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深圳“小渔村变大都市”的奇迹故事,但没有人知道在湖南省也有一座堪比深圳奇迹的城市,那就是湖南省的地级怀化市。这座地级市也是仅仅用了四十多年时间,就从一座只有三千人的小镇,变成了拥有总人口458万、城区人口70万的中等城市。怀化城市的兴起有“一夜城”之称,是因为怀化在短短的四十年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创造了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模式、新的思路。
一、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怀化原名榆树湾,素有“鹤州”之美称,相传这里河道弯弯,芳草萋萋,常有仙鹤栖息,建城后又名鹤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结合部迅速兴起的一个山区地级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宋王朝为控鹤州等地,以“怀柔归化”之意在今泸阳地设置“怀化砦”,“怀化”之名由此出现。明朝改设怀化驿。清朝设立怀化巡检司,兼管驿务。1943年国民党政府设立怀化县,县治设泸阳。
1949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怀化县人民政府在榆树湾成立。1975年1月将怀化县所辖的榆树湾和紧邻的盈口公社划出,建立怀化镇,直属地区领导。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怀化市(县级),1983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怀化县,将其辖区并入怀化市。1997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怀化地区和县级怀化市,设立地级怀化市。1998年5月21日正式挂牌运作。
怀化城市的兴起原因主要有:区位交通优势促使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嬗变,三线建设带来怀化工业文明的曙光,内推外助催生怀化城区勃发生机,体制壁垒变革突破之后彰显城市功能。
(一)区位交通优势促使城市兴起与发展
区位优势强调的是城市综合区位优势,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交通、经济区位、政治区位等状况。一个城市是处于内陆还是沿海、交通中心还是交通边缘、是行政中心还是非行政中心,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城市区位状况决定着城市的聚集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大小,影响着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形成及演化的速度。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东南沿海、华北、华中向大西南撤退的国民党机关、学校、企业、医院、调动的军队和难民多数取道湘黔、湘川公路经怀化西迁躲避战争,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落脚怀化境内。1944年6月19日长沙沦陷后,湖南省内机关、厂矿、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纷纷内迁怀化境内的沅陵、辰溪、溆浦、黔阳、芷江等县,一时怀化境内人口猛增。辰溪县城由战前6000人猛增至10万余人;芷江县城由3万人增至10万人,为原来的3倍多,而沅陵人口随着抗战期间大量人口迁入,到1945年人口上升到39.75万人,比原来增加了5.11万人。区位优势使怀化成了抗日战争时的大后方,呈现一派战时的繁荣,成了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怀化区位条件独特,交通优势明显。是东中部地区通向大西南的桥头堡和国内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在共和国版图上,怀化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城市。她没有七十年代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区政策,也没有九十年代西部开发时的特别优惠,靠的是从纵贯东西南北的湘黔、枝柳铁路开始创造的奇迹。而今,焦柳铁路、湘黔铁路、渝怀铁路、渝怀复线、沪昆高铁、张吉怀高铁、怀邵衡快铁,铁路和高特已呈“米”字形在怀化交汇,贯穿市内11个县(市、区),怀化已经成为全国除几个省会城市外最重要的铁路枢纽;怀化火车编组站具有1.2万个车皮编组能力,是中国九大铁路编组站之一;火车和高铁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昆明、重庆等全国几乎所有大都市。
怀化市的公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怀化市的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已经连通了全国所有城市,而且怀化市还是全国最早建成绕城高速公路的地级市;芷江机场已经开通了长沙、北京、广州、上海、昆明航线,并将努力打造成为湖南第二大航空港,怀化的沅江水运通江达海,成为全国少有的有河运航线的城市。怀化的西进东出、北上南下将更加便捷;福州至成都、呼和浩特至北海两条国家级通讯光缆在市区交汇。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让怀化成为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地区重要的人才交流、物资流动、信息集散频繁的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怀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水电供应充足,经济较为发达,文教卫生事业进步,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崭新山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怀化将进一步加强与西南、东南的紧密联系,利用物流、人流、资金流等各方面越来越紧密的关系,通过香港和东盟、欧洲、美洲建立更多联系。融合历史和现实,怀化传统的“边缘”角色是主动迎合东南沿海的产业扩散,承接其部分产业的转移,在促进地区产业升级的同时,全面推进本身的工业化,提高其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逐步实现传统历史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这是其城市化的内部动力。
(二)“三线”建设带来怀化工业文明的曙光
“三线”这一概念出自国家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一线”地区作为战略前沿,“三线”地区是战略后方,主要涉及13个省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自治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自治区靠内地的区域。“一五”时期,中国将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中相当一部分放在西部(这当然包括怀化),使过去几乎没有工业的西部出现了一批轻、重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结束的“三线”建设,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布局的又一次“西进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书写下不容淡忘的~页。
