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岩,我记得小时候去过,曾经沿着洞里的那条小河,游了很长的距离。

转眼几十年过去,虽数次经过九龙岩门前,然而,过其门而不入,为何不入呢?因为觉得去了,也瞧不出什么新意来。

年前,紫云英同学吩咐我,到九龙岩拍些相片让她看看,以解相思之苦。

紫云英在灌阳出生长大,大学之后,在外成家立业,极少有机会回灌阳。因此,灌阳对她来说,即熟悉而又陌生。她熟悉的是以前的那个老灌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记忆也渐渐地模糊起来。她想看九龙岩等景点的照片,大概是为了将一些行将消失的记忆连成串吧。

照片拍了给她,我一直等待着她给我发一篇美文,抒发一下这些相片勾起的离情别意。可是,美文久等不来,我只好抛砖引玉,先将这些照片集结成篇,加以粗简文字,说不定紫云英同学看了我等简陋文字,也鼓捣出来丢人现眼,勃然大怒,继而诗兴大发,文如泉涌,写出一篇惊世骇俗的鸿篇巨著来,那也是说不定的。

拍照的时候,还是刚插秧不久。

远处山脚下的村庄,是坪涧村的毛坪屯。

几年之前,从这望上去,还是整齐划一的水田,而今,却是桔多禾少了。

九龙岩,正在石山脚下,记得几十年前来此游玩时,没注意到有什么建筑,也许有罢,但当时注意力没放在这上面,加上时间久远,记忆真的模糊了。

现而今,山脚下颇有几座庙宇模样的建筑物。

朝这边望,是石丰村的村屯,不知是石凹口屯还是杨家湾屯?

寺门紧闭,上书“九龙岩禅正古寺”。

大门与周围的建筑很新,看似刚竣工不久。

对这个寺名,我有一定的看法。

哪有自已称自已为古寺的,禅正寺就禅正寺,加个古字,以后人的眼光冠以前人名字,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另外,九龙岩是个名字,禅正又是一个名字,要么称九龙岩庙,要么称禅正寺,组合在一起,觉得有点多余。

在康熙版的县志上,有一个叫九龙圣水庙,推测就在此处。

好好的名称不用,将之改名为九龙岩禅正古寺,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围墙上,挂着一些宣传资料,是一个叫文慕才的,写的咏九龙岩的四首诗,恕我孤陋寡闻,有谁知道,文慕才是谁?

还有九龙岩的传说。

绕过围墙,走左边有条小路,进九龙岩须从这里走。

路边有座小房子,山头开有二条门,门上写有“男”、“女”二字,原来是一个公共厕所。

沿小路走上去,只见掩映的绿树下,山脚一个黑黝黝的洞口露了出来。

洞口不大,看样子是一条山间裂缝,门头边框进行了修砌,看起来有了门的模样。

用手机的广角,拍一张。

路边摆放着的小石狮。

门头上写九龙岩三个字,门的左边,挂有一张九龙岩文明卫生公约的牌子。

抬头向上看,壁立的岩石上,刻着九龙岩三个大字。

这几个字还是刻得颇有古意,但由于树枝遮挡,游人来此,容易被忽略,提个建议,能不能为这个字上点色,看起来显目点?

拾阶下几步台阶,走进洞内。

进洞的前几米,光线还能从门外照射进来,但再往里走,就是漆黑一片,很可惜,我没带电筒之类的照明设备,因为这次探洞,完全是走亲访友途中的一次临时起意。

打开手机上的电筒,一个人胆战心惊地向洞内走了几十米,还好,终于直到了龙头的边上,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选出了最好的一张,只是勉强可看而已。因为洞内的雾汽很大,不是将镜头糊掉,就是将龙头遮住,加上手机的照明不足,没有照出好的照片来。

这个龙头,不知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记得小时候来的时候,那时候的龙头没有这般传神,而且当时龙头上面,还有铁锤敲过的痕迹。

看刚才九龙岩的传说,说是古时候灌阳有位县官,为巴结皇上,来到九龙岩内,将龙头锯下,准备送往京都,在灌江行船时,突然狂风大作,结果船翻人亡,人们都认为这是神龙显灵,为民除害。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是十分的好,因为当过灌阳的县官,在史志上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传说暴露了龙头换过的事迹,最好还是略去不要宣传吧。

在民国版的灌阳县志上,对九龙岩有详细记载:

县西十五里,中有沙河水通别涧,又有石圻九条,形势盘曲如龙状,故名。题詠甚多。

清邑人王敷试有记:云龙之为灵昭昭也,嘘气成云,呵气成雨,能细能巨,能幽能明,能长能短,能屈能伸。载之说文者,固详他如管子所云,乘水则灵,失水则废。戴礼谓非风不举,韩文谓无云不灵,然则或生川泽,或降池沼,龙盖水之神物,得风云雷雨而益彰者也。若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吾灌邑城西郊关外十五里,有以九龙名岩者,则又何说?

