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岐山,郁郁乎文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的平面示意图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短短16个字讲述了周人迢迢迁岐的经过,自此,周人在岐下生产生活,为周的兴盛奠定基础。所谓“岐下”,考证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还包括眉县、凤翔、武功等地的一部分台地(“原”),范围约二百余平方公里。
周原中心地区紧靠岐山南麓,或曰岐邑,在今扶风县西北的黄堆和岐山县东北的京当之间,面积约七至八平方公里的周原遗址即当其地。数千年前,这里是古公亶父迁居之处,周、召二公食采之邑,也是周人灭商之前的聚居地和周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西汉时期,周原就出现过西周铜器。清代,周原不少有名的铜器,例如“大丰簋”大小“盂鼎”“毛公鼎”等相继出土。到20世纪,周原时有成批西周窖藏铜器出土,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直接史料。
有据可查的周原考古记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农民在村南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青铜器,闻讯赶来的考古队找到了一个大型青铜器窖藏,他们根据村庄的名字给它命名为庄白一号窖藏。在这个南北长1.95米,宽1.1米,深1.12米的窖藏坑里,共出土了103件青铜器,是周原遗址迄今出土青铜器器型种类最多、最全,也是保存最好的窖藏。
周原遗址系统性考古发掘开始后,陆续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的宫殿基址、内涵丰富的骨器作坊遗址和贮藏大量青铜器的窖穴。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凤雏宫殿基址的窖穴中发现了近三百片刻字的甲骨,有的记载祭祀商王的情况,有的记下楚、蜀、巢等地名,据此可以了解周人早年与商王朝以及其他方国的关系。
“周原遗址考古发现的许多器物造型和纹饰极为精美,如折觥的盖前呈羊首,后为大兽面,通体遍雕夔龙纹,形制颇为别致;此外如商尊、商卣、折方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贵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为研究周原历史和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2021年度周原考古队领队种建荣介绍,周原遗址是我国现知周族灭商前都邑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历史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其丰富遗存作为铭刻周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历史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可谓中华文明的精神源泉。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苦菜亦可变甜的周原,似乎只能以一个词表述——天命所归。《竹书纪年》中记载:“文王梦日月著其身,又鷟鸑鸣于岐山。孟春六旬,五纬聚房。后有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周兴盛之前,相传岐山传来了凤凰的鸣叫。凤凰,祥鸟,“天下有德乃现”。人们认为凤鸣岐山的吉兆昭示着周之德政。而周祚最终绵延近八百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首开先河的影响。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起源于周的政治架构、礼乐制度、典章规范、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成就了几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基础和思想理论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周原遗址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识
五祀卫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岐山董家村出土
“建筑、文字、冶炼、城市”是考古学上衡量文明的几个要素,周原遗址一应俱全。在该遗址内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的数量为全国西周遗址之最;甲骨文字数多、内容丰富,艺术形式为世所罕见;出土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之乡的核心;遗址内西周时期的聚落面积超过了丰镐遗址,是目前全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
周人旧都所在
文化发祥之地
绵绵岐山,玉带屏障;周原膴膴,花草其香。古公亶父,创建城邦;青铜为鼎,声名远扬。周原遗址为古公亶父迁岐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公元前12世纪末,古公亶父率族人迁至周原,为克商并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岐周是周族的发祥之地,是西周王朝重要的都邑所在,而且始终是西周王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建筑遗址是记录文明的载体,也是认识文明的维度,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岁月洗礼,留下了很多解开当时社会分工、劳动力和工程水平的密码。作为周人的故土、故都,在西周270余年里,周原一直是周人的宫室、宗庙、祖庭和祭祀天地、神祗的圣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诸如朝觐、宴享、祭祀、册命、赏赐等都在此举行。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2021年度周原考古队领队种建荣介绍,周原遗址保护范围面积约48.2 平方千米,在全国西周文化遗址中,它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出土物多、学术成果也丰富。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遗址性质而言,该遗址都是周原地区周文化的核心,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
据悉,周原遗址现已发现分别建造于西周早期(175万平米)和西周晚期(520万平米)的两座城址,都是全国同时期城址规模最大者,城址内密布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铜器窖藏等多种高等级遗迹。同时,在遗址范围内,还发现了70多处墓地与墓葬点,其中7处墓区中共发现了9座带墓道大墓,分布特点与殷墟类似。大墓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西周遗址可比,由此可见其重要程度。
种建荣说:“经考古钻探发现,几乎整个周原商周时期聚落的不同居住区内,都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在数量上可谓是全国西周遗址之最。其中,凤雏建筑区、召陈建筑区、齐镇-云塘夯土建筑群等遗址区都有成片的大型夯土建筑遗址,尤其是周原凤雏建筑基址首次发现西周时期的社祀建筑遗存,这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性质最为明确的社祀建筑遗存,为深入阐释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提供了关键依据。”
出土数千件西周青铜器
西周时期最大的“手工业园区”
金属冶炼的发展带动了古代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而青铜器的发明,为制造更多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武器提供了条件。周原遗址是目前所知西周手工业作坊遗存数量最多、门类最多的遗址,作坊遗存的总数达61处,门类包括铜器、骨器、玉石器、漆木器等。其中庄李村的铸铜作坊不仅规模大,而且产品种类之丰富、专业分工之细、制作工艺之精湛、专业化程度之深,在西周遗址中首屈一指。
制骨、制陶、制石作坊也在周原遗址内有发现。经考证,在周原遗址中发现的云塘制骨作坊是西周时期最大规模的骨笄作坊,流龙嘴制陶作坊是目前已知商周时期面积和规模最大的制瓦作坊,齐家北制石作坊是目前西周时期唯一发现的此类作坊。周原遗址齐家沟东岸手工业作坊群总面积约1.1平方千米,可谓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大的“手工业园区”。
