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从不曾改变

今天,长治28112名学子迎来2017年高考。

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已经整整40年。时光飞逝,40年一闪而过。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就像一道闪电,划过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完成生命跋涉的最佳选择。站在上党看高考,40年看似波澜不惊,但长治已走过万水千山。回望1977年12月那冷飕飕的考场,回望那一个个刚放下镢头锄把的长治考生,谁能想到,这个对美好未来期许N多的考试制度已是凤凰涅槃。

40年,它曾是改变一代又一代人命运的分水岭,它曾决定着走进考场的男男女女是吃“供应粮”还是“农村粮”。40年,它曾是千军万马挤得头破血流的独木桥,而它本身,改革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今,它还在不断的阵痛中变革,在与时代的共振中寻找着人们期许的风向标。

新中国成立后,高考制度经历过几次大的变化。1952年至1965年,实行的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1966年,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大、清华等学校进行“推荐制”试点;1972年,高校全面恢复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原则,给予“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推荐资格,至于应届高中生,或者进厂务工,或者下乡劳动,失去直接升学的机会。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积压11年的历届中学生,才又一起走进考场。这时的“考生”已经是老老少少混杂的“老三届”(1966、1967、1968 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很多人已经超过30岁,有的已经娶妻生子;而同场竞技的在校高中生,还不到20 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师生、父子、叔侄、兄弟同考,一起上大学的现象。

1977年的高考是在12月里最冷的几天,尽管天寒地冻,但在长治各个考点,一群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考生,则冒着热汗,从四面八方赶到考场。他们或来自机关、或来自厂矿、或来自县城、或来自插队的农村……最终,只有3%的考生成为幸运儿,通过高考叩开了大中专的校门,人生命运就此改变。那一年,没有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那一年,没有人相信“读书无用论”。确实,太多人的命运因那场高考变得完全不同。长治,也因为那场高考风生水起、声名远扬。至1990年,长治高考成绩由全省第9位升到第7位。1995年,长治高考录取1071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之后,长治高考成绩逐年攀升,每年都有近2万人被录取,每年都有10人以上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录取。“ 高考传奇”黄山、黄莺、黄雁、黄海“ 黄家四姐弟”以及曾思育、姬敏、南凯、郭建业、孙晓霞、王波、王路科、卫飞、王倩、韩夏等一大批“年度高考文、理科状元”,成为家乡翘楚、国之栋梁。

从2001年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到2014年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从2012年开始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到2015年对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做出明确规定……高考改革始终在路上,始终在人民群众的期待中不断摸索,始终在国家发展需求中不断调整,始终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近年来,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高考改革在探索新路径、新手段中不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大力开展“ 高中课改”,高等教育开始打破“ 一考定终身”“ 唯分取人”的窠臼,向着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迈进。

随着个人成才途径日益多元化,今天的高考再也不是唯一的“ 指挥棒”,但高考制度依然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成为必然,维护教育公平正义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40年来,高考在许多方面都实行了改革,高考科目、内容、次数、招生录取体制、命题方式以及技术环节等都经历了多次变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素质教育,逐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学校教育不再是给人生学习画上句号,而是给未来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2017年,是新高考改革落地元年,以上海、浙江为代表推进的改革试点正在探索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山西省也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教研活动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颠覆性的变革。在高考科目上,从“3+1”变为“3+3”。在考试时间上,从统一变为“分散”。在录取依据上,从唯一变为多元。且从明年高一新生开始,实施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一系列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虽然,一张考卷不再是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千家万户对莘莘学子美好未来的期许,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无高考,不青春。

逆风的方向,也许更适合飞翔。(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 戴玉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