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27日电“危险无处不在,时报仍在进行中”——浙江防御“烟花”

新华社记者

暴雨倾盆,风突然很急。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于7月25日在浙江舟山普陀登陆后,又于次日在嘉兴平湖再次登陆,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6日17时许,台风中心移出浙江。27日,浙江省防指将防台风应急响应从I级先后下调为Ⅱ级和Ⅲ级。但一些地方依然面临强降雨,继续维持I级。

面对“风、雨、潮”三碰头,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奋勇拼搏,传统手段和数字化相结合,在狂风暴雨里守护家园。

刷新记录

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唯一一个两次登陆浙江的台风,也打破了浙江登陆台风单站实测雨量极值的历史记录——22日8时至26日6时,余姚大岚镇丁家畈站累积雨量已达951毫米。

“烟花”活动期间,大气环流复杂,先后与“查帕卡”“尼伯特”三台风共存并相互作用,移动路径多变。登陆前3天外围云系就开始影响浙江。登陆舟山后滞留5小时,在杭州湾滞留长达16小时,历史罕见,且个头大、移速慢,影响浙江长达5天之久。

受台风降雨和天文大潮影响,余姚部分城区出现内涝,13条公路受阻,道路塌方18处,一些地势低洼乡镇受灾严重。

记者27日蹚水进入余姚市阳明街道新桥村东虹桥自然村,高涨的水位明显高于村庄道路。在村口人家驻足,脚下正汩汩地从地下涌出水流,入村最深处的积水已近齐腰深。

余姚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刘颖苗说,26日姚江水位达3.5米,超过2013年台风“菲特”的水位(3.46米)。

气象部门分析,台风“烟花”具有路径复杂、影响范围广、风雨潮叠加、登陆后陆上维持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等特点,引发城乡积涝、地质灾害等衍生灾害风险高。

闻风而动 逆风而行

26日,“烟花”二次登陆浙江后,位于杭州湾大桥北端的嘉兴港乍浦港区,风雨交加,附近通道已临时封闭。

记者在现场看到,应急部门在海堤上准备了大量沙包防止海水倒灌。随着“烟花”逼近,大量雨水正沿着港区内部的排水口,源源不断外排,涌入大海。

“为应对这次台风,应急部门准备了约17万立方米的土方。”嘉兴港区应急响应中心副主任王平介绍,港区总计44家化工企业,超过一半停工,剩余的减负生产。

浙江各地“闻风而动”,无数党员干部、各界群众“逆风而行”。水库腾出库容、船舶回港避风、景区“闭门谢客”……

截至26日,杭州西湖西溪景区出动3800多人次,支撑加固树木6773棵,排除隐患149处。出动文保巡查队伍对2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2处省级文保单位、101处市级文保单位及53处历史建筑进行安全检查,整改隐患27处,转移文物134件,架高库房文物100余件。

26日上午,宁波慈溪市横河镇东横河沿岸出现内涝积水,防汛形势严峻。记者赶到现场时,东横河边聚集了很多民兵战士。原来,东横河子陵村段出现管涌,水位上涨,河水倒灌。民兵战士正在有序分工作业,装沙包、扛沙包、筑堤防,出动挖掘机进行填埋,争分夺秒与洪水抢时间。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共出动人防专业队伍、应急救援队伍170多支,近6000人;冲锋舟、无人机等装备1300多台次;开放安置场所13621个,转移群众186万人。正值早稻开镰收割期、水果成熟采摘季,浙江派出多路人员指导农户抓紧抢收早稻122.25万亩,抢收水果16.9万吨、蔬菜29.4万亩。

数字赋能 科学协同 保持清醒

数字化赋能,让防台工作更加“智慧”。科学的协同机制,筑起共防共治的堡垒。时刻保持清醒,成为防范风险的警钟和指针。

人员避险转移向来是防汛抗台工作的重点、难点。浙江省应急管理数字与技术中心应用科科长张磊表示,此次“烟花”防御过程中,浙江利用去年研发成功的“安全码”,实现人员转移精准管控。“我们在后台既可以看到省、市、县、乡各地区应转和已转人员统计数,也可以查询到具体被转移群众的信息及其是否已经转移等状态。”

台风来临时,长三角一体化应急救援机制也发挥着作用。嘉兴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钱叶秋介绍,针对一地应急装备不足的情况,周边兄弟省市可以方便互相支援。“比如一旦嘉兴发生内涝强险情,需要很多强排车,1台价值七八百万元,本地不够的话怎么办?通过提前预约,嘉兴可以马上向上海、苏州等地借调。”

虽然台风已过境浙江,但防御依然不能松懈。当前浙江仍处于台汛期,台风“烟花”是今年登陆浙江的第一个台风,接下来极有可能有其他台风登陆。

浙江省委指出,要始终保持“风险无处不在,赶考仍在进行”的清醒,深入查摆防汛防台救灾存在的主要风险点,继续深入细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记者方益波、许舜达、王俊禄、唐弢、顾小立、郑梦雨、俞菀、魏一骏、黄筱、华洪立)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