种建荣介绍,在周原遗址池渠遗存数量之多,乃全国西周遗址之最,在周原遗址区内共发现大型水池遗存4个,壕沟40余条,基本组成了周原西周时期聚落的给排水系统。其中,云塘水池面积约3.2 万平方米,由该池向东的沟渠长约1700米,向南的沟渠长约1500米,为全国西周遗址中罕见。
周原遗址最珍贵的出土文物是数千件西周青铜器,数量远远超过西周王朝的京师所在地——丰镐遗址,其青铜器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重器之多、铭文之重要,均为世界文化艺术史所罕见,集中反映了西周时期的艺术成就。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有酒器、水器、食器、乐器、炊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等大类20余种器型。其中,许多器物如鼎、鬲、簋、盨、簠、尊、爵等结构美观、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体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艺术的高超水平,有“艺术瑰宝”之称的折觥,盖前呈羊首,后为大兽面,通体遍雕夔龙纹,形制颇为别致。此外如商尊、商卣、折方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周原出土的青铜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铭文长,独具匠心。”种建荣说,周原出土青铜器多数有铭文,特别是长篇巨制不少,展示了铭文在西周的大发展时期,其中,有“青铜史书”之誉的史墙盘,有铭文多达 497 字的毛公鼎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散氏盘铭文内容为一篇土地割让的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及其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
甲骨雕刻艺术世所罕见
甲骨文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文字促进了人类信息传递,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字出现后,与文字相关的艺术门类也随之诞生。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文字秀丽,字形工整,刀法流畅、娴熟。种建荣介绍,凤雏出土的卜甲、卜骨数量较多,齐家、强家出土的甲骨较为完整。
这些甲骨的刻辞、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殷周关系的,有卜殷王田猎的,有记周初重臣人名和地名的,有反映周人和其它方国关系的,也有记载月相术语和易卦文字的等等。各片甲骨上刻辞字数一般较少,少则1字,多则 30 余字,但字划运用自如,刚劲有力,雕刻工艺精湛,已脱离了它本身的象形意义,具备了书法最原始的抽象美。
种建荣介绍,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293 片甲骨,书法分直笔和圆笔两种,直笔方直劲健,圆笔圆润婉逸,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其中,有一片甲骨仅 2.7 平方厘米,像小硬币大小,刻字面积仅 1.7 平方厘米,上面却刻有30多个甲骨文,其字细若发丝,个别的字径还不足毫米,需借助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可辨认。专家认为,“在甲片上刻划如此细小的文字,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微雕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最早的甲骨微雕艺术精品。”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合理利用,国家文物局先后批准了《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6-2035年)》和“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2022年9月28日,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准由宝鸡市公布《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我省大遗址保护利用开启新篇章。“作为我国现知周族灭商前都邑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周原遗址是古代东方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历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种建荣说,周原遗址记录和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它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周原遗址的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必将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影响,并对遗址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规划》获批为周原遗址“申遗”奠定基础
此簋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岐山董家村出土
牛尊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折觥 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9月2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芦山峁遗址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规划》之后,我省第三个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颁布,为我省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更好地“保驾护航”。
《规划》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制定保护规划的实施要点,近期实施时间为2021—2025年,将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展示大型建筑基址(召陈、凤雏、云塘—齐镇建筑基址);中期实施时间为2026—2030年,将实施建筑基址保护工程、西周墓葬保护工程、青铜器窖藏保护工程和手工业作坊保护工程;远期实施时间为2031—2035 年,实施文物遗存的管理、监测、维护与研究,将展示手工作坊遗址(齐家、庄白遗址)、墓葬(刘家遗址等)以及周原遗址大格局。
《规划》提出,将周原遗址打造成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区。把宝鸡周原博物院和岐山县周原博物馆两个博物馆合并为周原博物院,整体占地规模控制在200亩,工程建设建筑面积80500平方米,计划建成为集文物展示、历史知识、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划分为陈列展示厅、资料信息中心、后勤管理和周文化研究中心四大功能区。此外,将在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建立集科研、教学、展览、公众文化普及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使之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周文化研究中心。为鼓励遗址区域内居民发展休闲农家特色产业,给观众提供特色餐饮、农家民宿、民俗体验、旅游纪念品售卖等服务,《规划》还设置了4处村镇观众服务中心和3处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承担观众餐饮旅宿、休闲观光等服务功能。
《规划》提出,预计到2035年实现遗址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文章《‘学历史知识去哪里旅游好’研学旅游去哪里最好!》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学历史知识去哪里旅游好’研学旅游去哪里最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