1964年1月,国家一份报告指出:为了国家安全,应尽快调整国防工业的战略布局,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建设后方基地。把全国分成一、二、三线,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同时,一、二线也要搞点儿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1965年和以后的一个时期,基本建设的中心是集中力量建设“三线”,采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中国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工农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从1965年起,全国上下积极投入到“三线”建设工作中。从中央、中央局、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地、县及建设单位,都先后建立了专门机构,组织和指挥“三线”建设的实际工作。千千万万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建设者都被号召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参加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出于国防考虑,“三线”企业的位置都偏僻而分散,条件极其艰苦。如四川攀枝花、贵州六盘水、湖北十堰、湖南怀化等等。
祖国西部的高山峡谷、荒漠野岭,通过“三线”建设的特殊方式,第一次传来工业文明的足音。三线”建设共安排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建成了川黔、贵昆、成昆等铁路干线,四川和贵州的电子,贵州、陕西和鄂西地区的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基地,以及以四川攀枝花钢铁厂为代表,包括冶金、化学化工、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的原材料工业体系。攀枝花钢铁厂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建设项目,为攀枝花发展、为西部新兴的钢铁工业科研生产城市奠定了产业基础。能源、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也都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工厂。
同时,储备性仓库、广播电视、科研院校等非工业配套设施也得到相当发展。这次“西进运动”改善了中国的生产力布局,促使中西部一些城市兴起,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三线”建设中发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国新时期建设事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怀化城市正是兴起于“三线”建设时期。
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区域性重大建设举措。在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01%,超过1953年至1964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基建投资的总和;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辰溪的861兵工厂、怀化建南机械厂、华峰电子厂,还有溆浦的红灵机械厂,沅陵的红日机械厂等。
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科研力量,后来都被称为西部工业的“脊柱”,怀化工业文明的曙光,怀化城市建设的航灯。三线地区大范围、大规模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怀化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怀化内地与沿海的差距逐步缩小。三线地区的综合开发,也为怀化的长远建设打下了基础。直到今天,三线建设的成果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内推外助催生怀化城市勃发生机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怀化长期以来,是农业(主要是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水平很低,人均GDP很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很低。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产业与土地相结合,居落形式是分散的,农村式的,人口大多数住在农村。
怀化市历史上农业一直占很大的份额,到2000年,农业人口还保持在80%以上,1991年第一产业占GDP的份额是42.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布局的特征是集聚,工业生产需要广泛协作,协作需要集聚,需要金融、保险、贸易、科技、文教等第三产业支撑。怀化市在九十年代才有人流、物流等向小城镇集聚,城市化才开始起步。而长沙、株州、湘潭,是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时期长,有雄厚的基础,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发展快。
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地位逐渐得到历史的验证,20世纪70年代国家经济的西进运动——“三线”建设射进了怀化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使怀化原来的建筑业、方作、瓦作、油桐加工业等得到洗礼。追本溯源,第一是湘黔、枝柳、渝怀三铁路的修建,打开了怀化封闭的山门,怀化成为湘西地区交通中心,促进了物资流通、住处沟通和经济发展。
第二是1979年国务院批准怀化建市,正式揭开了怀化城市化的序幕,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给怀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
第三是改革开放促进了怀化经济的繁荣,怀化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无顾虑地安排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如利用自己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战略。
