峨边彝族自治县城区第二小学

三等

62

基于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学课堂模式

张学勤、代淑琼、毛 宏、毛建均、姚永军、刘宪刚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三等

63

区域推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蒲道林、李昌宝、谢洪麟、黄文周、阳仁晏、张 明

西充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

三等

64

幼儿“五爱”教育园本课程

陈 彬、蒲世清、张 琰、吴洁玉、杨 娟、田凤花

南充市顺庆实验幼儿园

三等

65

区域推进学区联盟管控机制创新

龙红林、谢德平、相国伟、蒲明强、姚彩霞、姜中华

南充市高坪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三等

66

课堂教学核心能力优化策略

李黎明、范怀兵、范爱筠、马大平、黄 萍、蒋晓英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校

三等

67

实施“三善”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品牌

熊 英、张昌敏、王培文、罗松林、王雪梅、杜 莉

仪陇县宏德小学校

三等

68

幼儿生命启蒙教育“5335”课程体系

肖凤碧、王雨露、杜 琳、马 瀚、唐红军、王 岚

营山县机关幼儿园、成都学院

三等

69

“金口才”教育品牌塑造方案

孙守学、李小彬、文方全、熊华琼、李 庆、严 谨

南部县老鸦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三等

70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李秀文、雍建平、夏建东、徐全波、张佑民、何建平

四川省蓬安县金甲初级中学

三等

71

西部山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策略

朱 锐、张兴鹏、蒋 伟、陈宏伟、李 敏、刘太荣

蓬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三等

72

“三陈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衡立锋、陈晓华、袁 茂、罗明伟、徐朝东、李俊才

南部县大桥镇小学

三等

73

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引领策略

杜贵林、赵飞宇、兰 剑、殷大祥、杨光福、孟中华

眉山市东坡区教育体育局

三等

74

区域性数字化教学的推进与管理策略

郭子明、谢 宏、胡开勇、贾文清、彭晓明、张自力

眉山市教育体育局

三等

75

真爱为本的特殊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

刘明才、邓 勇、胡学铭、颜志霞、陈黎鹏、孙江云

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

三等

76

基于人才定制的校企共育中职育人模式

吴太明、王 平、费松涛、刘燕忠

眉山电子职业技术学校

三等

77

创新运用乡土资源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朱开华、杨泽方、黄德琴、余大方、赵小容、谢 蓉

洪雅县实验小学校

三等

78

内陆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策略

张泽军、欧 建、余述全、高显俊、梁文静、罗丽琴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校

三等

79

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心理援助的校本策略

黄光兵、李 琴、罗雪梅、陈四新、邱凯霞

丹棱县第二中学校

三等

80

基于全面贯彻高中教育改革精神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

王洪伟、刘岷江、李永祥、杨 静、魏中权

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三等

81

应用元认知突破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策略

谢开芬、钟少军、唐云宾、幸 林、王友智、黄春

宜宾市翠屏区沙坪初级中学校

三等

82

提升幼儿文学感知力的表演游戏课程

周晓容、杨 燕、秦丽菲、刘巧莉、代 葳、张文霞

宜宾市青年街幼儿园

三等

83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的实践研究

任思惠、肖春红、何学军、文可法、成 艳

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等

84

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课同创”实践研究

唐 勇、汤继光、何 鸿、仲容昌、张 凤、唐 君

武胜县教育科技体育局

三等

85

农村小学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林正华、任宗成、王 玲、陈志明、谢金利、张莉萍

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

三等

86

以生态教研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

卿 彪、谢惠珍、王 妍、向 勇、李小琴

华蓥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华蓥市古桥初级中学

三等

87

“三三九”人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杨秀成、胡孔银、宋勇光、刘 琪、雷 江、杨新春

广安实验学校

三等

88

依托省级示范园引领区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谢 萍、贺雄英、何涌涛、张春霞、朱 宏、秦洪坤

邻水县机关幼儿园、邻水县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三等

89

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研究

谭 华、周 静、莫 芮、张小红、李 敏

广安市武胜县沿口镇第一幼儿园

三等

90

“行知合一思想”主导下的小学法治教育探索与实践

胡逐云、叶怀凡、曹仕强、黄 虹、周 伟、朱国建

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四川文理学院

三等

91

利用社区资源优化幼儿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刘 静、唐全芳、康卫蜀、王晓燕、牟晓君、胡霖芳

宣汉县示范幼儿园

三等

92

基于“校地合作”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大策略”

