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内合资国企,大家想的是什么?

是全面将业务缩小到红旗的一汽吗?还是逐渐向零部件供应商的东风移动?

既然我问了问题,我今天和大家说话的肯定不是这两件事。我想和大家谈谈的是——长安。

不同于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品牌可以依托合资保持企业的盈利,长安则是业内著名的合资“杀手”。

曾经与长安合资的铃木,国内资产现已经被长安全部收购;长安马自达虽兼并了一汽马自达,但是销量仍十分挣扎;顶梁柱的福特,自羊角事件后,一直没有恢复巅峰,以至于诞生了著名的“百年福特,毁于长安”的名言。

当然,这些都是戏言,这些品牌会陷入今天的窘境并不能全部怪到长安身上,毕竟在合资领域我们国内品牌的发言权并不多,并且作为长安曾经的一员,我有必要为长安正名一下,在生产制造上,长安还是非常负责的。

不过,面对两条腿走路,有一条腿式微的情况,那长安自然得在自主研发上撑起来。

在新能源领域,除了和华为、宁德时代合作的高端品牌阿维塔外,长安新推出的电动品牌深蓝,在昨天上市了其首款车型,SL01。

虽然只是一个新车,但是长安一口气带来了三种动力形式,分别是氢电版、增程版、以及纯电版,可谓是把一鱼多吃发挥到极致了。

其中氢电版补能只需三分钟,在满氢情况下可以实现730km的续航,不过其69.99万的售价,以及国内首款氢电轿车的身份,其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我,长安是能造氢电汽车的,但是,嘿嘿,我现在并不打算卖。

考虑到目前的氢电基础建设,我觉得老东家考虑得很合理。

增程版在CLTC工况下亏电油耗最低可达4.5L/100km,纯电续航可达200km,综合续航可超过1200km,达到了目前业界的头部水平。

而纯电版则是提供了两种版本,分别是705km和515km,其中515km版本,如果按照官方宣传在达到190kw最高输出功率的前提下,仍能达到12.3kWh/100km的能耗水平的话,那他将能追平现在的能耗标杆,特斯拉Model 3。

除了动力系统不同外,因为各个版本都是基于EPA1的全电数字平台而来的,所以都将会拥有等效61寸屏幕的AR-HUD、集成式自适应IACC,换道辅助等智能驾驶辅助、7nm工艺的处理器、3D人脸识别、以及14.6英寸可实现15°左右宣传的向日葵屏幕,配置拉满。

好了,我已经给老东家吹的足够多了,现在咱们来聊聊,我眼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次最大的亮点,同一平台,多种动力形式。这种模式在当下的汽车领域并不少见,例如比亚迪的王朝系列、岚图等等,这样的好处在于能有效的降低研发成本。

但是伴随的问题就是,他需要为兼顾不同动力形式而做出妥协,毕竟发动机即使作为增程器,其布局还是和纯电机有所不同的,势必会在乘坐体验,或者整体的造型设计上做出牺牲,这一点哪怕是在比亚迪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SL01还多了一个氢电版本。

当然,考虑到这个平台在研发初期就是为此设计的,所以其具体表现究竟是否会有差异影响,咱们还是得靠实车见真章,只是可能会对一个新品牌、第一款车在口碑上会有影响。

除了动力平台外,我个人对于可旋转的屏幕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这类屏幕在固定的强度上,是不如嵌入式的。

虽然我相信各个品牌在推出的时候,会作相应的安全测试,但我觉得如果你想让主副驾两方都能很好的看屏幕信息,那不妨就多上一块屏幕(虽然我觉得没必要),成本并不高,没必要为了炫酷而炫酷。

最后还有一个槽点在于,后续会推出的APA7.0远程泊车系统,该系统在SL01上为订阅服务,当你选购后,车辆的感知系统会从现有的15个传感器,升级为34个传感器,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记忆泊车、远程挪车、遥控泊车等功能。

据悉支持这个订阅版本的车型,将会12月31号后,同NID3.0领航智驾服务同时开启订阅和交付。

对于老东家的这个操作,我个人是不太理解的。首先在当前的新能源领域,无论是否能使用期货功能,许多国产的后发品牌在新车上都会采取提前预埋足够多的硬件传感器。

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我的车能否使用品牌最好的驾驶辅助,品牌都给都给你准备好足够的硬件,等你花钱后只需要更新软件就行,而老东家还在走花钱了再给你生产,就显得有些落后了。

其次这两项订阅服务,在许多新势力上都已经具备了,但是别人采用付费模式,是建立在已经有了一定产品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小鹏就是在其NGP已经展现了实际实力后,才开放的远程泊车服务。

而目前的市场对于传统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本就是持保留态度的,SL01作为品牌向上的第一款产品,我觉得更多的是去效仿比亚迪,提供我能提供的所有来让消费者满意,而不是学习新势力的画饼模式。

毕竟大家希望的是能在享受你传统车企造车舒适性的同时,希望你能具备类似或者接近新势力的智能化体验,来让这个舒适体验变得更完整,而不是去学新势力收钱。

其实对于长安,我的老东家,我认为相较于其他的兄弟国企,他对于新的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上,是要融合得更好的,毕竟想发展,只能靠自己。

但是其此前每一次品牌向上尝试时,都不是很成功,导致自己的产品只能在10-15万这个价格区间里自己相互伤害,所以对于这一次的尝试,我是真心希望领导们能把SL01的体验做得更加完美,能让SL01能一炮成功,而不是像另一个品牌兄弟那样陷入口碑危机。

吾虽离开,但望君能更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