第四是中央、省、地对怀化的重视。如前所述,怀化在20世纪70年代被列为“三线”建设的战略后方,很多中央、省级领导都到过怀化视察工作,感情和印象是深的。20世纪80年代后,怀化又先后被列为湖南省山区开放开发试验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湖南西线开发主阵地,这是推动怀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机遇。
第五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西移,20世纪90年代,国家已作出经济发展重点西移的战略决策,湖南紧挨广东,怀化铁路、航空、水运、高速公路优越,处于东西经济结合部,这些条件非常有利于怀化城区的发展。
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优先支持中部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特别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怀化市发展山区能源资源型工业、现代物流、农业产业化、现代中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湖南省实施湘西开发战略,在产业项目和政策扶持上给予重点倾斜,为怀化市工业提速搭建了平台。
部分工厂的搬迁和兴建推动了怀化城市的工业文明,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怀化地区制药厂1968年建于安江,1989年迁入怀化;广州白云制药厂怀化分厂建成于1977年,1988年由安江迁入怀化进行异地技术改造;明城电子仪器厂1986年兴办;湖南省维尼纶厂怀化分厂1955年建于洪江市,1983年迁入怀化市,怀化机床厂、怀化磷肥厂、怀化汽车零部件总厂、怀化针织总厂、怀化面粉厂等企业的兴办或发展推动了怀化城市的工业分布。
1991年后,湖南金马瓷业有限公司、怀化正大有限公司、天龙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三资企业应运而生,成为怀化原有工业的有益补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资本运营,先后收购了原怀化地区制药厂、怀化市食品厂,投资控股了长沙湘卫制药厂,剥离重组了麻阳天天食品厂,租赁了洪江三化厂,并与零陵制药厂、冷水江制药厂、慈利江垭林场协作联合,于1997年10月组建湖南正清集团,成为湖南三大医药集团之一,2006年总产值2.69亿元。
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业文明成为怀化城市化的外部推动力,怀化的基础优势力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2003-2008年期间,怀化工业园总共新签“三来一补”协议57宗,新签外资利用合同25宗。“三来一补”企业实际缴纳的工缴费逐年稳步上升,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整体上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产值为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4%,工业生产加工工序向研发、设计、加工、销售全工序转化,工业企业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泰格林纸40万吨纸浆厂、汇源果汁、辰州矿业、金大地水泥集团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工业产值过亿。
二、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
怀化这个年轻的地级市位于湖南的西部,巍峨挺拔的雪峰山脉雄踞于东南,神奇秀丽的武陵山脉绵亘于西北,为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山区。西靠贵州,南连广西,东部和西北部与省内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张家界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历史上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沅水汇纳舞水、渠水、巫水、辰水、酉水、溆水6大支流,流贯全境。现辖10县1市1区1管理区(县级)(包括鹤城区、中方县、洪江市、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洪江区管委会)和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省级开发区,全市七普总人口458.76万人。市区城市框架拉通到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近7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数65万人。
怀化城镇建设兴起的标志是建国初期1950年第一次开始设置洪江市,以城市的功能来打造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集聚功能。从解放前漫长的发端时期到六、七十年代是怀化城镇建设初步兴起的缓慢时期,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仅靠有限的水路运输发展江河经济,陆路运输非常落后,空运除了抗战时芷江机场在战时发挥巨大作用外,平时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城镇建设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阶段它是一只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金凤凰。
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防三线建设的需要,怀化被世人重新挖掘,修建的湘黔铁路和枝柳铁路,这两条铁路呈十字型在怀化市区的贯通,成为怀化城市建设的分水岭,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怀化市(县级),1983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怀化县,将其辖区并入怀化市。此后这只金凤凰迅速展翅飞翔于祖国蓝天,历经八、九十年代,怀化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本世纪初渝怀铁路,邵怀高速、怀新高速的开通,芷江机场的复航,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的确立,至2008年她已经成为拥有50多万城区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其城镇建设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悠悠慢长的发端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缓慢发展时期,七、八十年代的全面发展时期,九十年代以后的加速发展时期。
