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旅游衣服哪里买好

2023-04-20 07:29 54次浏览 旅游

文/图 金羊网 记者陈骁鹏、吴大海,通讯员王锭铨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商业街区,广州、深圳有北京路和东门,惠州有西湖商业步行街。

惠州西湖商业街入口

这并非一条普通的城市商业步行街,它原名叫打石街,是惠州老城九街十八巷的一条竖街。以它为核心的1平方公里的街巷四通八达,居民成千上万,街市七十二行当云集,统称为“九街十八巷”。这里是千年府治所在地,北宋时苏东坡在此吃荔枝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千古名诗,广东仅有的科举建筑宾兴馆等大量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林立。

然而,上述这些却不被外界所熟知。大众视野里的西湖商业步行街,只是日客流量最高达40万人次、惠州西湖5A景区对面一条平平无奇的商业街。20年商圈发展,未能让这处千年人居根脉之地焕发青春活力,却给它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烟尘。街巷的僻静角落里,散落着数之不尽的文化珠玉,有待条能盘活资源的宝链将它们串起来。

羊城晚报记者接连多日实地调研,走访当地居民、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基层机构,共同探寻承载“惠州人乡愁”的九街十八巷,探究其实际现状、探讨保护传承与创想未来之路。

“岭东雄郡”牌坊所在之地,何日能雄风再现?令人期待!

千年来都是府衙所在地的北门直街牌坊

今日古街:

商业味掩盖文化味 非遗藏在深巷无人知

西湖,是惠州城游客最多、人气最旺的景区之一,日客流量最高能达到40万人次。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这里从不缺游客,常常人满为患。他们被一辆辆大巴送到这里,在湖边拍照、嬉戏个把小时,基本不会离开景区。偶尔有几个游览完西湖的游客会注意到马路对面有条步行街,可他们在街口看了几眼,也就离开了:“不就是一条普通的商业街,没什么特别的啊。”

这条被冷落的街就是惠州商业步行街。游客们说的没错,这里卖的东西和其他城市的步行街没啥差别:不再入时的衣服鞋履、大众小吃、小商品……记者在周末前往现场走访,发现步行街两侧一楼的服饰店里没什么客人,店员都比顾客多;二楼以上的空间则大多空置。与步行街相邻的巷子入口大多很逼仄,纷乱的霓虹灯箱占据了过道近一半的空间。

灯箱、广告牌挤满了小巷

虽然每条古巷前都有牌坊,但引标识不清晰,很难吸引游人往深巷走入。尽管内有乾坤,别有洞天,终究“酒香也怕巷子深”。

“以前不是这样的。”继续往巷子深处走,你就能发现零星分布的本地手艺人。42岁的省级印章大师陈惠明从小就在白珩巷的清代祖宅里生活,是家族印章手艺的第三代传人。为了适应新时代,他也尝试过选用陨石、玉石等坚硬材料来刻章,可因为店面位于巷子中间,人流量太小,基本吸引不到游客生意。

陈惠明的好友、家住桥子头的王伟华更是直接放弃了游客生意,隐居在一座没有标识的小楼里。他是“绮云阁”苏裱字画第五代传人,市级非遗传承人,一直坚守传统手工裱画,惠州市博物馆的字画就固定在他这装裱。

原来,王伟华的装裱店开在自家临街的一楼,会有游客经过。“可他们在这里只待一两个小时、一天两天,裱画起码要三五天,算啦。”后来,王伟华搬到更宽敞的邻居二楼做装裱,从此这门手艺藏在深闺无人识,只有识货行家才来帮衬他。

历史回眸:

街巷曾有千年史 东坡在此啖荔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早年,这里并不是这样的光景。全长1公里的惠州商业步行街,十几二十年前曾是惠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建筑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最多时曾坐拥200多家店铺,惠州人不管约会还是买衣服都来这里;再早几十、上百年,这条步行街还叫打石街,街上有十几家打石店,是惠州城知名的“九街十八巷”之一。

修缮后的金带街十分宁静

“年轻人不知道,这里曾是惠州人的根。”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在尔雅巷出生长大。他介绍,自公元590年隋朝在惠州设立循州总管府以来,西湖边的府治所在地就开始聚集人口,其规模在1400多年以来不断扩大。宋代,苏东坡寓居惠州两年又七个月,其中一年多就住在位于九街十八巷的府治里。他吃荔枝、写文章,诞生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千古名句。

