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二在哪里旅游

2023-03-23 05:08 22次浏览 旅游

数学与法律,似乎是行走在不同轨道上的专业。

但当数学专业毕业背景的张吉站上全国检察机关法律业务大赛的领奖台上时,也许很多人都想探究:是两条不同轨道重合后增加了助推力,还是个人的勤奋成就了一个“逆袭”故事?

2018年9月,大连,来自全国刑事执行检察条线的100余名业务高手参加了全国检察机关第二届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代表江苏省检察机关参赛的南京市钟山地区检察院员额检察官张吉荣获业务能手称号。

“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学习期间,我一直准备着去当教师,但毕业时报纸上一则招考公告,让我阴差阳错走进法院的大门。”她形容自己像“一头闯进运动场的小猪,懵懂而无知”。

周围人的疑问和对法律知识的欠缺让张吉深感“本领恐慌”。

从零起步,这个身材娇小、身形瘦弱的女孩子,小宇宙彻底爆发。从进入法院的第一天起开始,微积分、概率论、线形方程等这些“老朋友”被有意识地屏蔽,只是把每天学习法律当作业余时间的“常量”,把学习时间、效率扩展到“极限”。

五年的时间,张吉先后取得法律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位,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从一个法律专业的门外汉,“逆袭”成长为熟练掌握法律知识的专门人才。

“那是一段晨昏颠倒、除了学习不顾其它的‘单纯’岁月。”可能吃苦的日子更让人记忆深刻,张吉一直挺怀念那几年拼搏的日子。

为了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法律梦,2010年,通过公务员考试,张吉走进了南京市检察院大门,从事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成为一名驻南京市看守所检察官。

与法庭上唇枪舌剑展开激辩、从办理大案要案中寻求正义感的公诉人不同,派驻检察官是一群远离“聚光灯”的检察官群体,整天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分子打交道。

张吉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用眼睛扫描监区,用语言安抚在押人员的情绪,听取在押人员的诉求,监督对服刑人员的减刑、假释,维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押人员的头疼脑热、身体不适,或者情绪波动,我都要悉心掌握;饮食是否干净卫生、劳动是否超时超量、物价是否高于市场,我要默默留心;扣押物品是否合法、牢头狱霸是否存在,监区环境是否安全,都是我关心的问题。”

在一次日常巡视中,过渡监室一名新入所不久的女犯罪嫌疑人要求约见检察官。在谈话时张吉得知,她是一位商人,因为涉嫌走私被刑事拘留,关押后很害怕别人欺负她。后来每天看到检察官巡视时总是悉心的回答在押人员的问题,平等看待每一个人,真诚的为在押人员解决问题,她才决定约见张吉。

张吉对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对她的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释。

几个月后的一天,正要进入监区的张吉被突然被从监区出来的一个人拉住手,并兴奋地说:“张检,我判了缓刑,今天就可以出去了!在里面这段时间,有你们在,我就觉得安心,谢谢你们!”张吉定睛一看,是约见她的女商人,没等张吉搭腔,铁门打开,她快速走向门门,边往外走边大声说道:“我住在浙江,如果你来一定要找我!”

也许是数学专业的学习培养了张吉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也许法律本身的严肃性需要严格执行,作为刑事执行检察官的张吉认真而“苛刻”。

当了一年多驻所检察官后,张吉回到了院里,负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与关押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不同,社区服刑罪犯分布更广、行动更自由,监管更不易,检察监督难度也更大。

有一次,一名因哺乳期在社区矫正的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期限届满时刑期还剩两天。张吉在工作中发现,矫正机关个别工作人员认为该罪犯哺乳期届满后尚余2天刑期未执行,而收监需要耗费大量司法成本,就不准备收监了。

可张吉不这样认为。“2天刑期虽短,但这关系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不论是在监内还是监外服刑,身份都是罪犯,必须依据判决执行刑罚。”在市区两级检察机关的监督下,罪犯被依法收监执行剩余的2天刑期。

在刑事执行检察岗位上,张吉主办过狱内罪犯又犯罪案件、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案件、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等多种案件,此外还承担了大量文字材料和重点课题的调研文章的撰写。她撰写的《在押人员合法权益保障视野下的刑事执行检察权运行》获评中国法学会刑事执行检察专业委员会首届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撰写的《特殊人权管控机制研究》获南京市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二等奖。

从2010年走上刑事执行检察岗位上以来,除了荣获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能手、江苏省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标兵外,张吉十多次获得优秀党员、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业务标兵称号,三次荣立三等功。

工作之外,张吉热爱旅行。她喜欢找个角落,一杯清茶、一本书,静静地翻开,在作者创设的意境中天马行空肆意遨游。她也喜欢醉心花花草草,一盆多肉,一株绿植,冒出的新芽、绽放的花朵,都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来源:江苏法制报

文字:雒呈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