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Smart带着新一代电动车型再次回到公众视线,这具有时尚属性,让热爱这一点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的小众汽车品牌已经蛰伏多年,这次肩负着扭转颓势的重任。

smart自诞生之初就有其特殊意义。上世纪90年代,为了拓展高端品牌的客户群体和市场细分,奔驰开始向精品微型车市场布局。1998年,奔驰与瑞士手表品牌斯沃琪(Swatch)合作推出Smart品牌首款量产双门车型——Smart City。这款车凭借着鲜艳抢眼的车身颜色,迅速成为欧洲中产阶级的第二辆家庭用车。

首款车上市第一年卖出了近8万辆,这个数字放在高端微型车的细分市场或许并不算少,宝马在2000年彻底收购MINI品牌后的预计产量是10万辆。但如果放在奔驰集团的整体销量去看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2009年奔驰全年销量约470万,Smart仅占0.14%。

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和抢占高端微型车的市场份额,Smart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先后推出了基于Smart City设计改款的Smart Fortwo、双门敞篷车Smart Roadster、五门迷你车Smart Forfour,以及专为日本市场开发的Smart K。

这些车型相继上市后,Smart的销量短暂提升,2004年其销量达到了历史新高的15万辆。而这一销量也成为了Smart之后发展中再未超越的销量高峰。随后数年销量一直处于10万至14万区间内。

Smart主打环保型的城市迷你汽车概念,时尚有余,但实用不足。用户群体始终相对小众,城市中追求时髦,乐于尝试新事物的中产阶级年轻人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在奔驰品牌光环加持之下,Smart常被视为有钱人的大玩具。

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消费者更加偏爱大且豪华的车型。定价偏高的微型车始终没有成为主流,Smart走出欧洲,相继进入北美和中国市场,试图通过扩大市场布局促进销量增长,但最终遗憾收尾。2018年,Smart在北美销量仅为1800辆左右,次年正式退出北美市场。同年,Smart宣布中国市场停售,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视线再拉回Smart的主战场欧洲,即便这里的消费者相对更加青睐小车,热销车型也多是类似高尔夫、POLO这样的小车,或是基于此架构的小型SUV。Smart的偏高定价和相对局促的驾乘体验都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销量始终无法实现规模增长,Smart经营不利年年亏损。截至奔驰与吉利合作前的2019年,根据美国勒茨银行统计,Smart累计亏损约40亿欧元。该银行分析师约尔根·皮蓬甚至表示“Smart品牌从未打造过一个爆款产品。”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Smart全球销量仅为3.85万辆。而宝马MINI同年全球销量30.2万辆,是前者销量的8倍。Smart被曾经的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奔驰在两年前开始为Smart谋求更加彻底的转型,瞄准了与微型车适配性较强的电动车领域,而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

2018年,宝马与中国自主品牌长城汽车合作,成立光束汽车项目负责MINI的电气化转型工作。奔驰紧随其后,在2020年宣布与吉利合资成立智马达,Smart此次推出的全新电动车Smart精灵#1是其共同推出的首款纯电动车型。这款车型是由奔驰负责设计,吉利负责整车工程开发及制造。

新车一改Smart惯有的微型车风格,变成了一辆实打实的SUV,车身尺寸甚至超过了大众的ID.3。续航方面有535km和560km两种纯电续航里程选择。成为吉利与奔驰合资的产物之后,Smart不再主攻车长不到3米的微型车,更不想继续维系小众路线,而是将目光瞄准紧凑型SUV市场。

中国新能源市场上,微小型车已被国产品牌占据。五菱宏光MINI EV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和色彩鲜明的外观霸榜电动车销量榜单,被中国新一代消费者戏称为“神车”;另一方面,中国微型纯电车的细分市场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数据显示该细分市场在整体电动车销量中份额逐年递减。且今年以来,受原材料和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短缺因素的影响,微型电动车利润空间正在缩小,部分车型或停售或涨价。

Smart想通过电动化路径扭转此前销量与经营的颓势,放弃其血统中的微型车基因似乎是一种必然选择。不过这种转型也会引起市场上的部分质疑甚至指责,例如宝马MINI推出Clubman和Countryman时放弃了小巧的车身和灵活的操控,成了只保留MINI设计风格的普通SUV,当时不少MINI忠实粉丝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新款车型背弃了MINI的品牌文化。

Smart此次推出的全新电动车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款车型,亮相后相对较为负面的评价也多集中在这款车彻底背离“小而精”的品牌路线,部分消费者认为这是最不smart的Smart。

而与Smart精灵#1定位接近的产品中,欧拉好猫、埃安Y与其配置相当的同时兼具性价比优势。Smart只是告别了微型车,并没有降低自己在汽车圈“轻奢”的定位,此次新车起售价为19万,好猫和埃安Y则分别为12万和10万。

不管在新能源小型SUV赛道还是新能源中高端市场上,Smart所面临的终端竞争压力都不小。倘若能够获得城市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smart或将重获新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