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中国市场多年的长安铃木最近又被热搜挤掉了。

原因很简单。长安铃木更名为重庆贝尔耀汽车有限公司。这意味着,自从三年前铃木决定放弃中国市场后,很有可能再次被风向风浪推着走,再次放弃中国市场。铃木将从真正的意义上放弃中国市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北方司法》前情提要)。

过去有媒体推测的铃木放弃中国市场只是权宜之计,目前来看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如果说铃木放弃中国市场是长安铃木的第一次死亡,那么当初铃木表示的只是退出股份,长安铃木依然会保留的说法,今天企业更名,我可以认为是被二次死亡。

这标志着,十年之后不会有多少人会记起那个拥有极高荣耀的长安铃木。

与其它日系车相比,长安铃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作为一家最高销量不过22万台车的合资企业,铃木的体量事实上远远不如丰田、本田这些日系车,甚至与马自达相比仍然有一定份额差距。

不过有意思的是,市场对于铃木的评价非常高,铃木出走中国市场反而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对于那些曾经的老车主来说,长安铃木的退出的确是一种遗憾。

铃木不是一个非常会市场化运作的品牌。

与丰田、本田这些日系企业相比,铃木的企业文化更多停留在自我世界中,所以我们很难看到这个品牌为某一个市场做出单独的改变,就像铃木修那种专注且独行的性格一样,铃木一个猛子扎到小型车市场,再也没有出来。

的确,铃木没有太大的市场份额。但铃木却拥有极为专业的小车技术积累,以及对中国乘用车市场长期的文化渲染。

铃木是最早进入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企业,长安铃木是最早成立的合资企业,它的历史要远远长过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以及东风本田等企业。1984年向中国乘用车市场输入技术,1993年成立合资公司,从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历程分析,长安铃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与当年上海大众一同并行的第一梯队企业。

只是长安铃木更喜欢小车文化,所以在讨好中国消费者这件事儿上,长安铃木“情商并不高”。

如果非要定义,我更愿意将它定义为一个极度具有“高智商”,但“情商”不够丰富的企业,从产品角度上来说,长安铃木的每一台小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与其它小车不同的是,长安铃木的小车价格虽然较低但丝毫不廉价,尤其是在操控以及安全性上做到了同领域佼佼。

但在讨好中国消费者这件事儿上,长安铃木却并不屑一顾,它丝毫没有意识到一个2500万销量份额的中国市场,对于它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中国市场有1%的用户群体接受长安铃木,它将会获得25万年销量,如果有2%用户群体选择长安铃木,它将会拥有50万年销量,在不断崛起的汽车文化冲击下,任何一个品牌都大有可为。

但很遗憾,长安铃木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从铃木过去很多年中国市场发展中我们就能看出来,产品矩阵第一不够丰富,第二产品尺寸不够大,很难满足中国乘用车更高阶多用车需求。

2010年之前,中国乘用车是合资车天下,品牌品质以及技术,长安铃木都获得了出色的成绩,但2010年之后,中国品牌凭借着大尺寸低售价为用户带去了完全不同的消费场景。

该长安铃木变的时候,长安铃木却没有变,依然坚持自我发展原则。

很显然,不够具有高级感的北斗星、过小的奥拓以及没有大空间的雨燕、价格不高的维特拉以及造型不够出色的启悦,无法为昌河铃木以及长安铃木提供更好的推动力。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市场中,铃木整个体系大溃败。

我们今天再来看铃木,它早已没有市场中当年的那份荣耀,成为历史的铃木,最后的意义就是向后来者提出警醒,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终究会把自己推向陵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