明清时,府城的区域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街巷四通八达、不可计数,故统称为“九街十八巷”。在老一辈惠州人的眼里,九街十八巷就代表着惠州的老府城,各街巷的名字都彰显了各自的风光:有630年历史的金带街曾住满书家子弟;北门直街住着惠州的四大世家,各自擅长文理科教育,其中有“陈家文,苗家算”之说;都市巷热闹无比,叮咚巷里走路有回音,尔雅巷则是府城里知名的女人街……

时过境迁,九街十八巷已经不在,但大量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得以留存。2016年惠州市住建局发布的《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将九街十八巷中的金带街和北门直街列为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光这两条街就有14个文保单位和16座历史建筑。如金带街的宾兴馆是“全国稀有、广东仅有的科举相关建筑”,今年1月成功修旧如旧、对外开放,现在成了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明显就比西湖商业步行街更能吸引外地游客,平时游人如织,成为外地游客打卡点。

修旧如旧的宾兴馆

“惠州的乡愁就在这里。”惠城区桥西街道办主任李坤民表示:“九街十八巷就是惠州精神文化的高地。这里有千年府城、千年东坡、千年西湖,如果这里的文化休闲游做不起来,那整个惠州都做不起来。”

现实困境:

眼前利益与文化传承 到底孰轻孰重?

无奈的是,现实中有更多宝藏待挖掘,也正在被逐渐遗忘。20年来,一时的商业繁荣,让人忘记了这里悠久的历史内涵,淡忘了这个城市文化的根。

记者在步行街随机询问了30位行人,发现只有4位年纪稍长的本地居民知道脚下便是原来的九街十八巷;年纪稍小的学生哥与外来务工人员多数一无所知。

陈惠明回忆,步行街建设时曾有规划,要纳入一定数量有惠州特色的非遗、手工技艺店铺,还给陈惠明家的印章店规划了具体的位置;可步行街落成后,那个位置成了一个小吃店,惠州特色店铺的事不了了之。商业的兴盛带动租金上涨,附近的多家印章店先后搬走,现在就只剩下把店面搬进家门的陈惠明。“没有文化的加持,商业很快也难以为继。”市内新建设的商业中心如雨后春笋,步行街里那些20年前开设的服饰店早已过时,小吃店、奶茶店则是到处都有的连锁店,也没什么竞争力。

虽然与惠州西湖只隔几步路,但这里就是吸引不到外地游客的注意。游客们说:“要是想买东西,我直接在网上下单,或者回到家附近就能搞定,何必大老远跑到你这儿来?”

西湖商业步行街一角

不是没有人想改变,陈惠明就想把他家那几百平米、雕梁画柱的明清祖宅拿出来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可由于产权复杂,又缺乏资金,只能作罢。“还是需要社会资金的介入。”

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伟华还面临着别的问题。他的子女对装裱不感兴趣,也没有别的途径将这门手艺传授出去。他和陈惠明等附近街巷的传统手工艺人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如果政府能设置一个地方,让我们有个集中展示的空间,我们还有很多再发展的可能性。”

“九街十八巷现在就剩下八九个巷子,但还是有很多可以深挖的文化。比如,自入隋后迎来被隋炀帝贬来惠州的驸马柳述算起,这里有1400多年历史的贬官文化,在全国数一数二,可当年的文豪、高官们居住的百官祠原址,就有待挖掘与保护。”

“街巷发展遇到问题,非遗传承人也难以为继,怎么办?”林慧文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平衡好现代建设与历史传承的问题,当地、政府规划部门与专业机构,都要重新审视这些年来的得与失,都要负起责任来。

【活化案例1】

300年老军营变身网红文化餐厅

让人欣慰的是,千年传承的九街十八巷,也许失去、丢弃了很多东西,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们拥有着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惠州本土文化。

在九街十八巷之一的北门直街里,藏着一处有300年历史的苗屋。300年前,这里是三品大员的将军府,可如今,这里是惠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也是文化网红餐厅乌记饭店的所在地。

傍晚的乌记饭店内灯火通明

根据苗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惠州苗家祖先苗英被朝廷派驻惠州,任三品武官——中营守备府左营参将游击,在今天的北门街25号建立了中营守备署。因家眷较多,苗英就在中营守备署对面建起了房屋。民国时,人口众多的苗家又把中营守备署原址买下,把这座老官府也变成苗氏祖产。

