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崖山,位于汝州市夏店镇,和玉羊山、銮驾山齐名,是汝州市西北部三大名山之一。因巍峨挺拔,山清水秀,为世人所敬仰羡慕。因扼古宛洛茶马古道汝州咽喉,位置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此山属豫西伏牛山系,海拔700多米,东西十余里横卧在夏店镇北部。她东接登封市和汝州市分界岭莲花山,西连汝州市西北部最高峰玉羊山。山上,有千亩原始次生林,有千亩绿茵草场,有石头村传统村落,有风力发电大风车,有永远不歇的养育生命的几池汪汪泉水,有时代常绿的长在石墙上的顽强生命仙人掌。原始的、现代的绿色元素,生态的、人文的天然构件,历史的、现实的自然造化在此交汇,形成了夏店镇北部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夏店镇的一张名片。

然清代以后,她的真姓芳名逐渐被人忘却,俗人却记住了她带有烙印的不堪回首的代名词:打虎坪山,老婆寨山,山顶村。

时至今日,历史进入到新时代,我们有义务为柏崖山正名,弹去百年来沉压在她身上的浮尘灰土,除去她不公正的替名称谓,让她的美丽名字重现昔日的光彩。

现从有限的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的实证角度,为大家拨开柏崖山神秘的面纱,让大家一睹它的前世今生。

所谓正史二十四史,对汝州记载是只言片语,从中难以寻觅夏店及柏崖山的足迹。要想了解夏店,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在近几年搜集《夏店镇志》资料中,我从几位汝州文史界老师彭中延、杨占营、陈建国等人手中接触到了接近正史的明清等代《汝州志》,在翻阅这些珍贵汝州地方志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些关于柏崖山记载的线索。

最早也是最直观介绍柏崖山的是明代正德《汝州志》(1506–1512年间)。在其卷首《汝州总图》上,图左上方可以清晰看到玉羊山,銮驾山,柏崖山,三山一字排列。矗立在汝州市西北部。这张明代地图没有现代等高线标注,只形象用山形直观表达实物。在汝州市西北众山之中,只形象显示这三座山,可见柏崖山之名望地位也。然在其卷二《山川篇》,只用简洁十字做了介绍,“白崖山,在州西北四十里”。

另一部明代地方志万历《汝州志》(1753–1620年)也用同样的语言,“白崖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也寥寥数语,没有更多的内容。

但从明代这两部汝州地方志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明代时,柏崖山称为白崖山,已是汝州市西北名山。

最详细文字记载柏崖山的是清代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其卷之一《山川表》中有这样的记载:柏崖山与玉羊山双峰对峙,山北即马跑泉,为珍珠泉发源处,州西北四十里。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柏崖山和玉羊山双峰对峙,遥相呼应。玉羊山就是现在的禹王山,玉羊山和柏崖山之间是一条荆河,柏崖山北有一马跑泉,是珍珠泉的发源处。这说明,清代,白崖山已改称柏崖山,可能是山上柏树林立,满山碧透,风光旖旎的缘故。

其卷之一《山川表》这样记载珍珠泉:源发于柏崖山北马跑泉,水自沙中出,若贯珠,出山口后,汹涌而南,忽潜忽见,至潘户里,南入于汝,州西北四十余里。

志中记载的马跑泉应是关帝庙村荆河中那眼泉水,此泉清澈见底,水如珍珠,从地下不断涌出,古时是关帝庙村的主要水源,供村中居民用水,可惜今日,此泉水位下降,逐渐干枯。珍珠泉应在关帝庙村南、河口村北,也就是关帝庙下河口处。此泉位于古代汝州至洛伊捷径通道上,过往商旅,在此吃几口干粮,喝几口泉水,饮一下马,歇一下脚,抖擞精神再出发,翻越最后一道屏障马陵山,王城就在眼前。可惜2003年修县道关湾线路基时,此泉被埋入乱石下,从此销声匿迹。待秋雨霏霏连续数日,此泉又会顽强从路下冒出,沿路径流数米,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些记载,证明了古之柏崖山的山清水秀。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九关于普照寺的记载也可以佐证柏崖山的存在。卷中这样记载:普照寺在夏店镇柏崖山之阳,荆水之阴,考之钟铭,即古玉泉庵也。

