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家族化外观设计是公认的中庸和收敛,很难引起追求时尚和潮流的年轻一代的兴趣,但其前期季度ID系列确实可以说是家庭中的清流。就像蒸汽大众ID.3一样,这集是集技术感和“借鉴”于一体的电动胖子,不可爱。

萌态外观足以打动年轻群体的心

在外观上,ID.3作为目前ID系列最小巧的车型,短车身搭配圆润的造型可谓是加满了可爱天赋点。车头部分多处运用了两端上扬的弧形线条,搭配包围下方的黑化饰板让ID.3如同咧嘴微笑一般,而包围两侧的蜂窝状图案装饰也让车头更富有层次。除此之外,ID.3采用了ID家族化风格的封闭式前脸设计,优化了风阻降低能耗的同时也更能体现大众ID系列的扁平化风格。

除了标志性的呆萌前脸造型以外,ID.3的灯光秀也能让其在夜间被一眼捕捉到。ID家族化的贯穿式头部灯带连接着两侧LED大灯,“眼尾”平滑上翘,点亮后的大灯环形轮廓使得该车如同精灵一般活泼。

作为与“灯厂”奥迪“本是同根生”的大众,在大灯的造诣上同样优秀。ID.3搭载了ID家族化样式的IQ Light矩阵式全LED大灯不仅看起来十分呆萌,功能也十分强大,自适应远近光、随动转向、雨雾模式等实用功能均没有缺席。值得一提的是,ID.3的光线传感器反应非常灵敏,近光灯的自动开启和关闭几乎没有延迟,使用体验良好。

来到车身侧面,可以看到基于MEB平台打造的ID.3几乎没有车头和车尾,4261/1778/1568毫米的长宽高使得该车侧面的视觉效果非常短小干练,得益于纯电车型短前后悬的先天优势,经过空间优化后的ID.3轴距达到了2765毫米,比上汽大众朗逸的轴距还要长出77毫米。
在造型上,黑色后视镜外壳、黑色车窗饰条以及车尾的顶部扰流板给ID.3增加了些许运动气息,C柱上的波点图案与前包围和前大灯的蜂窝元素相呼应,丰富了视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ID.3在中高配车型上搭载了20寸轮毂,内部采用钢琴黑色烤漆,外侧为多边形拉丝铝造型,设计十分新颖,颇具奥迪经典的“刀锋”轮毂的神韵,视觉效果饱满且运动。半封闭的设计也可减少空气阻力,对续航表现产生积极影响。

ID.3在车尾配色上别出心裁,将“黑顶”延展至后备箱,与车身形成撞色设计,更具有辨识度。钢琴黑与亚光白组成的扁平化大众LOGO质感强烈,搭配亚光质感的ID.3标识让车尾十分简洁和谐。

简约而不简单的科技小屋

进入车内,ID.3的内饰配色非常清新,撞色的饰板搭配氛围灯带提高了车内的时尚感。得益于较大的前风档面积和A柱三角窗设计使得整体视野表现和通透感都很优秀。

座椅同样采用撞色设计,肩部及座椅两侧的皮革材料提高了车内档次感,而背部和坐垫位置的布质材料在防滑性能上更加优秀,提高了驾乘感受,美中不足的是布质材料相对皮质打理起来更加困难。

ID.3的中控屏幕采用悬浮式设计,微微向主驾驶倾斜以方便驾驶员操作。中控区域遵循了大众最新的“触控至上”设计理念,空调和多媒体音量控制采用了触摸式滑轨调节,而驾驶模式调节、车身雷达按钮也采用触摸反馈,无实体按键的设计让科技感得到了质的提高。

虽然无实体按键的设计能提高科技感,但过多的使用将会影响实际操作体验。值得吐槽的是,ID.3的车灯与前后玻璃控制区域为纯触控操作,并且没有震动和声音反馈,笔者在使用中出现了不够灵敏的现象。

除此之外,主驾车窗控制区仅有两个按键来控制四门车窗升降,默认状态下控制前排车窗,若要控制后排车窗,则需触摸没有震动和声音提示的“REAR”按键进行切换,增加了操作难度。

ID.3的方向盘样式十分简洁和扁平,两侧的钢琴烤漆控制区域依然为实体按键式,提高了操作精度。左侧为辅助驾驶控制区,右侧为多媒体控制区。

仪表盘同样继承了ID.3的简约画风,5.3英寸液晶显示屏诠释了什么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时速显示、剩余电量、续航里程、挡位显示、巡航控制显示以及指示灯显示等,显示效果细腻流畅,且字号大小适中,使用体验十分优秀。

ID.3同样搭载ID系列特有的旋钮怀挡机构,向前拧动为前进挡,向后拧动为倒挡,与燃油汽车挡位逻辑恰好相反。

在内饰光感的营造上,ID.3在多处设置了30色可调的LED灯带,提高了夜间行车的氛围。

在空间表现上,ID.3虽然拥有2765毫米的轴距,但乘坐空间并不能用充裕来形容。笔者175厘米的身高将前排调整至合适坐姿后,同侧后排的腿部空间仅剩一拳半左右。在乘坐表现上,ID.3的座椅填充物柔软,但陷入感并不强烈,后排靠背角度偏直立,长时间乘坐有些累腰。

充满乐趣的电动小钢炮

先摆参数,ID.3在动力方面搭载后置永磁同步单电机,总功率125千瓦(170马力),最大扭矩310牛·米。这样的动力参数推动一台整备质量1.76吨的车理应有些吃力,但ID.3的动态表现却远超笔者的预期。

在舒适模式下,ID.3的加速踏板响应灵敏且线性,趋近于燃油车的加速感官。得益于电机几乎0延迟的加速特性,搭配短小灵敏的车身使得其在市区内并线和穿梭游刃有余。在运动模式下,ID.3也并没有展现出“人格分裂”一般的动力调校,0-50km/h三秒的加速感官与舒适模式的差距并不明显。
相比加速体验,笔者认为ID.3的操控才是精髓。50:50的车身重量分配、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架、后驱的驱动形式以及车身底部电池组的低重心等先天优势组合在一起,让笔者有种在驾驶高性能车的错觉。底盘的质感同样非常优秀,对于路面上颠簸过滤十分到位,能够通过机械结构把路面传递的信息化解得十分“绵密”,整体感较强。美中不足的是,ID.3的方向盘手感偏细、转向电子味过于浓重,并且打满接近三圈半的方向盘让驾驶员在低速掉头或停车时颇显费力。

在制动方面,ID.3的刹车踏板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前半段刹车几乎没有足够的制动力,而继续深踩后制动力又会来的过于突兀,并且车辆在低速临界静止时刹车会出现摩擦异响,有些影响驾乘品质。

在辅助驾驶方面,ID.3的HUD抬头显示和增强型ACC搭配使用体验较为优秀,在设定最高时速后,车辆会始终保持在车道正中央,加速和减速线性且柔和。HUD不仅能显示出道路限速、ACC信息、当前车速,还可动态捕捉前方车辆位置和车道位置并进行标记,增强驾驶者信心。

总结:市区代步的多面手

ID.3非常符合我国城市内的用车需求,以短小的车身化解停车困境,纯电的驱动能源减少生活开支,恰好够用的空间满足接送需要,优秀的动态表现还能偶尔满足追求驾控的心。总而言之,ID.3是一台在20万元以内合格的“市区多面手”,几乎难以挑出明显的短板,将是偏爱德系传统燃油车但又不得不投入新能源怀抱的消费群体的不二之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