70岁的苗永安是惠州苗家的第六代传人,也是苗屋这一代的守护者。他原来在惠州老牌饭馆东兴饭店工作,后来自己出来单干。80年代开始,经族人同意,他就在这座旧官府的大堂里开店,刚开始只是卖包子、蛋糕,后来改成了饭店,专做东江菜。因为菜式味道好,饭店名声越来越大,明明只有不到十张桌子,国庆期间一天却能有400人来此用餐。

有了这饭店,每年祖屋修缮的资金就有了,还多了维持族群亲情的纽带。苗永安的女儿苗璐介绍,每年他们家都会从饭店经营收入中拿出一笔资金,用于修缮祖屋;清明祭祖时,海内外的苗氏后人都会回来祭祀,聚集在这祖屋里。那时,苗永安就会亲自下厨,用一道道丰盛的菜肴迎接亲人。

顾客们吃饭的同时了解了历史

“现在提倡文化味,我觉得我这个店对惠州文化来说还是有些用,算是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苗永安表示,苗氏一族倾力让这祖屋充满文化韵味,让食客了解苗家文化、惠州文化。他们整理了中营守备署的资料,大堂里悬挂着苗家杰出人物的简介和祖屋复原图,现在老店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文化味的网红餐厅。“有的客人来吃饭,顺便看建筑;有的客人来看建筑,顺便吃饭。大家看完都说保护得不错,我们也都很开心,这是双赢。”

【活化案例2】

科举建筑宾兴馆成游客打卡地

今年1月30日,历经一年半修缮的惠州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宾兴馆)正式开馆。这座近200年历史的建筑曾助百余位惠州子弟登科及第,民国之后几近荒废,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沦为环卫工人宿舍。

如今,惠州市投入近亿元将其修旧如旧,宾兴馆重获新生,填补了省内空白,成为“全国稀有、广东仅有,目前中国乡土建筑中最能反映古代科举制度的古建筑之一”。

宾兴馆内的人物蜡像

重生后成了网红打卡点

宾兴馆位于九街十八巷范畴、金带南街三巷10号。它始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是过去接待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的会馆。

记者昨日走访发现,宾兴馆位于惠州西湖丽日百货旁边,地理位置优越。如今这里游人如织,众多游客们在饱览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后,就会来到这座独特的历史建筑前拍照打卡。有的游客和秀才、举人塑像一起向知府作揖,有的坐上“宴席”和雕像一起“大快朵颐”。这里已成为西湖文化游不可或缺的一个人文景点。

修旧如旧后的宾兴馆,采用原有的三堂四横屋的庭院式布局,错落有致,占地面积约1198平方米,共两层,总建筑面积约2150平方米。

如今,馆内共有宾兴馆与惠州科举、中国科举文化源流两个展区,陈列着各类跟科举有关的文物实物约50件,文物复制品约130件,复制石碑、牌匾约15块,共计展出各类实物约180件(套)左右。

为增强观众的体验感,馆内还特设了诸多人物塑像,再现科举文化场景,带游客一窥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源流。

宾兴馆内科举制度相关塑像场景一角

惠州父老集资兴建而成

什么叫“宾兴”?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所长吴定球介绍,清代把地方成立基金组织对科考士子给予资助的活动称为宾兴,组织实施这种助学助考活动的单位及其所提供的场馆就叫宾兴馆。

惠州宾兴馆由惠州父老集资建成,平时租赁生息。“每逢乡试,该馆便从租金中提出两百元均分给府、县两学参加乡试的生员以及参加会试的举人作为路费。”

据介绍,当时的生员大约人均可得10元路费,举人人均可得50元。在宾兴馆建成之前的200年间,惠州地区才考取进士9人,举人145人;该馆建成后仅80年间,高中进士者达6人,举人78人。显然,宾兴馆对振兴地方文教、培育人才有积极贡献。

据惠州当地老人回忆,直至清末宾兴馆仍然作用很大,许多农村贫苦学生都从中受益。

古建筑曾沦为工人宿舍

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止后,各地的宾兴馆就慢慢废置、破败,惠州宾兴馆也不例外。

抗日战争时,日军入侵惠州,宾兴馆遭到日军飞机轰炸。1949年后,该馆收归国有,后被用作环卫所。惠州市博物馆相关人员调查显示,该馆交付环卫部门使用后成了20多户环卫工人居住的大杂院,最多时容纳近80人。