(一)怀化城市建设的历史发端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怀化的行政建置历经变迁。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荆楚之地”,悉为“五溪蛮夷所居”。。秦统一中国后,建黔中郡。西汉时改为武陵郡。隋朝为沅陵郡。宋时建立了泸溪郡、潭阳郡。元初改郡为路,分设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统属湖广行省。至明清改路为府,设辰州府、沅州府、靖州府。民国初期,废州改道,设辰沅道。1922年废道制,存省、县两级。1935年设湘西行政督察区。1938年湖南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怀化地区分属第九和第十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建立初期,分设会同、沅陵专区。1952年撤销沅陵、会同专区,以会同专区为基础成立芷江专区,将沅陵专区的部分县划归芷江专区。1953年专署机关搬黔阳,改为黔阳专区,1968年称黔阳地区。1975年地直党政军领导机关迁至怀化,于1981年改为怀化地区。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1998年5月正式挂牌称怀化市。
辖沅陵、辰溪、溆浦、麻阳、新晃、芷江、中方、会同、靖州、通道10县及洪江市、鹤城区、洪江区。全市总面积27562.72平方公里,2003年底总人口489.45万。其中城镇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0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3年的255.1平方公里,是1950年的18.12倍;城镇人口由11.9万发展到2003年的120万,是1950的10倍;城镇化率达24.5%,人平居住面积由5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7平方米,是1950年的5.4倍;建制镇由15个增加到2003年的88个,是1950年的5.8倍。2003年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第8位,全国第73位。
怀化人民正在古老的五溪大地上用智慧和力量打造未来,构筑湘,鄂,渝,桂、黔五省市区周边中心城市。在江河经济时代,怀化是一个长期封闭的大山区,境内只有沅水两岸的洪江(现洪江区)、安江、大江口、辰溪、沅陵等少数城镇,作为商埠曾一度繁荣。1840年鸦片战争后,门户打开,外国新式运输工具相继传入国内,水陆交通开始嬗变转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曾把修建湘黔铁路,改良沅水列入“建国方略”,虽因时局动荡,财力不足而未果,但城镇建设还是缓步进入了近代领域。
这一时期,整修了一些城镇街道,兴建了一些市政设施。晃县(今新晃县)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三十二年(1943年),环绕县署修建东、南、西、北4条街道。民国末年,洪江整修街道14条,巷冲26条。芷江、黔阳、会同、靖县、怀化、辰溪、溆浦等县城,对街道进行整修,拓展,将路面改为三合土、石板路面。区内公路开始发展,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建区内第一条公路——桃源至沅陵官庄公路,洞口至安江公路、湘黔公路、湘川公路相继修建。沅陵太平铺经三角坪至六村坳、三角坪经辰溪至山塘驿、榆树湾(今怀化市)经游家坳至山塘驿,榆树湾经芷江至晃县鱼市公路等区域内公路骨架初步形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修建山塘驿至烟溪公路。此后,又修建了九井湾(洞口与黔阳交界处)至榆树湾、安江至洪江、通道县青龙界至靖县星子界等重要干线。抗日战争胜利后,修建了洪江至靖县响水坝两条公路。公路交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公路的发展,区内城镇乡村新建了一些公路桥和行人桥。如怀化修建了王家溪桥,顺溪铺桥,胡天桥等及常怀,衡贵,怀芷线上的公路桥,并将晃县老晃城桥,芷江县西桥(龙津桥),怀化县盈口桥等古行人桥改为公路桥。至1948年,全区城镇共有大小桥梁33座,总长4764.98米,其中石墩木面桥及木桥占90.24%。
在城镇电力建设方面,到民国末期,区内有辰溪,沅陵,洪江,芷江,安江,溆浦,靖县,晃县等10个小型火电厂,总装机3800千瓦,主要用于生产和官署衙门、富豪商贾照明,洪江等城镇始有街道路灯,居民仍用植物油和煤油照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三十五年(1946年),洪江与芷江曾作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拟将洪江建设成湘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西南”,芷江建成“受降城”,但未付诸实践。
这一时期,区内城镇工业开始发展。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因湘西一带未经战乱,国内不少大专院校、医院、工厂纷纷迁怀,城镇人口大量增加。虽然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单位又返回原地,但也留下了部分企业。如黔阳安江的湘一纱厂,辰溪的861兵工厂和华中水泥厂等。农林产品加工业在少数地方形成一定规模。洪江的桐油加工和木竹排缆业在全国颇有名气,至今还留下一座“古商城”。城镇的建筑业由方作和瓦作工厂逐步发展为营造厂,专营土木建设工程。民国十三年至二十年(1924—1931年),区内先后出现了洪江的大德、溆浦的大丙生、芷江的光华和华泰等营造厂。
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洪江有方作业25家,安江有9家,主要承揽房屋建筑。民国三十年(1941年),洪江申福记基建厂建立,在《中华日报》上刊登广告,承包土石方、道路、桥梁、土木建筑,并代办设计、绘图。后因战乱,于1949年解散。农场的瓦、木、石工匠,均以“作头客师”的方式,分散承建房屋、桥梁等小型工程。
(二)怀化城市建设艰难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设置了怀化历史上的第一个以市为称的城镇—洪江市,标志着城镇建设开始起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的逐步增加,至1958年,城镇人口比重达8%。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城镇建设的需要,区内开始组建新的建筑队伍。1949年元月,洪江率先成立建筑工会;1950年至1956年,沅陵、芷江、黔阳、靖县、溆浦、新晃、辰溪相继成立建筑工会;会同、麻阳、通道、怀化组建了建筑合作社;1954年,区内第一家国营建筑企业—黔阳专区建筑工程处组建成立。随着建设任务增多,建筑队伍扩大,1958年,专署基本建设局成立,负责全区建筑工程和建设生产管理;黔阳专区建筑工程处改为黔阳专区工程公司,各县、市建筑工会及建筑合作社相继组建为建筑工程队,成为集体建筑企业。至此,全区城镇建筑工人达2692人,分散在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筑工人有3000余人。全区先后扩建了安江纺织印染厂、沅江机械厂、新晃汞矿,新建了洪江瓷厂、洪江植物油厂、洪江松脂厂等工业骨干企业,为怀化地区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58年至1959年,通道县做出了县城的建设规划,黔阳县、洪江市编制了城市初步发展规划。此后,黔阳专署分别在沅陵、芷江召开了全区城市建设规划会议,开始用规划指导城乡建设。