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

莫干山下,太湖南岸。

自古以来鱼米之乡,人居富饶地。

一起来寻觅这片美好土地留下的悠悠古韵。

15处最美古村落,你值得来看看。

1 义皋村

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坐落于太湖溇港之一的义皋溇,是沿义皋溇两侧形成的一个水乡古村。这里曾经是太湖南岸最为主要的水运通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太湖古村落的历史韵味。这里更是湖州原生态古村落建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城墙,石桥、流水,这里将太湖的溇港文化、江南的蚕桑文化以及湖州的鱼米文化体现地淋漓尽致,被誉为“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

2 潞村

潞村是吴兴区八里店镇的一个行政村,早年曾是乡政府的驻地,因此潞村还保留着当年乡公所的老街原貘。潞村历史上名人辈出,青堂瓦舍,临河而建;门前屋后,绿桑成荫,鱼塘连片,小桥、流水及逶迤的街面廊屋,构成了水乡古镇独特之景观。据史料记载,现今潞村慎氏是天水慎氏的后裔。潞村四桥于2003年被湖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航班埠头、凉亭古道、泰山镇石、五圣堂子、后土之神等古文化景色都值得探寻。

3 大钱村

大钱村的历史文化 大钱原为镇,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景德元年已有大钱镇。村因周边为湖、港、漾、荡所围,状若古钱币而名。大钱港北侧,毗邻大钱口。村内现存民居、节孝坊、寿安桥等文物古迹。大钱村最有名的必然是寿安桥,当地百姓称它为衙桥,因为这座桥的东面有一座历朝历代的官府衙门,所有老百姓叫它为衙桥。桥的西面就是大钱横街,这是大钱最早的街。面有一条河,名叫后港,老的地图上有。后港北面是铜钱眼。横街西面是观音堂。

大钱港口,有一座石牌坊,上面雕着圣旨,这种牌坊据老人说是当地衙桥头沈氏的节孝坊。据当地人讲,这位沈氏妇人早年丧夫,上有老人,下有一子,她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才,早晚系麻,这种麻是当地的特产,可以织成麻布,可以做衣服也可以做麻袋,用手聚成很细很细的线才能织成布,卖了钱供儿子读书,供养老人。皇帝知道此事下了圣旨,立了贞节牌坊。

4 杨溇村

位于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新区,毗邻太湖,风光旖旎,是典型的南太湖溇港地区传统村落与塘浦圩田共生的空间格局形式。包括杨溇在内的周边24个行政村、76平方公里的区域已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古桥在绿色树叶的陪衬下,也显得特有精神。

桥上的石狮子不知存在多少年,静静诉说这个小村的故事.

5 鄣吴村

鄣吴村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古村落。明清以来,村民 耕读之风盛行,因而人才辈出,最著名的为明嘉靖时的“吴氏父子 四进士”以及清乾隆时著名藏书家吴 五凤等。至清末,还诞生了以“诗、书、画、印”四绝闻名中外的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

北宋时,村民仅几十户。 建炎初,高宗南渡,淮安吴氏举族南迁, 吴瑾挈家辗转徙此定居。后子孙繁衍,人丁渐增。瑾八世孙吴松,因不惜重资创建 孝丰学宫而著称。松子 吴麟、吴龙,于明嘉靖五年(1526)同登进士榜, 孝丰县为之立双进士牌坊。嘉靖十七年和四十一年,麟子维岳、 维京先后进士 登科。"父子叔侄世进士", 传为佳话。孝丰县又为之立科甲坊,鄣吴村中立甲第联芳等坊。吴氏父子叔侄均被朝廷委以重任,数十年间,吴家大兴土木,广拓村基,建造豪华府邸、雄伟牌坊、庄严祠堂、精巧陵墓。后吴门代有闻人,藉科举之阶为官者不下百余人。经历代经营,至清道光末年,村民有四五千人,成为孝丰县第一大村,故有“大大鄣吴村,小小孝丰城”之说。

如今名为“归仁里”的老街有40余套明清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分布在两侧。

鄣吴村南的玉华山上有 吴氏宗祠,祠前华表高耸,石阶两旁石兽狮、虎、马、羊,栩栩如生,山腰牌坊巍然。今仅存石狮两尊,高1.8米,余已毁。

6 双一村

位于安吉县东南部的双一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1949年后建房时发现的几十口枯井和山坞中残存屋基推测,汉代已有人类聚居于此。

如今的双一村,白墙黛瓦,流水潺潺,宁静之至,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古建筑-

双一村现保留完整的古建筑有17幢,其中戴村的189号朱大卿民居是其中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幢。

