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景观王正坤照片

封面新闻记者罗伟伟

首先,让我们看两个数字:12.8%和12.1%。

这两个数字分别是重庆、四川两地今年上半年“跑出”的经济增速。

放到全国来看,重庆的增速“跑赢”了全国平均增速,高出0.1个百分点;四川的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六,上半年便进入2万亿级别。

“川渝两兄弟,一个增长12.8%,一个增长12.1%,这都是非常好的成绩。”重庆前沿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勇为川渝上半年经济的表现“点了赞”。

那么,经济基本面向好,增速不低的背后,是依赖怎样的支撑动能呢?

重庆两江之星火箭发射成功。

制造业,还是制造业!

要厘清川渝两地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脉络,先从数字报表入手。7月19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1年上半年重庆经济运行各项数据。

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2903.41亿元,同比增长12.8%,两年平均增长6.6%。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90.49亿元,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6.9%。

再对第二产业进行细分,上半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0%。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里,制造业同比增长20.8%,绝对的领跑者。

就在重庆数据出炉的三天前,7月16日,四川省统计局公布202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25232.39亿元,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6.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272.77亿元,同比增长10.2%。

而作为四川经济绝对支柱的成都,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959.02亿元,同比增长11.2%。对成都市公布的第二产业数据细分,欣喜之处与重庆相仿,上半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37个行业大类中,33个行业增加值呈正增长,增长面达89.2%。

数字尽管刻板,但最能反映出客观实际。

李勇研究员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评价说,“抓制造业发展正在双城经济圈内收到成效”。在他看来,上半年重庆制造业的支柱,汽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四川制造业的支柱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都处于高位发展。

李勇的判断,依然有数据为佐证。

重庆的汽摩、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7%和33.0%。四川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2.3%。

翻开川渝地区地图,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推动川渝制造业“雄起”的区域,正好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度重叠。比如,沿成渝高速、渝蓉高速、成资渝高速、渝遂——成南高速布局的汽摩、电子信息产业及其配套产业集群;成德绵区域的航空产业、电气机械产业;沿川江流域,从宜宾、泸州到永川、江津、长寿、涪陵的装备制造、化工产业。

正是在制造业领域同频共振,川渝才形成“快马加鞭”的经济增长态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了落地生根的“抓手”。

重庆两江新区汽车产业

为什么是制造业?

事实上,制造业之于重庆,是立市之本。

4月21日,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市委书记陈敏尔在会上强调,加快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同时,《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出台。随即,重庆市政府又下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到各区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

中国船舶海装风电有限公司厂房内。罗斌 摄

封面新闻梳理发现,如此高层级强调、高密度发文来支持制造业发展,这在重庆近十年来并不多见。“方向抓对了!”多位重庆本地经济学者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过去有一段时间,重庆过多强调“新经济”,但囿于各种因素制约,“新经济”在重庆的成长并不突出,反倒使重心偏移,松动了经济增长的基石。

四川宜宾港

对于“打好”制造业“这张牌”,四川谋划得更早。2020年7月20日,四川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强省”。今年5月,四川又出台《四川省“强工业”2021行动方案》。

距离9个月相向而行的发展思路,川渝两地并非心血来潮或者“内卷”到相互伤害,而是基于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向的定位。

就四川而言,同样是我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拥有3000多家涉及装备制造产业的科研院所、生产制造规模上企业,尤其核工业、航空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在更是国内举足轻重,甚至还有“半壁江山”之说。

显然,双城经济圈内形成整合效应,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愿景,重庆、四川有基础、有底气,更有能力达成。

因此,制造业之于川渝,更是强省、强市之基!

“中国现有的三大经济增长极,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有的制造业已经转移,没有转移的,也已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渝地区设立起生产分中心。”李勇研究员介绍说。

工信部华信研究院院长、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亦表示,“这些产业优势,对于形成局部高质量产业发展增长集合,支撑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换句话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第四极”,打造好制造业不仅是应有之义,亦是区分于其他三个经济增长极的最显著“标签”。

四川天府总部商务区 天府新区供图

制造业踏上“破旧立新”之路

今年1月1日,重庆团结村站和成都国际铁路港,汽笛声同时响起,两地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同时发车。

从此,成渝两地开行的中欧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号。两地还合作统筹优化去回程线路和运力资源。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成渝)号累计开行2877列,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36%。

同时,以重庆、成都为主要枢纽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已拓展至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04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量同比分别增长147%、70%和56%。

站在热闹喧嚣的口岸,与海关关员一道“开箱”看看从川渝地区出口的物品:重庆产的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汽摩,四川产的冰箱、液晶电视组件等智能家用电器产品,以及两地都产的家纺、服装、日用百货等快消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强大的制造业,支撑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外贸逆势上扬的良好局面。更让人欣喜的是,“川渝造”的高端机械、电子类产品越来越成为出口的主力。

长安汽车车间内,机器人正在作业。张锦辉 摄

以重庆为例,摩托车、汽车分别出口207.3万辆、9.5万辆,同比增长59.7%和1.1倍。笔记本电脑出口值896.3亿元,增长23.7%;集成电路、平板电脑出口值分别为157.8亿元、113.7亿元,增长45.1%和1.8倍。

如此“海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反映出制造业动能转换提质的思路——破旧立新。

上半年,四川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增速远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成为规上工业中的“领跑者”。

重庆的数据也不错。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1.9%和30.1%,占比较2020全年分别提高0.3和0.9个百分点。

制造业不再“黑粗笨”,变得“高大上”,反映出政策上的“给力”。

上半年,四川省政府针对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过去写过的不写,没有含金量的不写。”参与文件起草的人员透露,这是起草过程中坚持的原则。

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时亦明确提出,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现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区域化转型发展。随即,重庆市银保监局牵头,出台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27条措施,让企业在动能转换升级过程中,能融得了资、贷得下款。

川渝兄弟对于制造业不谋而合的思路,恰好反映出两地决策层“号准”经济跳动的“脉搏”: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

契合的思路,更为双城经济圈“锚定”前行的基点。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制造业,发展前景如何,事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否匹配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地位,更是事关川渝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愿景达成的重要载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