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卓越、钱程

新华社贵阳4月3日电 题:牢记嘱托闯新路——贵州在追赶中转型提质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王丽、潘德鑫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希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殷殷关怀暖心田,谆谆嘱托新定位。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

游船行驶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旁的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2021年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勇闯新路,添彩全局。一年来,贵州深入贯彻总书记指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迈开了追求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西南煤都”吃上“滑雪饭”

位于乌江中游的江界河(2021年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今年春节,43岁的张茂棋异常忙碌,没在家休息一天。“过年7天来滑雪的游客有2万多人,我负责雪场运营,每天都是连轴转。”张茂棋的语气虽略显疲惫,但也难掩“苦尽甘来”的喜悦。

“六盘水滑雪的名头还真闯出来了。”身为贵州省六盘水市梅花山国际滑雪场运营部经理的张茂棋,至今对两件事仍觉不可思议:一是曾因冬季雪凝封山让人“避之不及”的梅花山,竟然成了热门的滑雪景点;二是在“西南煤都”能吃上“滑雪饭”。

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2020年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张茂棋在六盘水整整20年的奋斗历程大体可分为“黑白分明”的两段:2002年至2016年,挖煤运煤;2016年至今,运营雪场。

“2012年以后,经历辉煌十年的煤炭市场开始走下坡路,2016年从矿里离职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能干啥。”张茂棋回忆,“感觉无路可走时,正赶上市里在筹划滑雪项目,就硬着头皮试了一下,没想到这条路还真行得通。”

梅花山的“冷”与“热”,张茂棋的“黑”和“白”,都是六盘水市乃至贵州省近年来创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发展路径留下的生动印记。

生于煤,兴于煤,也曾困于煤。六盘水是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在享受资源红利、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六盘水也面临生态破坏、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近年来,六盘水“立足煤、不唯煤”谋求转型,从“一煤独大”到“百业渐兴”,从“西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生态“绿都”,初步闯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新路。2019年,该市获批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贵州省乌江特大桥(2021年11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作为一个曾经经济垫底的欠发达省份,贵州在过去10年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追赶中转型,在转型中追赶,划出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的上扬曲线。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要求贵州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探索路径。

游客在六盘水市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享受滑雪乐趣(2019年1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贵州是西部大开发受益最大、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朱小丹多次率队到贵州调研,他认为,国家支持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落子,将使贵州进一步发挥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和优势、拓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一根竹子的魔力

一根竹子能干什么?

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90后”苗族姑娘杨昌芹手里,它可以编成手提包、茶具、工具篓、竹编画……

而在因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闻名的“黔北边城”,也是贵州、乌蒙山区首个脱贫出列县的赤水,它是能帮助上万人脱贫且稳定增收的大产业。

在贵州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杨昌芹在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展示新制作的竹丝(2019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春节刚过,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创办的非遗竹编产研学基地又热闹起来了,百余名工人陆续复工返岗。杨昌芹在对工人进行编织技术指导的同时,一直在琢磨:如何编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传统技艺不能丢,也要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带民致富的初衷不能改,但需要用创新打开新局面。”杨昌芹认为,作为非遗产业,竹编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既是产业支撑,也是文化支撑。

在贵州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杨昌芹在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加工竹子(2019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杨昌芹告诉记者,为提高竹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她不仅去上海等地的美术院校进修学习,还正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用品牌引领市场,用市场养活文化,用竹编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923万人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杨昌芹是其中的见证者、奋进者。

杨昌芹(左二)在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指导工人学习竹编(2019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近年来,贵州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全面系统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点面结合”探索农村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作为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正按照要求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努力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既是对贵州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也是对全国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引。”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专题调研组的有关专家认为。

大数据让发展快起来

参观者在贵州数字交通创新示范基地内参观(2021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位于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贵阳长之琳发动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航空零部件研发制造的国家级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开年,公司就接到了6000万元的订单,全年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

“原来生产一个产品需要花费3天,现在只需要2小时。”公司总经理程智宇告诉记者,产销两旺得益于数字化改造。

原来,公司产品对炉温要求严格,之前都是靠人工调节温度,不够精准,产品合格率不理想。随着公司生产线的改造升级,工人们不仅能通过控制面板及时监控和分析炉温,还能实时看到生产线上零部件的各种信息,产品合格率、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参会者在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了解智慧城市治理中心(2021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在贵州,这种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效率变革,不只在工厂车间能看到。在越来越多的田间地头,手机正成为新农具,数据正成为新农资。

“以前查看、调节温湿度要花半天,现在几分钟就能搞定,又快又准。”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高丰农业羊肚菌基地负责人蔡芹说,她每天通过手机里的智慧农业管控系统,就能对羊肚菌基地内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化管护。

数据正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也是贵阳长之琳、万山高丰农业这样的企业奋力争抢的新机遇。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省耕“云”种“数”,在大数据领域抢得先机: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贵阳贵安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

《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要求贵州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娄松说,贵州将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建成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数据融合创新示范高地、数据算力服务高地、数据治理高地。

参会者在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了解无人驾驶快递运输车(2021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到2025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将力争突破3500亿元,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实现倍增,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

让“碳票”变“钞票”

2月15日,贵州省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领到了编号为“000001”的贵州首张林业碳票。经核算,公司的2203公顷国储林在2016年至2020年的森林固碳增量超过13万吨。

按照近几年碳汇交易的平均最低单价22.5元/吨计算,这张碳票可实现碳交易价值约300万元。这对于公司而言,将成为一笔“意外之财”。

“好生态还真能当饭吃。”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波介绍,企业获得林业碳票,除了木材林产品收益外,还可以从碳中和市场中得到额外的投资回报,这将壮大企业资产,成为企业新的收益途径。

据了解,2020年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8783亿元/年。贵州将持续探索以林业碳票作为贷款的可质押物,参与碳票存储、交易、融资等,推动碳票变现,让“碳票”真正变“钞票”,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地处西南喀斯特腹心区的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但也是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生态环境又极其脆弱。

近年来,贵州上下形成了“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一时增长的邪路,也决不能走捧着绿水青山‘金饭碗’过穷日子的穷路”的共识。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开展了生态空间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水生态补偿等改革创新探索,相继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近50部法规,探索实施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长江上游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等改革。

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真是一幅天然山水画”的乌江,2021年流域水质总体为优。近日贵州又出台方案,明确了在乌江流域推进磷矿污染治理、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推进陆域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多项重点任务。

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说,近10年来,贵州在经济总量赶超进位的同时,生态底线牢牢守住,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底线和生态底线齐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要的发展新路。

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贵州组织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14万余人参加义务植树,140万株新苗迎风挺立,昭示着贵州牢记嘱托、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坚定决心。(参与采写:李黔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