李云贵、牟必芳、吕文美、袁 玲、赵代琴、黎 波

达州市通川区教育科技知识产权局、达州市通川区教师进修学校

三等

93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素读”的校本实践

黄克涛、卢兰平、陈在安、何渠华、赵 虎、郑 力

达州市通川区金山小学校

三等

94

初中数学课堂溯源教学实践研究

唐俊才、赵 娟、陈万富、龙乾英

四川省大竹中学

三等

95

山区中学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对问题学生进行辅助干预研究

张忠祥、张国锋、华天成、江昌涛、张兰兰、申东成

四川省万源中学、万源市中小学教研室

三等

96

地震灾区县域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课程构建——以雨城区为例

袁 宁、韩世平、赵重林、罗之兵、苏 莉、孙亦兵

雅安市雨城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中心

三等

97

基于课程建设的普通中学创新教育实践

叶 玲、杨乐艺、程 明、王云刚、姜 岸、李永安

四川省雅安中学

三等

98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国学经典诵读策略

李红英、胡 芳、胡 骑、邓 煜、谢华东、王海英

平昌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三等

99

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建构策略

鲜 艳、贺 莲、王 虹、岳 欢、陈晓娇、袁 艳

南江县集州幼儿园

三等

100

3D虚拟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黄 鸫、王怀杰、黄 瑞、杨 帆、何 英、王 辉

巴中市第二中学

三等

101

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群文编组策略

刘北平、胥必春、孙春娥、吴 艳、杨希俊、王 松

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

三等

102

巴蜀民间体育项目挖掘与运用的实践研究

黄明臣、苏碧佳、杨顺理、蒲东方、尹建宗

南江县南江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三等

103

活动中体验 生活中尽责 实践中担当——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

刘国华、钟丽萍、罗艳容、崔高云、虞 玲、许显坤

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

三等

104

三位一体 区域推进 促进镇乡中心幼儿园自主发展——区域推进镇乡中心幼儿园建设策略

代 燕、邹美英、邱 毅、李 珍、苏泽良、杨俊斌

资阳市雁江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三等

105

农村小学“活动·体验·育人”书法教育策略

刘继彪、熊素兰、杨盛目、李超群、罗 勇、杨文强

乐至县希望小学

三等

106

回归幼儿游戏本真的组织策略

何义英、张 莲、王 丽、周美英、杨 倩

乐至县幼儿园

三等

107

传播农业科技 助力精准扶贫——农村职中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策略

孟英君、刘向东、杨秀雄、安崇敬、谢洪伟、罗洪永

四川省安岳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安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三等

108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构建“浸润·体验”式的法制教育体系

刘家胜、赖晓英、罗 敏、苏孝奎、赵 勇、尹 杰

资阳市雁江区第一小学、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三等

109

农村小学大课堂育人策略

袁 伟、谭顺光、王辉勇、周 胜、熊光绵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中心小学

三等

110

浸润有策 育人无痕——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农村高中学科德育策略

刘仕兵、李玉军、罗大成、颜邦辉、陈 立、刘 波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三等

111

小学群文阅读“1231”教学体系

王福仁、肖光烈、张志红、郭晓平、韩天永

安岳县岳阳镇东方红小学

三等

112

用群文阅读方式培养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何 敏、冯 波、雍大娥、彭 蓉、杨雪彦、蒋昌玉

阿坝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茂县凤仪镇小学校

三等

113

嘉绒藏区家庭辅导薄弱学生语文预习指导研究

陈蓉仙、李 军、王 琼、马琼红、黄晓平、朱品治

理县下孟小学

三等

114

本土民族文化引入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研究

郭光玉、杜 瑛、向 娟、王丹丹、龙永芳

松潘县城关幼儿园

三等

115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薛万琼、陶渝江、刘昌红、李 杰、唐 莉、徐 莉

康定市民族小学

三等

116

丹巴嘉绒文化地方课程开发

拉尔吾加、唐 皓、邹昌淑、邓乃斌、罗教卫、陈 炜

丹巴县教育体育局、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

三等

117

民族地区小学云班教学效果研究

蒋志奎、向合君、朱保芬、张琳苹、金树强、郑景平

康定市教育体育局

三等

118

彝区儿童“人文化”美术教育的路径

鲁 华、邱 敏、杨志坷、吴 梅、周 燕、刘 颖

凉山州州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三等

119

利用民间童谣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保 露、刘晓丹、向文宇、邓红香、杨春燕

宁南县机关幼儿园、宁南县第二幼儿园

三等

120

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

刘金莲、罗玉存、朱显菊、李刚慧、李玉莲

会东县鲹鱼河镇中心校

三等

121

彝族聚居区生本教育推进策略

吉色方森、杨 琼、朱朝明、余海霞、王小红、罗 斌

昭觉县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

三等

122

协同推进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祁晓玲、毕 剑、杨 洋、何莹雪、曹 艺、叶 帆

四川师范大学

三等

123

三方协同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和文化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张 红、李昌勇、幸世强、邱 毅、王贤华、朱世辉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

