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清远红河漂流观光地的漂流场面(资料图)。

吴乾隆 摄

中新网抚顺8月25日电 (沈殿成 刘博)继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红河漂流景区今年7月再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正式授予全国旅游扶贫示范调研基地。这是全国首个旅游扶贫示范调研基地。旅游+扶贫,已成为该景区助力地区扶贫、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发展方略。

记者在当地采访了解到,红河漂流景区发挥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将农民、业主组织起来,培育周边种植业、养殖业、农家山庄、餐饮旅店业、小商品零售业等相关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呈现出“一条河带火一条沟、一条河带旺一个县”的良好局面,不仅让农民摘下了穷帽子,同时也整体改善了景区的经营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数据显示,红河漂流景区直接拉动周围四个乡镇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势头强劲,目前,景区已直接安置就业6000人次,就业支出3500万元,每年全县有1.2万人夏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占清原县人口的十分之一。单一乡镇年综合经济收入达4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000多元增至7000多元,脱贫致富效果显著。

为探讨红河峡谷漂流景区扶贫“攻略”,记者赴实地采访,对其有了亲身感受。

在漂流河道旁摆摊售卖食品的农民(资料图)。 卢然 摄

从抚顺市清原高速出口至红河漂流景区起点有20余公里,在这20多公里的路上,共有35家贩卖漂流用品的摊位或店铺,其中20余家集中在高速出口附近。这里经营品种齐全,从水枪到拖鞋,游客们可以买到一切需要的漂流用品。

经过集中的漂流用品售卖区,公路两旁则是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山庄、农家乐。景区营业的14年来,沿线山庄、农家乐鼎盛时多达40余家。

山庄、农家乐最佳经营期就是漂流景区营业的7至9月份,这时正好是农闲时期,村民们种地、经营山庄、农家乐两不误。由于游客的消费需求,当地的养殖业、种植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大苏河乡杨家甸村距离漂流景区仅有2公里,全村200余户居民1000余村民。这个原本只依靠种地为生的村子,原来还因为人多地少、粮食收购价格低,被贫困二字压到喘不过气来。现如今,每到红河漂流一开业,白天只剩老人和孩子,壮劳力都到漂流河道卖货去了。

目前,景区在河道内开设5片专属食品销售区并免费提供给贫困的村民。共有6个村组的160余户、230名村民从事经营活动,按照每户每年平均收入三万元计算,这些村民每年靠着红河能有480万元的是收入。于是,这些原本仅靠种地为生、农闲打零工的村民们从庄稼人变成了小商贩,有人家中的“四不像”变成了小轿车,有人家中的简陋土坯房变成了二层红瓦房……

红河峡谷漂流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也是周边村民脱贫的主要方式。2012年,清原县人大财经委的《关于对红河峡谷漂流公司经营现状及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自有红河漂流以来,全县旅行社数量由1家增加到16家;餐饮工商户数由91户增加到816户;其中世外桃园至维也纳山庄沿线饭旅店户数由3户增加到30户;镇内白云街露天烧烤大排挡户数由3户增加到30户,白云街沿街饭旅店及商城、娱乐场所由8户增加到87户。旅馆数由16户增加到129户;洗浴数由20户增加到52户;娱乐场所数由14户增加到135户。“仅从地税部门统计的2010至2011年全县第三产业税收看,2011年实现32324万元,是2003年3172万元的10.2倍”。每一家企业在为地方税收做贡献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包括红河漂流景区。

红河漂流使更多农民外出打工既不离乡又不离土,减少出现土地荒废、夫妻分离、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困扰社会的问题。通过就业,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截至目前,红河峡谷漂流景区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十大生态漂流景区、中国最美休闲胜地,被定为“中国全面小康休闲调研基地”、“辽宁省服务业领军企业”和“抚顺市就业基地”。

红河漂流景区总经理杨德全表示,红河漂流的扶贫之路还不是终点,我们的扶贫战略是第一步打开农民的视野,第二步打开景区的界线,第三步是打开乡村旅游的市场。

杨德全同时表示,要把每年接待数十万游客的红河漂流变成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把本地的农特产品卖出去,到时候,受益的不仅仅是清原的贫困人口,只要有脱贫致富愿望都可能在这里实现。(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