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导演介绍

徐小卉,中央电视台知名纪录片导演,《新疆滋味》总导演。

代表作:《锦绣记》、《大三峡》、《河之南》、《百年中国》

《果味人生》导演手记

2019年,接到了题为《新疆滋味》的片子,说是要拍新疆的美食。

水果这一集令我颇为踌躇,原因在于,想来想去,不知道未经煎炒烹炸,并在厨房里加工过的食物,算不算美食。

于是,上网、翻书,一通搜索考证——到底什么是美食。

整来整去,不过是墨子那段话: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

意思是说统治者横征暴敛之后,用来享受美食、刍豢、蒸炙和鱼鳖。

其实,这句话并没有把什么是美食说清楚,因为墨子虽高为先哲,毕竟没有学过现代修辞学。

牲畜、鱼鳖可以并列,蒸和烤却属于加工方式,用顿号隔开容易搞乱范畴;美食二字那么概括,就彻底使人头脑发晕。

转而一想,不明晰也好,跟牲畜、鱼鳖并列的那些美食里,谁能说没有水果呢?于是,释然,跃然,去新疆寻找美味的水果,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而化之的好处吧!

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甜瓜的王惠林教授跟我说,新疆最好的水果应该在喀什一带,但因为地域遥远,难以运输,长期以来不为消费者所知。

于是奔了喀什,调研巴楚的瓜、英吉沙的杏、阿图什的无花果和木纳格葡萄。

先到巴楚调研,听到了一些关于瓜的故事,还真有点奇妙。

我们要拍摄的甜瓜属于硬皮甜瓜,它有一个特点,皮的生长速度,落后于瓜肉的生长速度。

加之硬皮又缺乏弹性,所以在生长中,瓜肉会不断撑破瓜皮,而瓜皮的裂口一再愈合,便形成了瓜皮上的网纹。

这种特性使得甜瓜在快要成熟的时期,不能浇水,而且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成熟、采摘,以免瓜肉最后疯狂生长,撑破瓜皮。

瓜皮裂口被撑得过大,不再愈合,瓜便腐烂了。

巴楚有一款土瓜,名为库克拜热。

数年前,喀什一家电商发现这种瓜绿瓤脆甜,开发了线上销售渠道,并组织技术力量交给农民种商品瓜。

从2014年到2017年,都获得了丰收。但近些年中国西部的气候发生改变,2018年,遇到了雨季提前到来的情况。

雨的浇灌使大片的瓜开裂,噼啪作响,那声音也炸在瓜农的心上,当年瓜的收成很差。

为了在雨季到来之前收瓜,对口援疆的上海农科院专家,提出提前种植。

甜瓜下种时,便搭起低矮的塑料拱棚,给瓜苗保温。当瓜藤开始结瓜后,拆掉拱棚,让瓜接受阳光的照射,快速成长。

这个方法果然有效,我们到达巴楚的琼库恰克乡琼库尔恰克巴扎村的时候,拱棚刚刚拆掉,瓜的长势很好。

为了直观地拍摄厚皮甜瓜的这个特点,带出后面的故事,必须使用特技摄影,才能将瓜开裂和愈合的过程拍摄下来。

因为需要连续地逐格拍摄,不能在光线不断变化的露天拍摄。

我们找到了北京农科院的基地,选择了一只瓜,给它搭了个棚子,加上灯,以保持光线均匀。

但是没有成功,因为环境有了人为干涉,这只瓜还没有开裂就不长了,我们只好放弃了这个故事。

6月底再次来到巴楚的时候,离收瓜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我们在琼库恰克乡琼库尔恰克巴扎村进行了第一天的拍摄后,就体会到王教授的话不假。

早上7点开机,天已经亮了,就一直拍下去,感觉到太阳开始落山时,才看了一下表,我的天,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

这是长达15小时的日照啊!喀什的水果,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能量,可以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糖分,能不好吃吗?

我们选择了一个有姐妹俩的种瓜家庭进行拍摄。姐姐叫玛利亚木,我们拍摄时,她才25岁,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

参加村里的田间培训时,她总是领会得最快,她的聪明和懂事深深打动了我。

妹妹2018年考上了天山技术学院,学费九千元,家里种瓜挣了两万多块钱,父亲毫不犹豫地交了学费。

她们种的瓜就是库克拜热,开发这款瓜的电商,还给它起了个流行的名字——巴楚留香瓜。

专家说这瓜带着香草冰激凌的清香,而我们大城市人的味觉,早已被各种味道搞乱了,我只觉得那瓜有着黄瓜的清香。

询问玛利亚木,她反问我:“什么是香草冰激凌?”为了验证巴楚留香瓜的味道,开学季,摄制组把姐姐也带到了乌鲁木齐,请姐妹俩吃了香草冰激凌。她们说,还真有点巴楚留香瓜的味道。看来专家所言不虚。

