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是福州的传统名小吃,也是我们福州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离不开的一碗美味佳肴。

——陈彪

“精肉千锤打成浆,薯粉相伴铺成张。

竹片沾卷滚水煮,如燕插翅如高汤。”

福州人常说,

无燕不成“席”,无燕不成“年”,

这里的“燕”便是肉燕,

又称“太平燕”。

“吃太平燕、享全家福”,

肉燕对福州人来说不仅是一道菜,

更是魂牵梦萦的家乡味。

本期,

《福建非遗档案》就带你

一起去尝尝“太平燕”。

|“太平燕”的由来|

据传,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与江西接壤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吃腻了山珍海味,家中厨师便自创了一道新点心,将猪肉泥掺些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煮熟后配以高汤。

后来,这手艺逐渐传开并流入福州,成了福州家喻户晓的“太平燕”。

“太平燕”常常与去壳鸭蛋相配,因在福州方言中,“蛋”为“卵”,“鸭卵”音谐为“压乱”,“肉燕配以鸭蛋”则是取“压乱”得平安之意,故名“太平燕”。

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必吃一碗“太平燕”,取其“太平”、“平安”之意,故又有无燕不成“席”,无燕不成“年”的说法。

传统酒席上,端上“太平燕”时需鸣放鞭炮,新人即席致谢后,客人方可下筷。“燕皮”也常常作为送礼佳品,为福州人所喜爱。

|“太平燕”的制作|

“(依海)肉燕是1869年,我的祖宗第一代传人王聚记开始(创立),叫聚记清水肉燕店。”面对采访镜头,(依海)肉燕的第四代传人陈彪自豪地说道。

想要做出理想中的肉燕,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原材料需取猪后腿的新鲜猪肉,剔除油腻部分和去皮膜及筋骨单选纯瘦精肉,再经过千锤敲打,直至槌打成有弹力有韧劲的猪肉泥。

接着,再均匀的撒上福建特产的番薯粉,经过拍、压、擀、碾、折、拂、扫、切等工序,最后制成薄如纸,色如玉的肉燕皮。

“要想燕皮做得好,要在草木灰碱上去找”。在打肉的过程当中,(依海)肉燕常常会加入少许的糯米糊和可食用的草木灰碱,这样制成的燕皮才能薄如蝉翼却带有弹性,入口爽滑。

“包的时候 ,样子又要讲究。它是圆头散尾,形似飞燕,所以才叫做扁肉燕。”陈彪向我们介绍道。

2007年,肉燕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8年,“依海肉燕制作技艺”获评第五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史洪流中,

肉燕对于福州人来说,

是永远无法割舍的、铭记于心的

“家乡味道”。

— end —

《福建非遗档案》通过大型全景式展现海峡两岸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重点选取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十大类别,以视频的形式完成记录和展现,形成两岸非遗保护领域重要的、以“非遗档案”为主题的原创内容数据库,助力两岸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福建非遗档案》

播出时间

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首播:周一、周三、周五晚 19:50

重播:周二、周四、周六

其他重播段为:22:18 23:42

次日4:24 6:54 10:48

(周一至周五) 13:53 17:24

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或邮箱联系

259975086@qq.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