区内修复和新建了新晃老晃城公路大桥,各县市城镇纷纷拓宽、取直街道,改三合土为水泥或沥青路面,怀化、麻阳等县城拆修了几百米长、8至9米宽的主街道。各县城都修了部分下水道、排水沟:交通、照明、环卫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明显改观。洪江、辰溪、溆浦等城镇建设自来水厂。各县、市人民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将没收地主、官僚、资本家的房屋分给无房的居民,并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办公、医疗与学校用房、职工住宅等,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1958年至1960年,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建设规模扩张过快,投资比例失调,基本建设秩序被打乱,加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城镇建设一度停滞。1962年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批城市人口下放,全区共压缩城镇人口35058人,减少吃商品粮人口18760人。同时,国家提高了市、镇设置标准,洪江市于1963年降格为镇,一批建制镇改设为乡,怀化又回到城镇无市为称的时期。
1963年,全区国民经济又继续向前发展,城镇建设也得到一定的发展。1958年至1965年,区内复建了辰溪水电厂,扩建了洪江电厂、沅陵电厂,新建了洪江造纸厂、洪江火柴厂、溆浦电厂、溆浦罐头厂、怀化通用机械厂、辰溪雪峰机械厂、黔阳黄狮洞水电站等工业骨干企业。各县维修了一些村道,新修了一些县乡公路。随着城镇和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城镇的街道,供排水、照明与环卫建设,都有了一定的改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怀化地区城镇建设事业曾一度遭受严重破坏,建设主管部门受到冲击和干扰,城镇建设事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在“破四旧”的影响下,名胜古建筑遭到破坏,一些风景园林被摧毁。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仍然坚持工作和坚守生产岗位,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城镇建设事业仍有所发展。区内部分县城修建了下水道和砂石路面的街道;怀化、靖县建设了自来水厂;黔阳、溆浦、麻阳、通道等县建成一批小型水电站,使城镇居民基本用上了电灯照明。“文化大革命”中期,大规模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及一批城镇居民下乡落户,大量城镇人口流向农村。到1970年,区域内有建制镇16个,其中除11个是县城城关镇外,仅设洪江、黔城、托口、江口、低庄5个镇,城镇人口30万,占同期区域内人口的9%,与1958年比仅增加一个百分点。
(三)怀化城市建设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970年,怀化县城共有道路7条:即上节街、下节街、湾里码头路、舞水路、人民路、老团结路和沿河路,总长29公里,其中街道只有3条,都为沙石路面。城市建筑以两层为主,零星分布于城区的几座山坳之间。
20世纪70年代国家在怀化区域内开始“三线”建设,使区内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1972年、1978年湘黔、枝柳两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怀化成为中国西南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建成了一批为“三线”建设服务的厂矿企业;修建了一些公路桥梁;各县市兴建了一批居民住宅和公用房屋,洪江镇于1974年成立了全区首家公共交通汽车公司,购进公共汽车5辆,方便了市民的生产和生活。1975年,地直机关及怀化铁路分局、解放军某部等一批中央、省属和地属单位和企业陆续迁到怀化,1976年1月,省建第七建筑工程公司在怀化组建成立。
这一时期因一批国营大中型企业落户怀化地区,带来人流、物流的大量涌入,迅速扩大了城市规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给怀化城镇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1979年原怀化镇升格为县级怀化市,洪江镇恢复洪江市。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区各县、市城镇规划均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继而进入详细规划阶段。
从1983年起,村镇规划全面铺开。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城镇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促进了全区城镇工作的改革,推动和促进了城镇建设管理,到1986年,全区设置了卢阳、铜湾等48个建制镇。到1990年,全区已设市2个,设建制镇56个,城镇人口61万,是同期总人口的14%,城镇人口增加一倍,城市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全区市政公用设施,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环卫、住宅、公共交通和其他公用事业的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四)怀化城镇建设加快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国民经济的综合有机体,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城镇处于区域的核心地位,是区域政治、经济、文体、信息、科研、金融、教育和文化的聚集、交流、辐射中心,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1990年11月,怀化列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区城镇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城乡二元体系,为先富起来的农民及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求发展敞开了大门,全区有24万多农民先后进入城镇安家置业,带来了大量资金、物质投入城镇建设。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了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全区城市化推进最快的时期。