仔细看片中巴楚留香瓜的段落吧,玛利亚木在里面教我们如何辨别成熟的甜瓜。

拍了5种水果呢,再说说阿图什提坚村的无花果吧!新疆的无花果与别处不同,大者直径7—8厘米,扁圆。

因为顶部有供传授花粉的榕小蜂出入的孔,果肉直接接触氧气,极易腐烂。果农早上采摘,10点之前卖出,下午必须食用,不可过夜。

我们的拍摄对象阿拜不拉一家七口,每到无花果成熟的季节,全家出动,采摘后每层垫上无花果叶子,包装起来,甚是好看,发货到阿克苏。

即便如此,还会剩下许多做酱。因为车的速度对于卖无花果太重要,哥哥尼斯日拉,喜欢上了汽车。

2018年,他曾请人开着家里的奥迪,拉了8000个无花果到伊犁去卖。

他还有再添个拉货小面包车的打算,5月第一次拍摄时,我们还跟拍了他去二手车市场选车。

本来计划7月初无花果采摘时,拍摄尼斯日拉开车去卖无花果,伊犁也好,喀什机场也罢。

2018年,他家的无花果曾卖给了广州的冯姓水果商。

因为自家有车,直送喀什机场,他家的无花果卖出了新疆。

这个场景得拍呀,奥迪,拉着无花果,多拉风,多提气!

可当尼斯日拉再给冯老板打电话时,对方告知不买无花果了。

因为喀什到广州只有中午一趟航班,无花果到了广州,已是傍晚,当天没有卖掉的,第二天都烂掉了。

和冯老板这单生意不成功,我们也无法拍摄他们开车直送喀什机场卖无花果了。

但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我们拍摄采摘时,发现果园里多了一位不速之客。

伊犁的骑行者李青天在喀什拍了无花果,发到快手上,点击量猛增。

他临时改变行程,骑行到阿图什,到原产地来追寻无花果。他在路边认识了阿拜不拉家雇佣的采摘工人,便一起来到果园,做起了采摘志愿者。

李青天很有经济头脑,没两天就在村里发现了保鲜的新方法,已经向北京、杭州等地的网友发过货了。

我们提议他赶快向在村里认识的第一家人传递经验啊!于是,李青天带着泡沫箱、冰袋,向阿拜不拉兄弟三人介绍新的包装方法——加冰并把每个无花果隔开,每箱不超过24个。

这样,我们的故事从快速运输变为了新式包装。还好,故事的目标没变——解决无花果实在不容易保鲜的难题。

提坚村的木纳格葡萄也是我迄今为止吃到的味道最为丰富而饱满的葡萄。它不像吐鲁番的无核那么甜,酸甜比更为合适。

我们的拍摄对象,哥哥在家种葡萄,弟弟在北京踢足球,阿图什有踢足球的传统。

1885年,从欧洲各地游历回来的开明人士霍萨尼·木萨巴尤甫和巴吾东·木萨巴尤甫兄弟俩,在上阿图什的伊克萨克村建起一所新式学校——霍萨尼亚学校。

巴吾东还在学校东边修建足球场并从国外购来足球。自此,足球的种子便落在了伊克萨克。

1927年5月,英国、瑞典驻新疆喀什领事馆领事邀请村民到喀什进行比赛。

傲慢的英国人自恃来自足球故乡,根本没有把这支骑着毛驴进城的中国农民球队放在眼里,比赛结果是,根本没有统一运动服装还光着脚踢球的伊克萨克足球队以2∶1战胜英国领事馆足球队。

这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接下来,瑞典领事馆队不敢怠慢,但终究还是以0∶7败下阵来。无花果、葡萄、足球,阿什似乎容易催生圆型的东西。

英吉沙县近几年都赛杏,看谁家的杏大。

艾古斯乡的库那吉获得过杏王,他家的色买提白杏不仅大,而且水分多,是鲜食的绝佳品种。

他也不知道有几棵树结的杏子为什么格外大。

100岁的老人穆居木从没牙开始吃杏,吃到了牙齿脱光。

他家的色买提红杏最适合晒干。

来自湖南的老夏,因为野苹果,不可遏制地爱上了伊犁。

他每年春、夏、秋三季带领团队到山里去观察记录野苹果的生长情况,用野苹果做果丹皮,用山里野生的杏和桑葚酿醋。

我尝了一下野杏酿的醋,酸度平衡,果香会在口中驻留。

为了更清晰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女儿的成长,老夏在两个女儿出生时,分别给她们酿了一坛醋,留作嫁妆。

现在,醋一坛坛静置在库房,慢慢等待老夏的女儿长大。我在想,真到了出嫁那天,老夏的心情会不会是那坛醋的味道啊?

山上的野苹果需要保护,不能过多采摘,他就在城边买了一个老果园。

因为他家不打农药,别家的虫子都往他家果园飞。

老夏不图果园的产量,说买来是给自己、家人和朋友玩的。

苹果让他亲近自然,这是他离不开伊犁的理由。

其实,人们总是说新疆的水果甜,那真是味觉不够灵敏。

新疆的水果可不仅是甜,它贵在味道丰富、饱满,就像真正爱新疆的人内心的情感。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陌生又熟悉的新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