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士林夜市3个月营收破2000万元

据《劳动报》报道:夏日的夜晚,对于“吃货”而言,似乎总要有些美食相伴。今年,士林夜市连续第三年来到上海。记者了解到,在每年营收稳步增长的同时,夜市的配套监管也更加规范完善。士林夜市的模式,无疑是上海着力打造夜市经济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份蚵仔煎需等待半小时

工作日的晚间,灯火通明的夜市里,早已是一派人头攒动的景象,不少摊位前排着长龙。冒起的腾腾蒸汽,带着扑鼻的香味弥漫开来,也让夜市平添了几分“烟火气”。一位排在队伍中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是在一号线沿线上班的职工,这天正好加班晚了些,就到这边来吃点“夜宵”。

记者看到,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士林夜市里还特地加入了一些新产品。用硕大的台湾芒果打造的芒果巨无霸、足足可以供应两个人的食量,新颖的装点,受到了不少年轻职工的欢迎。而酱爆鱿鱼、照烧牛蛙等新奇的创新产品,同样让人大快朵颐。此外,传统的经典台湾美食依旧畅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晚高峰时段光是买一份蚵仔煎就要排上半个小时的队。 记者获悉,连续第三年登陆锦江乐园的士林夜市,今年更新了六成小吃品种,淘汰了那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品种,同时带来了更多宝岛当地的新晋“网红”美味。台北市士林老街商圈繁荣促进会大陆代表处副主任黄建忠告诉记者,除了42家小吃销售摊位,今年还特地增设了“产地直运水果”零售、伴手礼、甚至是游戏区域,增加夜市的娱乐性和互动性。

工作人员介绍,普通上海市场上购买到的台湾水果,从采摘到上柜通常需要6天时间。为防止腐烂,一些供应方往往选择在水果只有6分熟时进行采摘,也使得水果在口味上和台湾当地品尝存在差异。而夜市中售卖的产地直运水果,从采摘到上柜在48小时内完成,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水果的口感和新鲜。

黄建忠说,去年,锦江乐园士林夜市半年时间营收约2000万元,今年只用了3个月就达到了这个高度。“每个月的营收同比涨幅均在10%左右,到了仲夏夜,涨幅会更高些。”

摊贩均实现小餐饮备案

“脏乱差”是很多人对夜市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一不小心,甚至还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问题。而士林夜市的无证难题今年也得到了化解。记者获悉,42家摊贩均完成了小型餐饮临时备案。

记者在一家摊位内看到,店里挂起了《上海市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服务公示卡》,由梅陇镇食安办发放,有效期至今年年底。黄建忠告诉记者,在实现小餐饮备案之前,夜市里的每个摊位其实也受到了食安监的严格管控,按照“定时定点”的食品摊贩进行管理,但是毕竟还属于“无证经营”。如今,实现了小餐饮备案后,监管进一步收紧,毛蚶、炝虾等食品不被允许经营,所有摊贩必须持有健康证,消费者扫描一下二维码,还能查询到最近一次监管部门抽查该摊位食品安全的结果。

黄建忠介绍说,以前所有摊位都是“各自为战”的模式,从今年起,所有摊位的食材全部由锦江乐园方面统一采购、配送,供应商由锦江乐园方面进行审核,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为此,锦江乐园方面还专门建立了冷库,摊位的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也统一由园方收运处置,摊位内还安装了监控探头,所有的操作过程,全部被暴露在明处。

“今年,我们还买了保险,如果消费者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理赔。”黄建忠笑着表示,这一在夜市领域中的“首创”,也得到了各个摊位的支持。“一年一共花了一万多元投保,分摊到每个摊位上,大家都很支持。”

上海发展夜市还需“积淀”

今年轨交延迟运营实施,地处一号线锦江乐园站的士林夜市也将周五和周六的闭市时间从22点推迟到23点。记者了解到,即便到了晚间22点以后,仍有消费者逗留在夜市中。在黄建忠看来,其实夜市在上海是有需求的。“相比于其他马路夜市,士林夜市由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远离居民区,没有扰民问题,同时夜市对食材要求严苛,具有纯正的台北特色,是其重要的卖点。事实上,近几年台北本土的夜市发展并不如以前那样红火,游客数量减少让夜市生意滑落,很多摊贩原来只打算着托亲戚朋友来上海开个分摊,现在很多索性放弃了台北的摊位,自己一心一意来上海经营生意。”他说,从就餐环境而言,上海的士林夜市甚至要好过台北。

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表示,士林夜市是上海发展“夜市经济”的一次有益探索。上海在商业转型中提出要增强体验消费,而“夜市经济”就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消费模式。从锦江乐园士林夜市的客流看,夜市的市场吸引力十分可观。“上海既要鼓励夜市发展,也要为夜市立规矩。”

不过,士林夜市毕竟是引进的“外来和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一个成熟的夜市不仅需要管理,也需要文化积淀、人气的培养。起源于1909年的士林夜市,也是从庙门口的小集市发展而起,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并非一朝一夕。黄建忠笑着说,台北士林夜市靠近居民区,但却从来没有周边居民提出过扰民的问题,这或许就是地区文化的差异。上海夜市的发展,还需遵循着城市文化的脉络,厚积薄发,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