由于各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时代的局限,鹤城城区内建有许多低矮密集,有碍城市形象的老旧建筑。这些旧建筑因布局、结构不合理,不但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而且商业价值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以三角坪东兴街为例,原来房屋均为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木板房,街道狭窄地势低洼,多次遭受洪水倒灌淹没,而且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火灾隐患严重。1998年8月鹤城着手东兴街的改造,经过两年努力,共改造面积90亩,投入资金1.5亿元,修建单体建筑26栋,新修面积12万平方米,主次干道14条,建成为湖南西部第一条高标准的商业步行街。因其结构合理,创意优良,建成后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的商家争相入场经营,现有经营户340户,引进资金2亿元,日交易额100万元以上。
同时东兴街商贸广场以其独特的设计规划,融现代气息与传统风格为一体的新型建筑成为鹤城的一个新亮点。除了东兴街改建外,怀化副食批发城、怀化鞋城、怀化饭店等改造工程相继完工,嫩溪垅旧城改造也已告罄。通过废旧立新,鹤城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而且还增加了城市成百上千的就业岗位,拓展了税源,实现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另外,鹤城区委,区政府这几年还注重开发特色居民小区,如在原是茅草丛生的豹子湾新建了被誉为“湖南西部教师第一村”的教师新村安居工程,该村占地45亩,投资2000多万元,已建成住宅楼12栋,入住教师300户。
到2003年底,市域内有一个地级市,一个县级市,2个市辖区,10个县城,88个建制镇,城镇人口达120万人,城市化率为24.5%,与1990年相比,城镇个数,人口和城市化率分别增长54.38%,96.7%和10.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全市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心城市发展,集聚和带动作用增强,1998年,怀化市区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8万人,均比1989年增加一倍以上。
城市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迈入21世纪后,怀化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而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其高起点的城市规划、全新的管理体制、优越的政策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对实现怀化市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开发区是实现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城市化的“起跳板”或“助推器”,同时,又是引导一个地区城市化合理发展的示范区和样板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经建成3个开发区:湖天经济开发区、河西新区、城东新区,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
1992年7月怀化地委、怀化行署在市区太平溪以南区域划地9.5平方公里,建设湖天经济技术开发区,它是湖南省重点建设的九大省级开发区之一,并于1997年12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开发区”荣誉称号。创办这么多年,开发区一直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综合开发为先导,带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开发”的发展方针,提出“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再造一个新怀化”的宏伟目标,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区域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食品、轻工纺织、机械、电子、金属等产业和建立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开创了开发区建设的新局面。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湖天开发区已发展成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区。迄今为止,有4平方公里已得到有效开发,区内道路、供电、供水网络已经形成,电信、邮政业务早已开通,医院、学校、宾馆等城区服务设施齐全。己引进国内外资金各类资金2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制药、食品、饲料、化工、房地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基础,辖区人口已达5万多人。
随着怀化撤地设市后将怀化建成湘、鄂、渝、黔、桂五省周边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确定,湖天开发区按规划要求建成怀化中心城区(商务中心、文化体育中心、高科产业中心和医疗中心)。目前,以小区组团开发项目.牡丹花园、玉溪花园、世纪花园为标志的第二轮开发已全面完成,市属重点工程.天星东路、湖天大道、市污水处理厂、怀新国防公路等正在开发区内积极筹建,开发区建设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步入二次创业征程,湖天开发区以超人的胆略和恢宏的气魄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打袁隆平牌,建杂交水稻城。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湖天开发区充分运用“怀化是杂交水稻的故乡”这一巨大的人文资源,追求个性化大发展的独到选择。而怀化这种世界唯一的个性特征,恰是怀化重新定位,走向世界的一个强有力的支点,是怀化城市形象的最好载体和名片。打袁隆平牌,建杂交水稻城,赋予开发区建设和怀化发展以全新的内涵。
(五)怀化城镇建设飞速发展阶段:从2003年至今
从2003年至今,怀化市城市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让怀化市成为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及中国中东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2020年,怀化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1.87亿元,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3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77.9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933.52亿元,增长3.0%;全市三次产业占比由2019年的13.9:27.7:58.4调整为15.6:28.6:55.8。