朱大卿民居建造于晚清,建筑风格融合皖南徽派、浙派和苏式建筑于一体,主体建筑为三间二厢一天井。

▲朱大卿民居现貌

戴村有一座朱氏宗祠,也是村里的文化礼堂,是现今戴村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朱氏宗祠中年代最久的建筑已有300余年,后经两次修缮,于2014年正式开放。

此处又名“泉水洞”,泉水称之“戴阳泉”。据传说这一洞是火魔之克星,是村镇宅之宝,后来被称泉水洞。

▲泉水洞内景

双一村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后代的故里,保留着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面对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双一人的环保意识更强了,封山育林禁止村民上山乱挖乱砍的同时,外地人想进山挖天竺等自然植物也不行。

7 郎村

章村的畲族村落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政府对畲村历史遗存、文化风情作了保护性开掘,修建了畲村风情门楼、明代凤仪桥、盘瓠文化长廊等。进入畲村,能够体验古老的民俗,感受自然的狂欢。

口口相传的畲族民歌,几近失传的貔貅舞,毛竹古老的运输方法,以及畲族人特有的吃、穿、住、游等传统习俗,让畲村风情游妙趣横生。

郎村2009年获得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浙江省文化示范村;2010年获得十佳村庄;2009年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称号;2011年获得浙江省旅游局颁发的浙江省特色旅游村;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2014年国家民委颁发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8 鹤鹿溪村

鹤鹿溪村位于安吉县中部,递铺街道和孝丰镇之间,安孝两县合并前属孝丰县。西苕溪环绕西、北两面,五峰山屏障东南,中间是一片4000余亩的平地。根据现存文物推算,村落形成于唐朝中期,繁荣于清代和民国。此处环境秀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鹤鹿溪村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单位众多,比较出名的有诸家大院(又叫胡宗南故居)、诸氏旧居、冯氏民居、五峰兴国教寺(即五峰禅寺)等等。

-诸家大院-

诸家大院分为前进和后进,前进共五间二厢一天井,建于清朝末年,后进为三间二过并四厢二天井,建于民国初年,总占地面积1323.6m²,总建筑面积2583.2m²。该建筑融皖徽派、浙派、苏派建筑艺术于一体,极具安吉山区建筑特色。201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几度居住于此(原胡宗南故居位于诸乐三故居东边荷花塘,毁于火灾),故又叫胡宗南故居。

-诸氏旧居-

诸氏旧居即诸乐三故居,建于民国初年,为诸乐三祖父诸献庄所建。该建筑主体五间前后二厢一天井二层楼硬山顶。通面阔19.10米,通进深19.20米,占地面积525.00m²。该建筑因现代书画篆刻艺术家诸乐三及其兄诸闻韵、其弟诸文艺出生居住于此而闻名,199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 古城村

古城因古代建城而命名,以厚重历史而著称。它是早期越文化中心、秦汉鄣郡治所、汉六朝故鄣县治、宋王朝抗金战场、清末移民汇集地。华丽的历史篇章,浓缩了安吉最辉煌的时光。目前,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文物保护点多处,文物遗存单位数量近千处。

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位于古城遗址南侧, 龙山山脉的山脊线、山坡地和农田区,分布面积9平方公里,墓葬800多座。其中,八亩墩和炮台山高大如山、隍壕围护,显示出“王陵”等级。该墓群是一处居住于古城内的越国贵族墓地。

▲盛家老宅,晚清古民居

目前,盛家老宅已经开办成一家文化学府,也是全县唯一一家利用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机构。除了对盛家老宅进行修复之外,古城村还专门组织成立了一支老党员巡逻队,对境内其它文物进行轮班巡逻。

10 二都村

基本概况:二都村地处下渚湖街道,村域面积为3.5平方公里,下辖15个自然村。村落的南面就是下渚湖风景名胜区,民居点缀在湿地里,分布在各墩岛上。从村落的总体布局看“一山(防风山)、一带(琳琅水街带)、一区(下渚湖风景区)”、“山体—房屋—水街—下渚湖”四者之间的巧妙结合,村落顺二都老河和道路走向展开,形成优美的村落风貌。

辖区在古代为防风氏国境,明清时为武康县崇仁乡二都,今并入下渚湖街道。

11 下杨村

下杨村地处下渚湖街道。东邻东苕溪,南与康介山接壤,西面是杭州仁和,北面紧邻八字桥村。下杨村距杭州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捷。下杨村落的发展充分依靠和利用了山体与禺溪,将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村落空间肌理以“溪-路-民居-山”的形式排布,村落保持着建筑前溪后山的空间格局,自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12 庾村