余尝览胜于龙山堡,见此岩蜿蜒逶迤起伏于楚粤之交,岩扉不甚高敞,循其口而入,不数武履,小阶过厅(此字为“厂”、“支”合字,字典无查)有龙床,九龙者蟠屈于其上,鳞凿凿然,爪攫攫然,身穹穹然,腹皤皤然,脊跃跃然,尾鬣鬣然,形质毕具。大者四五尺,小者二三尺,长可丈余,无臃肿蹒跚状,其色黄有星点,意以为宇内名岩胜迹,当无有过于斯之,俨然天造,不假人工者。况石髓所成,分而为九,以象阳乾,六爻皆阳,此更逾其半数,讵非山川秀灵之气有蕴而发者,欤独以头角隐然不露峥嵘之象?虽遇风云雷雨末由破壁飞去,似亦潜而不得志者之所为。在田在渊已耳,然易之用九不云,见群龙无首,吉乎?而是龙头能作霖雨,甦大旱以餍祷祀者之求,又何烦装以赝首,滋惑于后世之人之耳目哉。吾无愿附疣也,矣慨然慕昔贤所题咏而操觚以记。

明邑教谕黎献游九龙岩诗:人间何处访仙踪,策马追寻兴正浓。皂卒每为山路引,瑞云长把洞门封。隆中还未来昭烈,睛彩曾因点叶公。莫谓苍生霖雨少,九龙犹在石岩中。

清邑人邓斯绾诗:径曲石嶙峋,涧深波不起。洞中寻九龙,鳞甲历可指。胡不见于田,而乃藏于涘。结伴远鱼虾,寄情傲山水。难与俗人言,岂为识者鄙。徘徊天地宽,灵幻一至此。

钱塘赵大增诗:造化何奇特,登临纵目观。岩空疑豹隐,窑险护龙蟠。水渴溪流细,云连洞口寒。天留*白眼,日暮染枫舟。

赵大墀诗:乱山还令石嶙峋,洞底潜龙造化神。共向云根高卧稳,苍苔碧涧水粼粼。

赵大均诗:自辟洪荒不计年,任随沧海变桑田。而今到处思霖雨,应念苍生莫爱眠。

邑人王之骐诗:灵岩深窟倚林幽,为爱奇观洞里游。怪石光芒成幻境,潜龙蟠绕烱双眸。三三久卧云根上,一一环生鳞甲稠,我欲乘风鞭尽起,大敷霖雨遍神州。

邑人唐逢年诗:龙岩奇窟欲游久,佳日欣逢龙为友。蜿蜒龙势岩亦多,未若阳数兹备久。若者烧尾若储鳞,若者现爪若露肘。屈伸合得造化灵,条条生动奇不偶。如何不在田与渊,石洞偕藏空蚐蟉。龙乎龙乎耐幽潜,腾云轸念苍生否?不占上九利用九,为霖吉见群无首,莫疑石骨蟠难支,留题直作霹雳手。

邑人王树品诗:名岩深处龙有九,胜迹竞夸游人口。听来结伴共探幽,九龙见尾不见首。蟠旋石洞暂埋头,蛰必有伸人知否?终作霖雨福苍生,潜见于焉两不朽。

邑令王鈵绅诗:岩穴老峥嵘,群龙入望惊。云雷从地出,鳞甲本天成。日落泉光动,山空石气横。年年驱旱魃,霖雨润苍生。

邑教谕苏展霖诗:郁勃石峥嵘,神龙下界惊。形都鳞爪具,化待雨风成。嘘气诸峰接,蟠空古洞横。为霖敷大泽,沾被洽群生。

以上就是民国版的灌阳县志关于九龙岩的记载。有散记一篇,诗十首。

象县志这种没有标点符号的竖版古籍,看起来巨吃力,繁体字夹杂着异体字,用简体字在电脑上打出来,还是挺不易的,有时得一个字一个字对,有时为确定一个字,得花好久的时间,结果还是查无此字。

因此,这也算得上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在网上查不到,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很难接触到,假使围墙上做宣传的先看到这些资料,可能会选取里面的内容做宣传牌了。现我把这些资料放到网上,就算为宣传咱灌阳的美景做贡献吧!

从记载的文献上来看,九龙岩在当时还是很有名气的,“名岩深处龙有九,胜迹竞夸游人口”,前来探访游历的名人也有不少,留下不少的诗作佳句,对九龙岩的评价也甚高,“意以为宇内名岩胜迹,当无有过于斯之,俨然天造,不假人工者”,甚至认为,九龙岩浑然天成,天下没有岩洞能够超过它。然而,今人甚少以此做文章做宣传,通向九龙岩的,现在竟然只剩下窄窄的一条小路,惜乎!

诗中还有云,“九龙见尾不见首”,可见,很久以前或是自古以来,九龙岩的九龙就光有身而无首,以前我一直以为,龙首是近代才遭人破坏的呢。

限于学识水平,我对此古文的理解和断句不一定对,欢迎批评指正!

可惜这次游览九龙岩准备不足,没有拍到九龙岩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九龙龙身,甚为遗憾,如有需要,下次带上相机再去补拍。

还有一个建议,俗话说,佛靠金装马靠鞍,景点也是一样,需要打扮打扮,如果在九龙岩增加一些五颜六色的射灯,相信会营造出一个让人震撼的氛围!光做灯光,投资也不会太大,估算几万块就可以搞掂。

从文中还可以了解到,如果天遇大旱,人们会到九龙岩来求雨。现在如果要挖掘民俗文化,可将求雨仪式进行加工提炼,创出一段舞蹈进行表演,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唉!放着九龙岩这么好的资源不去开发宣传,真是太浪费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灌阳人在灌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