截至2022年底,怀化市辖1个区、1个管理区、10个县:鹤城区、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洪江市,另辖1个管理区:怀化市洪江管理区。市政府驻鹤城区。还有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怀化市常住人口为4587594人。目前怀化市有普通高校4所,分别是湖南医药学院、怀化学院、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安江农校)。
截至目前,怀化市公路通车里程2.08万千米,比上年末增长0.4%。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17千米,比上年末增长2.3%,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千米。怀化市境内有209、320两条国道在怀化城区交汇,320国道东起上海,西至云南,穿越怀化市的洪江、中方、鹤城、芷江、新晃五个县(市、区),里程达221.9千米。209国道北起内蒙呼和浩特,南至广西北海,穿越怀化市的麻阳、鹤城、中方、洪江、会同、靖州、通道七个县(市、区),里程达255.7千米。还有高雄至成都的319国道经过怀化市北部。 武靖、怀芷、沪昆、杭瑞、包茂、娄怀、怀化绕城等7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官新、靖黎高速正抓紧建设,芷铜、沅辰、张官高速开工建设,怀化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17公里,“一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枢纽初步形成。
铁路营业里程802千米,其中高速铁路225千米,铁路电气化率为78.3%。沪昆(湘黔)、焦柳、渝怀、沪昆高铁、张吉怀高铁、怀邵衡快铁、渝怀复线共有三条普通铁路和三条高铁呈“米”字型辐射状交汇于怀化市。
怀化芷江机场,是抗日战争时期盟军远东第二战略机场,已修复成一个现代化的民用机场。 芷江机场航站楼改扩建主体工程已完工,已开通至北京、上海、昆明、深圳、西安等15个城市的航线9条,年客运吞吐量已超过60万人次。
2022年,怀化市完成《怀化市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编制,划定了“三区三线”,加快推进鹤中洪芷城镇群一体化建设,打造沿沪昆通道经济发展带、沿张吉怀—包茂通道经济发展带,推动鹤中洪芷核心引领区、沅辰溆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区、会靖通生态文化旅游先导区、麻新湘黔湘渝经济合作示范区“四区”协同发展。
怀化市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位。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用“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切实抓好主城区高速出入口及连接线环境整治。启动怀北路、湖天路、迎丰路、锦溪南路、香洲南路等17条中心城区道路提质改造项目,启动沿河西路(中转库)、本业大道、红星南路等3条城区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改造公厕69座。完成湖天公园、舞水公园、迎丰公园二期建设,建成街头小游园10个。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抓好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棚户区改造692套。开工建设怀化城西大型停车场,完成太平桥、太平溪、迎丰公园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位5000个。
三、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基本评价
(一)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特点
1.从兴起时间上看,怀化城市的兴起要晚于其他地级城市
据历史记载,秦代时怀化属黔中郡辖地,汉代改为武陵郡,地域分属舞阳、辰阳、镡城县。唐朝为龙标、辰溪、潭阳等县地。市区迭为舞阳、鹤州、业州、蒋州治所。此后历朝,地域均为周边州县所辖。到1943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将芷江、辰溪、黔阳3县接壤的边陲之地划出,建立怀化县,县址设泸阳。怀化因地处山区,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加上历史上又有过多次反对官府的斗争,因此,地被称为蛮地,族群被称为蛮夷,人被称为蛮人。怀化人民虽然很早就学会了耕作、纺织、陶瓷、冶铁等技艺,但因社会长期动乱,加之天灾人祸、官匪为患,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建立县级怀化市只50多年,地级怀化市仅20多年,历史比较短。其前身为怀化县城一榆树湾镇。1949年10月1日,怀化解放,新生人民政权产生,随军南下的建政干部一行50多人负责组建党政领导班子。由于榆树湾地处中心,水陆交通方便,有一个码头,一条街道,人口较集中,比老县城泸阳优越,因此,被定为新县城驻地。11月1日,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其时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居民不足4000人,随后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人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据资料记载,原怀化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1200万元,1958年31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万元增加到793万元。怀化工业在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当时主要工业企业有砖瓦、陶瓷、酿酒、造纸、制糖等30多家。60年代初,国民经济开始进行调整,对1958年“大跃进”盲目上马的项目实行了关、停、并,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到1965年,全县只有国营工业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290万元。1970年前,生产发展缓慢,基本停滞在50年代后期的水平上。与周遭其他地级城市吉首、常德、邵阳、衡阳、桂林、铜仁、遵义相比,无论是人口、工业、农业还是城市建设,其发展水平要明显晚于这些城市。
它是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铁路经济和公共经济是主要经济生成因素。1970年开始修建湘黔、枝柳铁路,在怀化设立交通枢纽站,1973年成立了怀化铁路分局,1975年,怀化地区地直机关陆续由安江搬迁怀化,城区人口开始大量增加,城区面积不断扩展,至197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怀化市时,辖区面积达138平方公里,人口达8.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6万人、郊区人口2.1万人)。在未通火车之前,它完全是一只处于蒙昧落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金凤凰。
2.与其它地级城市比,怀化发展速度要明显快于其它城市
