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最高学府嘉应学院北门外的州界江边几乎没有人知道的地方,200多米的小街,约70家店铺挤得水泄不通。

如果不是路边的招牌指示,普通人很难知道二楼三楼和地下室里还藏着许多店铺。这些店铺大多数为餐饮店,经营着全国各地的美食。从密密麻麻的招牌来看,这里的拥挤和繁华有点像以前电影中的香港街头。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每天中午和下午五点以后这里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堪称梅州的小香港。

梅州的小香港位于嘉应学院北门外面,紧邻嘉应学院江北校区的学生宿舍,地方属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石下村挖子里余屋。目前,嘉应学院江北校区有约2万名在校学生,校内饭堂无法满足来自全国各地如此众多的学生一日三餐的用餐需求,更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饮食习惯的需求,因此,不同地方的特色食品在这里安营扎寨,丰富了学生的三餐和夜宵。

周溪河畔

嘉应学院学生宿舍

你看看这些招牌,兰州拉面、重庆小面、柳州螺蛳粉、重庆鸡公煲、湘味猪肘饭、各式麻辣烫、酸菜鱼、关东煮、荷叶饭、潮汕粿条汤、玉湖168捆粿、韩式紫菜饭团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直吞口水。

不时从店里飘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香气让我们禁不住诱惑,更何况那些正值青春年华、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大学生们,他们怎能够经得起这些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的诱惑和冲击呢?

除了全国各地的美食,挖子里还有本地客家特色的煲仔饭、腌粉面,以及快餐、小炒、蒸饭、炖汤等,饭后还有水果、糖水、奶茶、柠檬茶等。这些琳琅满目的食品,价格甚至比外面还便宜。

除了餐饮店,这里还有理发店、复印照相服务店、台球休闲吧、百货店、美团优选自提点等。

据石下村村民介绍说,大约1983年,胆子大脑筋转得快的石下村挖子里村民就开始在嘉应大学北门外面搭起了简易的竹篷,开起了餐饮店,为嘉大学生提供炒菜蒸饭的服务,丰富了大学生的伙食。

当年有一间饭店的名称就叫竹篷顶,生意很好,除了菜炒得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据说是年轻的老板长得很帅,有些女孩子去吃饭是为了多看几眼帅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看了他的照片,真的是一表人才。

竹篷顶的老板

竹篷顶老板和他的兄弟

竹篷顶的老板、老板娘和他的弟媳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扩招,嘉大的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加,挖子里的餐饮店越来越多。那个年代,这里的餐饮店还是以简易的竹篷为主,经济实惠、口感良好的沙煲、炒菜、炖汤、煮汤、炒田螺等不仅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还有部分校外人员慕名而来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因而生意十分火爆。

相信很多九十年代的嘉大毕业生应该还记得当年在竹篷下吃饭的情景,甚至哪些店比较出名,哪些菜比较好吃都还想得起来吧?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挖子里余屋的村民家家全员参与,忙得不亦乐乎。辛苦的同时,也赚到了不少钱,纷纷在周溪河畔盖起了楼房,经营范围继续扩大,他们成了石下村最先富裕起来的群体。

随着店铺数量的增加,他们除了一家人开店做生意,还把部分店铺出租给有生意头脑的嘉大毕业生以及有冒险精神大胆创业的在校生。

本世纪初,大学进一步扩招,嘉应大学也由地方性的专科学校升级为全国招生的本科院校,并规范更名为嘉应学院,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了一万人并继续增加。随着时代的发展,挖子里小香港的生意类型也变得丰富起来,除了饭店、快餐店,还有理发店、网吧、英式桌球、卡拉OK、KTV等娱乐性为主的店铺,这类店铺大多数是嘉大毕业生经营的。

近十年来,随着店铺数量继续增加,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经营利润大幅缩水,衣食无忧的店主陆续退出,把店铺全部出租给外地人经营,过起了收店租为主的悠闲生活。

如今,周溪河畔200多米的小街上,总共约七十间店铺,大多数是餐饮类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嘉应学院的学生不方便出来吃饭,各类美食打包后由饿了么和美团的跑腿员送到嘉应学院的围墙边传给学生。因而小香港比以前安静了许多,但老板们的生意大多数还是正常的。

收纸皮的五华陈姓老板每天下午都到挖子里收纸皮,平均一天能收到一百多斤的纸皮。对于以餐饮店为主的挖子里,这个数据还是不错的。

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石下村挖子里余屋凭借其紧邻嘉应学院学生宿舍又相对独立的地理优势,三十多年来未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众多学生的不同饮食需求成就了梅州小香港持久的繁华,也见证了梅州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人们消费习惯和娱乐方式的切换。

嘉应学院学生宿舍

如果你对这个梅州小香港有兴趣,不妨抽空过去看看,感受一下挖子里独特的魅力,顺便品尝一下不同地区的美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