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宝马X5的推出,从今年年初开始在汽车市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高端豪华车型的国产。曾经被热议和追捧的进口车,好像已经变成小众选项,甚至并没有太多的市场和话题存在感。从数据上来看似乎也验证了这一想法,经过2014年的进口峰值,自2017年开始,我国海关进口汽车数量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至2020、2021年,海关进口汽车数量已经稳定在100万辆以内。今年1-4月份,这一数据甚至同比还下滑了4.9%。

但与之相对的是,这些年海关进口汽车报关的单价在不断提升。从2015年的25万元左右,并在今年1-4月份突破40万元的历史高位。虽然报关单价的提升,短期看有近期汇率走势的因素存在,长期看也受到越来越多低价位车型国产化的影响。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今年1-4月份进口金额达到约1280亿元的体量,以及同比9.4%的增幅速度。

你买得起的BBA,和别人不一样

其实消费升级在汽车产品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家庭用车的普及,再到以BBA为主的豪华品牌车型也越来越多“飞入寻常百姓家”。只不过你消费的BBA,与别人的或许有些不同。根据部分进口乘用车在国内的销量数据,以及结合部分豪华车企的财报数据来看。以2021年为例,奔驰、宝马、奥迪三家第一梯队的进口车销量都有提升。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奥迪品牌,去年奥迪进口车型的需求提升明显,同比上涨达到53%。

没有人会说奥迪的国产时间短,或者国产产品线短。但同样的,奥迪品牌在进口车型上其实也相当丰富。比如对于爱好旅行车的小众消费者而言,进口奥迪A4毫无疑问是兼顾品牌、实用性的“高性价比”选项。此外,像S甚至是RS系列的高性能运动型车方面,奥迪的选项也非常丰富和“亲民”。不过奥迪进口车的高速增长,也有去年国产奥迪多款主力车型难以释放产能的影响。但产品力本身,始终还是最重要的存在。

因为即使是进口端,隔壁奔驰、宝马也一样是虎视眈眈。宝马方面,去年依然享受了大量进口宝马X5的销量贡献,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宝马X5进口版的销量突破了5万台,也是销量最高的进口SUV之一。但即使宝马X5国产了,你也不能忽视其它进口宝马车型的受欢迎程度,比如宝马4系在去年就传出了终端加价排队的现象。而低门槛的宝马2系也增加了新的后驱车型,进口5系以及宝马X4都算是有不错性价比的产品。至于M高性能系列,一直就是宝马的金字招牌,在全球范围内,去年M系列车型总销量超过16万辆,增幅达到13.4%

与宝马、奥迪类似,奔驰在AMG系列上也是有口皆碑。虽然坊间谈论更多的是“一人一机”的破灭,但不得不说,产品线宽泛之后,对销量的影响是积极的。何况“一人一机”在高端版本上仍然存在,只看消费者的荷包实力而已。与另外两家不一样的是,在高端商务领域,奔驰同样表现出色。奔驰S级乃至迈巴赫系列车型,都是同级别、同价位中的标杆产品。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去年的进口轿车销量的榜单中,奔驰S级仅次于雷克萨斯ES,位居次席。

只卖进口车的牌子,越贵混得越好?

时至今日,仍然有汽车品牌在国内专注做进口,耳熟能详的当属雷克萨斯和保时捷。相比于这两家的强势,其它诸如斯巴鲁、进口丰田,以及进口大众车型等等则进入了下行状态。看起来,似乎是便宜的进口车并不受欢迎了,但原因肯定也没有这么简单。

雷克萨斯去年同比增幅1.1%,数量虽然不多,但已经实现连续17年的正增长。其中销量突破10万台的雷克萨斯ES居功至伟。而随着新款NX的推出,以及RX的即将上市,雷克萨斯主力车型的生命力依旧在线。丰田的情况则一方面受制于去年开始的全球减产风波,另一方面由于排放标准的切换,也导致丰田多款需要进口的硬派越野车型放缓脚步。

而像斯巴鲁、进口大众等,更多还是受到产品力的影响。一向以性能出圈的斯巴鲁,在国内市场销售车型的动力水平却相当“佛系”,去年斯巴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不到1.7万辆。进口大众方面,随着大众品牌在新能源上的步伐加大,以及传统燃油车价格体系的松动,旗下进口车型的数量明显萎缩。除了途锐一定程度上具备不错的生命力,再就是依靠旅行车的小众市场。

保时捷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则是稳步爬升,至2021年已经逼近10万辆大关,就算放眼全球市场,约等于保时捷每卖出3台车,就有1台是来自中国市场。Cayenne和Macan的相继成功,给了其它豪华跑车品牌示范了创造需求的经典案例。就算是玩新能源,保时捷Taycan在中国市场同样增速明显。于是,想起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样的保时捷和雷克萨斯,有必要国产吗?

国产品牌的向上之路,得靠新能源接棒

其实聊了这么多品牌的情况,只能说,曾经高高在上的很多车型或许已经国产了,但国内部分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在那里,依旧是进口车掌握话语权。比如从排量角度来说,2.0L排量及以下的车型仍然是进口车中占比最多的,超过了一半以上。但2.0L以上排量的份额明显呈现增加的趋势,特别是3.0L-4.0L排量车型增幅最为明显。而超过2.0L排量的车型,即使在豪华品牌之中,进行国产的也并不多。至于中国品牌,甚至有不少在量产大排量动力上还属于“市场空白”。

当然,结合中国品牌近年来的高端化之路,无论是借助SUV车型杀入20万元以上的主流市场,还是通过运动化突破轿车领域的“壁垒”,其实都可以说是卓有成效。而接下来在品牌上更进一步的使命,或许得靠新能源接棒。从数据上看,新能源车的进口比例自特斯拉国产之后就呈现低基数状态,1-4月份进口纯电动车仍处于回落状态,且基数还没有“五位数”。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清晰的看到在传统汽车工业上的差距。以及背后的品牌建设对于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话语权,和对高端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就算是切换赛道,这些也都是中国品牌们需要一点一滴积累的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