三等

124

建设优质化学教学资源 提升中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

冉 鸣、黄 萍、伍晓春、陈星勇、李 权、黄红梅

四川师范大学

三等

125

基于《百变拼音卡》的汉语拼音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刘 翔、李 耘、张 焱

四川师范大学、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等

126

中学生物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究

李 维、王一丁、张小勇、葛方兰、王亚男、徐作英

四川师范大学

三等

127

中学“人生幸福”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唐 宇、李 萍、唐志哲、何 璇、刘 科、梁文海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

三等

128

基于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冯光伟、欧阳明、唐 渊、杜永红、杨 勇、杨登峰

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

三等

129

服务基础教育高层次师资需求,构建未来卓越中学教师(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机制

刁永锋、康 健、涂 刚、陈 勇、范曾丽、余 璐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三等

130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创新

兰小刚、陈 勇、任维义、陈太红

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

三等

131

中学政治教师师范能力职前合作培养“135”模式探索

罗开文、范华岭、高青兰、王 辉、黄 树、文志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三等

132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优化路径研究

刘 燚、任胜俊、郭丽君、张闫宗、石建平、梅 玻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三等

133

中小学幼儿园环境教育“1+N”模式

李友平、唐 娅、廖运文、黎云祥、杨 艳、朱晓华

西华师范大学

三等

134

中学数学阅读教学

李兴贵、辜世强、张平福、顾良有、文飞翔、黄祥勇

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

三等

135

以“智慧教育联盟”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

任迎虹、周鑫燚、唐 瓷、李霄羽、文 莉、钱小华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三等

136

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学传统文化校本德育课程

孙 康、杨其勇、唐应树、何汝兵、李彦康、袁 成

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市温江区第二中学校

三等

137

基于标准的小学生音乐感受与欣赏素质评价工具研究

魏 平、刘晓萍、张 蓉、杨尚薇、张志超、王鹏飞

成都学院

三等

138

西部农村小学实施英语新课标的语言生态环境构建研究与实践

江世勇、汤红娟、王柯芦、袁思扬、彭吉东、胡秋芳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市市中区临江学校

三等

139

中职英语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邓道宣、赖蓉莎、黄 黎、欧阳前春、黄建华、曾雅涵

乐山师范学院

三等

140

中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旅游类职教师资实践研究

郑元同、邱云志、方海川、吴克宁、王小龙、马力强

乐山师范学院

三等

141

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王海滨、胡进耀、谭小宏、侯小兵、刘 雷、何春燕

绵阳师范学院、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三等

142

地方高师院校校地、校政、校校合作“3245”教师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蒋 平、王正惠、任 俊、谭 军、艾 虹、王 甫

绵阳师范学院

三等

143

四川藏区“9+3”护理专业学生的“三化教育”策略

姚永萍、白 洁、刘 萍、贺 生、刘琴蓉、黄 萍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省卫生学校

三等

144

基于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分类分层、知行合一、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王永莲、周 萍、刘新江、黄仕利、杨 萍、何陶华

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三等

145

多元文化视野下四川“9+3”学校教育改革研究

曾宁波、廖大凯、卢德生、周承琼、胡进雨、黄 鑫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三等

146

高中地理有效问题教学策略

张白峡、刘光文、陈 文、杨海波、肖祥忠、张 菊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

三等

147

四川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实验创新的实践研究

青 春、周昌鲜、赵友明、李勇强、张生文、袁令民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三等

148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器乐学习的策略体系

徐 伟、汪桂琼、何吟婷、黄 梅、万里燕、谭国庆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三等

149

小学仪式教育课程体系

刘怀明、伍建清、宾亚君、匡宗俊、张一鸣、刘若星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等

150

现代学徒制“三纵五横”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黄英杰、张兴华、刘 飞、韦生键、雷达勇、沈穷竹

四川理工学院、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

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