1972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卜占亚、万达等几位领导同志在长沙召集黔阳地委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开会,专题研究黔阳地委、地革委、军分区领导机关搬迁怀化问题。会议认为,省里已于去年(1971年)9月批准黔阳地委首脑机关搬迁怀化。目前,黔阳方面应多安排基建力量尽快把怀化城市建设搞上去。会后,怀化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到1974年底,黔阳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基建任务基本完成。1975年2月地直机关正式由安江向怀化搬迁,是年内,大部分地直机关搬迁就绪,顺利实现了黔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
黔阳地区属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国家先后在这里投入25.36亿元的建设资金,一批技术先进、设备精良的三线企业落户黔阳山区,湘黔铁路也于1975年1月投入运营。在三线企业的带动下,黔阳的地方工业也迅猛发展,兴建了不少为三线企业服务的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等工业企业,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区国民经济的增长。
197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45亿元,比1970年增长29.65%,其中农业为7.63亿元,工业为2.82亿元,分别比1970年增长18.85%和71.95%,年均递增分别为3.5%和11.5%。几项国民经济计划的单项指标也完成得较好:粮食总产量达到120.2万吨、原煤131.57万吨、发电量2.05亿度,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5296公里、邮路长度达到2.19万公里,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制订了改革开放政策,全力投入经济建设。这一大政方针的确立给怀化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催化剂。1979年4月怀化建市,市委、市政府修改了城市建设规划,一改过去的备战指导思想,重新确定为:把怀化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便捷、文明整洁、环境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现代化城市。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怀化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很快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城市脏乱差散的局面得到控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怀化县,所辖区域并入怀化市。怀化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怀化县,并入怀化市,怀化市辖区面积扩大到218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8万人,城市建成区达10万平方公里。1990年,怀化市城区建成面积达18平方公里,人口达15万人。199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怀化地改市,设立地级怀化市。此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怀化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7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65万人,尤其是地改市后的10年,被称为“怀化建设史上的深圳速度”。
3.从城市内部结构看怀化城区商业中心比工业区要发达
被称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活化石的怀化洪江区古商城,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清:那18家大社,23家钱庄,34所学堂,48个戏台,50多家青楼,60多家烟馆,上百个店铺,近千家作坊,以及数不胜数的宫、殿,胜极一时,蔚为壮观;全国18个省、24个州、80多个县市的客商们纷纷涌来寻梦发展,创家立业,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豪门巨富。抗日战争时,怀化的洪商为中国抗日战争慷慨地捐献了飞机。它不愧为中国真正的第一古商城。1950年洪江设市是怀化城镇建设的开端标志,怀化由此见证了工商业的成长、壮大、辉煌,见证了睿智的洪商精英们“吃亏是福”的商道新精神。
1998年怀化撤地设市以来,怀化市商界精英们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推动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商务工作形成新格局,怀化市工商业分区进一步合理,现代城市的集聚功能进一步得到释放。而现在,怀化市已经成为湖南省仅次于长沙市的第二大商业中心城市。
(二)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地位及作用
目前怀化正以其俏丽的姿容、奇特的速度、巨大的潜能,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竞争优势凸显,正如一头即将起跳的“霸王龙”。一是基础优势力。基础优势力是天生的,由于城市所处的位置优越,或城市占有某种资源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中央电视台曾经以“怀化——火车拖来的城市”为题对她进行过专题报道;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叶大年教授经过拉网式分析,从全国总的经济发展格局上展望了怀化市的未来前景,认定怀化将成为我国南方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联接的一根纽带,是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一着重棋。
如今怀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打造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建设力度,城市经济圈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使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面扩大到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44个县、约9万平方公里、1500万人口的广大区域。
1.文章《60万去哪里旅游比较好一个人去哪里旅游散心比较好》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60万去哪里旅游比较好一个人去哪里旅游散心比较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