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黄河南岸相邻三座都城的地学文化故事(三)

–争议中荣登第八大古都的郑州

中国历朝历代在选择自己的都城位置时,在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地考量,其中地质地貌和水文尤为重要。黄河岸边有这么三座相邻的古都,洛阳、郑州、开封虽各有自己的辉煌历史,然山河地貌的不同,其最终大自然带给它们的命运也大不相同。

郑州黄河岸边的炎黄二帝广场

1、争议中荣登第八大古都的郑州

很多人认为中国八大古都里有个郑州,有点不可思议,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郑州就是60多年前的一个小县城,因为铁路枢纽的位置,一跃成为人口第一个大省的省会城市,应该属于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怎么和古都又挂上钩了,而且还是第八大古都,简直就是开玩笑。

现代化的郑州大都市

2、郑州荣登第八大古都的业绩单

据考证,“郑州”之名始于隋朝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心地带的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据可考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商城郑州不仅有学术界公认的商代早期都城(李飞,2004),而且还有河洛古国、西山古城、禹居阳城、郑韩故城、河洛古城等一个庞大的古都群。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使其跻身八大古都成为必然,当之无愧。

许多学者认为至少有黄帝有熊国、夏朝、商朝、郑国、韩国等五个朝代建都郑州,只是郑州成为古都的年代,都属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早期,现存遗迹较少,但历史便是事实,无论多么久远,郑州的古都地位不可改变。这就是郑州作为古都的业绩单。

纵观郑州的古都历史,因年代久远,导致现在遗存较少,但历史便是事实,无论多么久远,都应该承认郑州的古都地位。

3、为什么这么多朝代和帝王选择郑州建都

王城岗为夏都位置,其东部为战国时期的阳城遗址

(1)大黄河、大高原与大平原孕育下的古都郑州

郑州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与箕山山地,处于大山大河荫庇之下,开口向着大平原的簸箕状地形地貌。作为秦岭东延余脉的嵩箕山系(嵩山与箕山山系)及其各分支余脉,犹如伸向华北大平原的一双手,将郑州呵护在(捧在)自己的双掌之中(图3)。“邙山从黄河小浪底冲出大山之后,一路伴行黄河到郑州,成为保卫郑州免遭黄河侵犯的一道天然大堤。

郑州市地貌形态与古都遗址分布示意图

地质构造上,郑州位于济源—开封大型断陷盆地的南部边缘,由于黄河北岸东西向大断裂的活动,造成邙山北部盆地区下降,南部邙山地区上升,使邙山高高抬起,耸立在黄河南岸,成为保卫郑州的一道天然屏障,然而,由黄土形成的邙山,自身的身躯并不坚固,邙山在与黄河水害的搏斗中,始终是在以牺牲自己的身躯为代价,来保护着郑州的安危,如此看来,这道天然屏障对中华文明在郑州这一片沃土上发扬广大以及郑州作为中国“第八大古都”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2)岛状山系孕育下河湖密布的“大郑州”水系网

嵩箕山地作为秦岭东延的余脉,自成一个独立的岛状山系,发育于嵩箕山地的一系列河流,蜿蜒曲折地流向东部的大平原,孕育出大郑州的都市圈。颍河、贾鲁河、金水河、熊耳河、枯河、七里河、索须河、须水河、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等大大小小的河流数十条。其中,西山古城遗址位于毗邻黄河的枯河北岸,阳城遗址位于颍河旁,郑韩故城位于双洎河与黄水河的交汇处,典型的商城遗址位于金水河、熊耳河之间。此外,郑州的北部还有黄河,济水以及鸿沟人工水系和荥泽古湖,东部有莆田泽古湖等,这些丰富的水资源成为郑州一带古都建设的有利条件。

郑州水系网

4、嵩箕山地孕育出一个特殊年代的古都群

嵩箕山这种独立的岛状山系,和向东部伸展开来的掌状山脉形态,形成独特的区域环境和独立的山水系统,环绕山系分布的一系列河流和巨厚的黄土,为这里带来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大山、大河与大平原的在此交汇,形成了“天地之中”最宜人的气候区,自古以来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的枢纽之地和宜居之所,孕育出环嵩箕山东部山前的古都群。

第一个朝代是黄帝时代在郑州新郑建立的有熊国或部落,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在涿鹿即位后就定都到故土有熊国了,有熊是黄帝父亲少典的名号,因此黄帝又称有熊氏。黄帝出生和建都在郑州一带,但年代久远,当时也没有国都的概念,所以普遍认为黄帝建都并不足以说明郑州的古都地位。但是,夏商周的帝王基本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帝故里