德清县莫干山镇燎原村原名庾村,当地为纪念南北朝大文学家庾肩吾、庾信父子而得村名,一直延称至今。

在民国时期燎原村一度繁华,国内叱咤风云人士及外国传教士从上海、杭州纷纭踏至,到莫干山建“万国”别墅区,燎原村是必经之地,现仍存有莫干区公所旧址、王家花厅老屋、私立莫干小学、蚕种场、文治藏书楼等一批中欧式建筑旧址,道路两侧依旧矗立着民国初年种植的法国梧桐,还有时任民国代总理、首任外交部长黄郛故居、黄郛墓、白云池水库遗址等,让这富有古韵的村庄增添了更多人文色彩,仿佛在诉说“当年上海有多繁华这里就有多繁华”的往事。

如今的燎原村重塑中西风格、重燃民国风情,打造精致、特色、品质的慢生活模式,成为莫干山的门户,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风情小镇。老式照相馆、布鞋店、小资的咖啡馆、特色茶餐厅,在梧桐树的映衬下又增添几许民国的情调。在梧桐树的映衬下又增添几许民国的情调。

13 港廊古村落

港胡村和新兴港村,一河两岸,统称为港廊古村落。

小河南岸是港胡行政村,小河北岸是新兴港行政村

可能是两岸的建筑都有廊檐缘故吧,这一河之隔的两个村落称为:港廊或者新兴港廊。不是新兴港行政村也不是港胡行政村,它是两岸古村落的一个统称

港廊最早在南宋时已有人居住,元末明初,由于江浙沿海一带倭寇横行,为避侵扰许多渔民背井离乡,逆水而上迁徙于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今日之大村落。

当地老百姓眼里的港廊,是从东村头的 ‘夏家桥 ’开始中间有 ‘沈四桥’ ‘毓秀桥’ 到最西边的木桥,总长度大约1800一2000米。

相比于南浔古镇,新市古镇等文化名镇,港廊有那种特别清静安逸的感觉。

因河成市、依水成街的江南古村,至今保存着大量古代民居建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着江南水乡唯美的景色。

14 荻港村

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村落,历史上因河港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

曾有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荻港”,这个看似被冷落的古村庄,入村的道路并不宽敞,窄窄的青石板路在低矮的青堂瓦舍间穿过:小桥、流水、人家,一切都如古村应有的样子;院落门楣的对联:民和、家兴、业旺,彰显着平淡的年岁。走得深了,便碰到几处简单开阔的园子,这里没有周边古镇的繁华喧嚣,多了质朴的依依乡情。村中的居民看上去平和知足,待人和蔼可亲。

相比南浔,荻港村里不卖门票,没有指路牌,没有导游,也没有游人,完全是个世外桃源,村民活得有滋有味,悠哉悠哉。

宛如便是儿时嬉戏的小巷,从残照烟柳的演教禅寺到御赐“玉清赞化”南苕胜境,从沿河逶迤走廊到八角放生池,无不传续着荻港古风遗韵。

荻港故人旧事

在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发表的作品《最好的江南小镇——荻港村》中,对这个清幽、古朴、纯粹的古村赞叹不已。这里四面环水,河港纵横,五十多座古老的小石桥静卧在绿水碧波之上。至今,古村依旧保留着青堂瓦舍,回廊曲巷的传统风格,展现着江南水乡的文化魅力。

历史上荻港村也是名人辈出,仅进士、状元就有50多名。在村内,绿桑成荫、鱼塘连片、水路如织、廊屋逶迤,因而构成了水乡古镇的独特景观。

在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就讲述了荻港村的故事——齐心向善。600多年间,不同姓氏的子孙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共处,和“齐心向善”的古风积淀传承脱不了干系。

15 上泗安村

从安徽广德,经朱湾岭,自西向东横贯长兴县境,流入太湖,一条泗安塘的流向,造就了古时浙江到安徽的一条重要商贸古道。就在这条古道上,上泗安村绕水而建,繁华一时。

上泗安村位于长兴县泗安镇西部,西毗仙山湖,南连仙山村,村庄呈带状,分布上泗安街两侧,历史文化悠久,古时曾有“十里荷花古板道”之称。

从唐代开始,这里就是一个商人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地方。

时光荏苒千百年,这样一个由盛唐的繁华商埠走来的古村落,如今会是一番什么模样呢?

气派的石牌坊下,一条老石板路蜿蜒迂回。路两侧,错落着别致的徽派老屋,一汪活水绕村而徊,零星游客破水踏筏前来,清冽的山水之间萦绕着清脆笑语……这便是如今的上泗安村。

旧时繁华的水运商贸虽然在这里渐渐消失,但却为村里留下了“传家宝”。

上泗安村如今已对原有的古石桥、古石板路、古码头遗迹进行了修复和完善,同时新建了古码头陈列馆、广安亭、牌坊、文化礼堂等徽派建筑。

从盛唐旧时的商埠,到如今美丽乡村的样板,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古村、老宅、好水……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古村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