普照寺是汝州西北名寺,相传始建于南北朝时代,宋明二代香火最为兴旺,方丈由风穴寺委派。现寺内仅存一通元至元三年石碑,其关于柏崖山记载和汝州志记载完全吻合,二者相互印证。普照寺坐落于柏崖山前,有十里长亭之说,前殿是八角庙,中殿是普照寺,后殿舜王庙,是一处典型的道佛融合的寺院。不一致的地方是,汝州志上说普照寺是金贞祐癸酉建;而普照寺内碑文记载,普照寺是李唐重修,不知建于何代。我更愿相信后者。

上面列举了部分史料,又补充了实例,只想说明一个问题:柏崖山在明代,已是汝州名山,清代,因其山青水秀,地位更高,名与实符。

那么俗人为什么称此山为打虎坪山、老婆寨山、山顶村呢?这应结合汝州夏店的历史和现实去考量,去探源柏崖山剪不断理还乱的爱与恨、情与愁。

打虎坪见证了柏崖山的原始和古朴。柏崖山自古至今东西横亘在汝州市西北部,站在山巅向南俯瞰,东揽45里白沙沟,西连 58里荆水川,自古以来,因其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密林成了虎狼共舞、百禽嬉戏的乐园。相传为了猎虎狼,猎人们在山顶用巨石围成了一个圈,只留一个出入口,击鼓鸣炮,把密林中的虎狼惊出往山上撵,让其钻入猎人们设计好的口袋内,围而歼之,故此山俗称为打虎坪山。

老婆寨见证了柏崖山的爱与恨。历史上朝代更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柏崖山地区位于豫西山地,为古代匪患重灾区,刀客、土匪杀人掠货,官军、恶霸欺压百姓。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周围民众遇难时会携儿带女逃入隐蔽的柏崖山中避难,而山顶只有狩猎用的几间茅草房。为便于孕妇居住,大家在山顶背风处山坳处建造一座石寨,成年男子昼夜站岗守护,故此山俗称老婆寨山。

山顶村见证了柏崖山的情和愁。明洪武年间柏崖山有人居住,山高林密,泉水叮咚,柏崖山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清道光年间,登封庄王村王姓老三为逃赌债,携妻定居山顶村。到九门分户,已支脉相传6代100余口人。于是王姓在立祖皂荚树下分家,外迁至骑岭、汝州等地过活。留在山顶村的一支,天天守望着那棵皂荚树,辈辈守护着那座老坟,代代脚踩着那条羊肠小道,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也难舍穷家,不肯下山。故事一直传唱到2014年,为了国家级传统村落山顶村的开发与保护,最后一批王姓后代12家、54人,才搬下了山。古此山俗称山顶村。

沧桑巨变,世事变化无常。从白崖山到柏崖山的经历,成就了柏崖山的青山绿水,使柏崖山成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从柏崖山到山顶村的变迁,见证了人世间难以割舍的乡愁亲情,使柏崖山成为汝州夏店王姓的根,一门的魂。

现在,柏崖山已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原始次生林,千亩草场,稀有树种流苏树,救命草蒲黄,龙拔豁、藏粮洞、背阴庙,更有在山顶矗立的8座风力发电塔,人们闲暇时会接踵而至柏崖山,一睹她的芳容英姿,倾听她爱世间万物的美丽传说。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独特的石头村人文景观,美丽的原始森林,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柏崖山必将成为汝州市西北旅游名山。

为且当计,我们需要为柏崖山正名,不要再称谓她是打虎坪山,不要再称呼她是老婆寨山,不要再叫她是山顶村,这些都太俗气,都带有沉重的话题,都不公平、不全面,我们要还她一个新时代应该有、本来就有的响亮名字—-柏崖山,为她翻案。

请记住她美丽的名字—-柏崖山。

作者:平党申

编辑/魏塬培

©汝州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