第二是夏都,大禹的父亲鲧,就是封在郑州嵩山周围。夏朝的第一个首都为禹都阳城,在郑州市西南方向现郑州登封市的告成一带。

图中东北角之小城为鲧早期城池大城为大禹所建禹都

第三是商都,商朝灭夏之后,出于监视夏遗民和稳定政权的需要,商汤在“有夏之居”的西亳(商代称首都地区为亳,洛阳为西亳)建都,后迁都郑州市区的郑亳。商朝立国500余年,在郑州将近200年。现在郑州市区内还有商都遗址,在遗址内也发现了商王朝的很多遗迹,包括瓦罐、建筑痕迹、城墙等等,是最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郑州的古都地位。

郑州商城古城墙遗址

第四与第五是郑、韩故城,郑、韩故城位于郑州市南部,今新郑市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是东周时期的列国都城之一。故城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灭郑后,即迁都于此。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39年。郑韩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中有一南北向隔城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政治中心,郑、韩两国的宫殿区、贵族府邸等都在西城集中分布。

郑韩故城城墙遗址

郑国车马坑

此外,以商都为代表的郑州地区发现了西山、新砦、古城寨、大师姑、小双桥等一批古代城址,两周时期的郐国、虢国、郑国、韩国等诸侯国也曾先后定都于此,这些都表明郑州所在地域存在一个古都群,这更进一步确立了郑州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为什么说邙山是保护郑州免遭黄河侵害的天然屏障

山不同高而自古闻名于世,是由于它背靠大河,面对中原,扼东西水陆交通之要道,控天堑南北之要津,黄河出峡谷后,雄峙南岸的唯一屏障。唐、宋以前,由于大坯山和广武山的顶托作用,黄河下游河道主要趋向东北流,黄河一般距广武山十里左右,东汉汴渠口的石门就在广武山北十里处。以后大坯山被黄河搬走一半而推动顶托,广武山就不断遭到厄运。

据历史记载,宋代河阴县就频受威胁,到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黄河在郑州决口,“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

”由于河水紧逼广武山,到明初河阴县被迫再迁至今广武镇。从此以后,广武山不断崩塌,逐渐推动顶托,河水泛滥就主要趋向东南,造成荥泽县常受河水袭击。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97年)也被迫迁至今古荥镇。至此广武山以东到西均受黄河猛烈冲击。自元初算起至今不过700年,广武山被吞噬了一半左右。

明清因修筑太行堤,迫使黄河南徙,此时,是广武山严重崩塌时期,距今不过500年,广武山已岌岌可危,若推动这个屏障,京广铁路、中原地区、郑州市区将无法得到安宁。

6、郑州5300年城市历史的发展与嬗变

城市是文明起源的要素和标志。郑州早在距今5300年前就已出现城池——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与郑州西山古城遗址。这两座古城遗址是目前所知河南乃至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城址,距今约5300年至4800年,被许多人认为是黄帝时期的古城遗址。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它开启了后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可谓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从那时起到秦汉时代,郑州先后出现30余座古城,4300年前的古城寨古城、4100年前的王城岗夏代都城、3600年前的郑州商代都城、2700年前的郑韩都城、2000年前的荥阳故城……开创了中国城市建设及规划布局的先河。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之后,城市发展绵延至今,3600年未曾中断,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的孤例,堪称中国城市文明的滥觞。

西山古城西北隅城墙和外围壕沟遗址

郑州西山古城位置示意图

双槐树遗址复原图

双槐树遗址鸟瞰北为黄河

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略的表示,并不意味着郑州的州治就是当年郑国的首都新郑,因为州府的治所常有变化。

由于中原地区历史悠久,这样的托古命名法并不少见。如北魏占领中原,便以战国时中原最大的国家魏国自称,但并不意味着北魏的首都就是大梁。

开皇十六年(596年)改郑州为管州,析中牟县为管城县,管州治管城县。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复称郑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王世充,分郑州为管州,新郑属管州。贞观元年(627年),又废管州复入郑州。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治管城,”郑州治管城“的格局基本确定并延续至今。

郑县古城遗址

综上所述,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郑州自旧石器时代起,就已经成为古人类生息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这里确立,五帝谱系在这里产生,华夏民族共同体在这里形成。从裴李岗到双槐树与西山遗址,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源;从古城寨到王城岗,国家在这里诞生;从郑州商城到郑韩故城,王朝繁荣在这里呈现。有人这样总结郑州:一部郑州史,半部华夏史,郑州地区以其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三个特点屹立于中国古代文明之林,重塑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完——

作者:章秉辰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学科普旅游之窗自媒体创办人,河南沁阳市人。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编出版《邙山黄土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东亚裂谷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郑州黄河科学导游指南》、《王屋山科学导游指南》、《云台山科学导游指南》,参与出版《河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中国王屋山及临区元古宙地质研究》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及大量的自媒体科普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