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中体现的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民居的建筑材料多是就地取材:

中亚沙漠地区的蜂巢屋,以黄土和沙子为原料,是就地取材。

如因纽特人在北极附近居住,气温低,用冰雪造的冰屋,即是就地取材。

日本的森林资源丰富,北海道木屋,以木材为主要原料,建筑材料丰富。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2、屋顶的坡度大小,反映当地的降水情况,通常尖顶反映当地降水多,平顶降水少。

如日本的合掌屋,大大的尖顶冬天防止了雨水的渗浸和大雪的堆积。

新疆降水少,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粮食之类的

3、一般风大的地区,房屋窗户小,使风沙不易吹进室内。

如福建平潭石头厝,当地是风城,一年四季风大,所以窗户小。石头厝屋顶上的石头是压瓦片的,防止被大风吹掉。

山东荣成海草房,当地风大,窗也小,屋顶苫海草防风雨,有的海草外边还挂上废弃的渔网,防海草被风吹走。​

西亚沙漠地区的蜂巢屋,也是风大,风沙频繁,窗小是对风大的适应。

4、昼夜温差大,民居墙体厚。

使得白天晒不透,室内温度低,夜晚室内降温慢,不冷。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也是墙体厚,道理同上,即冬不冷,夏不热。

如:陕北窑洞,以后边的黄土崖为墙,够厚了吧,冬暖夏凉。

西亚蜂巢屋屋是昼夜温差大,故而墙体也厚,因为图片贴过了,这里不重复。

东北土坯房,冬季很冷,所以墙体很厚。(我老家东北农村的,土房大炕上,有我满满的童年回忆。早年冬天为保温,还会在窗户外边钉一层塑料布)

​5、地表不平坦的地方用另类的方式找平

土家族的吊脚楼,地形不平坦,竹木结构支撑,号称千条腿落地。

6、气候湿热地区,围墙,房屋的墙壁花式通风;冬季干冷地区,院落封闭挡风。

云南傣家竹楼,所处之地,气候湿热,傣家竹楼通风极好

北京四合院,北京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春季风沙多,四合院防风阻沙效果均好。

三门峡地坑院,所在地区冬季气候干冷,是以用这种方式防寒。这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三门峡地坑院比较著名。

综上所述,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建筑文化,是千百年来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人类对各种地理环境的适应的产物。这些建筑就是世代传下来的文明瑰宝,不仅有艺术的美感,还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