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9月15日电(记者 高春雨 赵洪南)随着网络普及,寻人不再局限于通过张贴或刊登启事和广播电视等方式,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都成了寻找失踪者的平台。在沈阳,有一个主要由夜班的哥的姐组成的微信群,成立近半年来,帮助87个人找到了回家的路。

50多岁的群主张朝江说,夜班出租车司机经常能在路上遇到走失的人,而建立寻人群的初衷源于一次失败的寻人行动。

“今年3月的一天,有个老人走失了,寻人行动持续了一天两夜也没有结果,正好那时候我也刚学会摆弄微信没多长时间,我就想,要是专门有个群能把大家的信息集中起来就好了。”

寻人群建好后,沈阳的夜间便出现了一支出租车“巡逻队”。“我们自己把人找到的时候还是少,更多时候我们起一个中介的作用,发现迷路的人,把情况发到群里帮忙找家人,看到走失的人把他们送到急救中心、派出所或救助站。”沈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忠奇说,“这半年我们帮助过小脑萎缩的老人、失恋的精神病患者、找不着家的小孩儿……”

对于夜班出租车司机们来说,做这样一件事不仅需要精力上的投入,还得做出经济上的牺牲。“晚上开着车,看着像找不着家的人我们都停下车问问,有时候费半天劲才能获得信任,这肯定耽误活儿啊!”邱师傅感叹,“我们都觉得‘找到了’是最动听的三个字儿,少挣点儿钱,少休息一会儿,多费点儿流量都不算啥。”

据寻人群另一名成员邴长杰介绍,寻人群运转有特定的程序:寻人消息经核实后方可入群,之后特定的成员会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在辽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看来,通过社交平台寻人证明网络已经极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些平台上,一条寻人信息能很快把各个社会群体动员起来,跨越身份、性别、年龄界限。”

王磊提醒,甄别寻人信息的真假值得关注,一些人会利用大家的善心浑水摸鱼,“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群主要尽职尽责,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科学引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