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这么一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他们二十年艰辛工作,从无到有,不仅使得一颗又一颗卫星遨游太空,就连培养的学生也一颗又一颗地发射光芒——他们就是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教师团队。

卫星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97年,经过20年的奋斗,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曹喜滨为带头人,以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为主体,党性坚强、作风过硬,极具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协同意识和攻关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现已成为我国从事卫星技术创新研究、小卫星研制和应用,以及航天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科研创新 一切为了国家的需要

团队负责人曹喜滨教授本科、硕士、博士在哈工大学的都是金属材料与工艺系锻压,学了10年材料的博士怎么去做小卫星了?原来,1991年初曹喜滨博士毕业答辩那年,首届“中俄乌宇航科技研讨会”在黑龙江举行,曹喜滨凭借自己的俄语优势参加了会议,由此对航天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浓厚兴趣。那时正值“载人航天工程”论证阶段,出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曹喜滨从材料学院博士毕业后,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了人生的两个重要选择:放弃学习了10年的专业,改为飞行器设计专业,并从此把它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放弃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的机会,以教师和学员的双重身份进入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中俄宇航师资班,从零起步,开始长达两年的进修学习。

经过深入思考和精心组织,哈工大于1995年即开始着手小卫星的研制工作。当时,在国内,大学研制小卫星还是“史无前例”。面对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的纷纷质疑,曹喜滨他们没有用言语辩解,而是以追逐梦想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2004年4月18日,卫星所教师团队研发的“试验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飞天。这是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和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小卫星;2008年11月5日,更加先进的“试验三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太空;2015年10月7日,在酒泉成功发射的“吉林一号光学A星”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哈工大、长光卫星公司共同研制完成;2018年嫦娥四号任务的搭载试验项目——月球轨道编队天文观测微卫星,将是世界上首次在月球轨道形成近距离编队飞行系统,世界上首个星间干涉射电天文观测系统。卫星所团队将会使哈工大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月球轨道开展宇宙低频观测的高校,也将是世界上首个把微小型探测器发往月球轨道的高校。

为人师表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卫星所科研任务非常重,但教师团队丝毫没有放松人才培养。不仅如此,团队成员各个争当师德师风模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在卫星所,老师是所有学生的老师,学生是所有老师的学生,不管是哪个老师的学生都可以请教其他老师问题,老师从来不会拒绝,当所里的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老师不是在开会,都会放下手头工作耐心指导。而且,在卫星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责任,就是当你毕业离开的时候,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自己搜集的文献传递给下届学弟,会告诉后面的师弟,哪些是他已经完成的,哪些是想做还没有做完的,学生不会因为刚入学而茫然失措。

鞠躬尽瘁 一切为了事业的发展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巨大成就背后,蕴含着小卫星团队20年来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与始终如一的艰苦奋斗。

在卫星所有个共识,大家不把自己的工作当做职业而是当成事业。团队里,年轻人觉得长者都这么奋斗,自己没有理由不来;长者觉得年轻人孩子小都来加班,我们的孩子都上大学了,过来加班分担一下年轻人的压力,于是形成了一种抢任务、争工作的习惯。曹喜滨教授被大家称之为卫星所的“主心骨”。大家由衷佩服他那种执着追求、勇于创新、团结包容的团队精神,都说“从第一颗小卫星到现在,曹老师付出的心血最多,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从睁开眼睛到睡觉前,曹喜滨经常不是看纸质材料就是盯着计算机,时间长了眼睛特别累,尤其是右眼看东西很费力。2006年底才40多岁的曹喜滨教授就做了白内障手术,但是由于工作需要,他还要继续不停地和各种材料、报告打交道,无法安心静养,用眼过度导致病情加重,不久,视力又开始模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团队成员们没有一个不是优秀的,但作为子女、作为父母,他们又是不合格的,是愧对家庭的。他们不能照顾生病的妻子,不能陪伴年幼的孩子,甚至有人在父亲临终前因为工作需要都未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有人孩子出生时因为无法分身不能陪在妻子身边,有人结婚第二天就出发去发射场。别人家是家长到学校里接孩子,在卫星所却是孩子到学校里接家长,因为他们常常为了工作忙得忘了回家。更有甚者,孩子小的时候,长期出差使孩子几乎不认识自己的父亲了。许多老师的爱人,除了要承担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重担,连装修房子这样的事也要自己去做。当别人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时,他们往往是出差在外,只能给家人打个电话,报声平安……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路走来,卫星所的成员们胜不骄、败不馁,只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心中“平凡”的工作。有这样的团队,相信哈工大的小卫星事业将会更快、更稳地向前走,同时也将会对我国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