为改善生活条件,工人们对宾兴馆主体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人为分割、拆改、修补。这客观上延续了这座190多年老建筑的生命,但也破坏了不少历史信息。

所幸,它的主体格局尚存,硬山顶屋面颇为精致讲究,屋脊灰塑庄重古朴,正门驼墩和斗拱的雕刻十分精美。特别是正屋中座左侧的墙壁上镶的《宾兴馆碑记》和《宾兴馆条约》两方石碑,字迹清晰可辨,为后人解读宾兴馆的由来和用途及其管理制度、营运模式提供了难得、可靠的文字资料。

“广东省范围内大体保存完好而尚能窥见原貌的,大约就只有这一座惠州宾兴馆,他是目前中国乡土建筑中最能反映古代科举制度的古建筑之一。”中国建筑学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表示:“这真实反映了清代的科举制度,在全国非常少见,投入专项资金修缮加固势在必行。”

已建成科举制度陈列馆

2015年,惠州宾兴馆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方专家学者论证后,惠州市各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确定由政府出资约0.93亿元,全面加固和恢复宾兴馆,将其修旧如旧,并辟为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今年1月30日,历经一年半时间修缮的惠州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宾兴馆)正式开馆,它终于重获新生。

古代学子科举备考场景蜡像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称,在惠州宾兴馆修复前,省内已有学宫、考棚等以科举为主题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存较好、上一定档次的宾兴馆还没发现。惠州宾兴馆作为现存清代的民办助学机构,填补了省内空白。

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也认为,惠州宾兴馆是“全国稀有、广东仅有的科举相关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开放包容、变革尚新、开拓进取、崇文厚德等独特的地方精神内涵,对于新时代惠州的发展仍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层创想】

谢绝大拆大建微改造串珠成链

年内推出三条历史文化游路径

乌记饭店的成功并非偶然,“拼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的共识,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记者了解到,金带街是九街十八巷内保存较完好的一条,政府正在打造成样板,试图带动其他街巷发展。

李坤民解释说,正计划将金带街打造成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生活于一体的文化街。另外,惠州市将在年内推出三条历史文化游径,将惠州革命历史文物、文化遗产、古村落、南粤古驿道、古街巷等串起。“这就是一条能串好惠州文化明珠的链子。”

重现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行当

目前,惠城区桥西街道正在推动开辟非遗展示专门场所,不仅要留住九街十八巷现有的技艺,还要将已搬走的或其他地区的优秀传统技艺,把惠州本土的七十二行当,都引到九街十八巷落地生根,让非遗技艺在此集中展示、供人体验、开发文创产品。

据介绍,该场所有望落地府前街或者是即将在梌山建设的府城博物馆。“我们不仅要留住过夜客,还要让原住民在这里安居乐业,要让九街十八巷成为惠州人的心灵家园。”

微改造保护与传承老旧建筑

“大拆大建花费大效果又差,我们主张采用微改造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春风化雨,修旧如旧。”李坤民介绍,早在2014年惠州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迎检之时,桥西街道就重点整治了金带街、叮咚巷等多条街巷的电线、配电箱,清洗了传统建筑临街立面,还将原来风格各异的招牌换成有传统风味的木制楹联式招牌。今年8月份,街道摸查了辖区内多处历史建筑现状,为10处遗失牌匾的历史建筑补挂了牌匾。未来,街巷里将放置统一的导视系统。

“九街十八巷是一块蒙了灰尘的玉,要擦亮招牌,要修史。”李坤民表示,惠州素有“岭东雄郡”之称,这来源于1600年惠州知府何伟在北门直街府衙外立下的牌坊石刻“岭东雄郡、梁化旧邦”,后牌坊被拆毁。

“岭东雄郡”匾额或荣归故里

李坤民透露,未来有望恢复“岭东雄郡”匾额,挂在北门直街边的朝京门上。另外,明年是惠州从“祯州”改名“惠州”一千周年,桥西街道将推出专著《千年府城》,系统讲述包括九街十八巷历史在内的千年府城故事。

谈到困境,李坤民坦言,历史街区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街道资金紧张。“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专项资金,以‘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为原则,让更多的人一起保护九街十八巷。”

另外,李坤民透露,由于涉及部门过广,街道的力量有限。对此林慧文建议,“政府应该成立高等级的多部门联席平台,将政府的规划部门、文旅部门与建设、文保专业单位都纳入其中,出台一个总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