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白大褂的小僧侣清澈的双眼引人注目。

乌本桥西面不远处,有一所只有五十余年的寺庙,历史虽短,但却是缅甸最著名的佛教僧学院,拥有全国最多的僧侣,每天都有很多外国游客前来观看这里上千个僧侣吃饭的场面,久而久之,这里成了曼德勒的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这就是马哈刚大勇僧院,由于是缅甸得道高僧马哈刚大勇创立,因此僧院以他的名字命名。

小僧侣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国外游客的瞩目。

还没靠近寺庙,晨祷的咏颂声随着喇叭在空中回响,一辆辆旅游大巴、小车早已载来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有疑似德国人的大胖子,有会说几句中文的韩国姐妹花,还有金发碧眼怯生生的外国小美女,更多的是跟旅游团而来的日本人……寺院渐渐热闹起来。或许有人说僧侣吃饭有什么好看,通俗点说,关键是这里同时吃饭的僧侣多,而且还要排着整齐的打饭队伍,最后满满当当地坐进饭厅一起用餐,这种接受布施与就餐的场面震撼壮观,有不少游客还认为这是曼德勒所有景点中最具冲击力的看点。

他们安安静静地在小路排成两列,赤着脚,默默站着,目不斜视。

据说众僧侣每天在黎明时要集体外出托钵,再将托钵回来的食物集中,十点一到,伴随着钟声,僧侣们排队依序进入食堂,按等级坐位进食。果然,上午十点整,不经意间,不知哪儿忽然冒出来那么多僧侣。他们身披红色袈裟,每人怀抱一个大大的黑色饭钵,手中拿着一只茶杯,一个小汤碗,胳膊上搭着一条叠得很整齐的花毛巾。在几个年纪稍长的带领下,僧侣们排着整齐的两路纵队,有序地进入饭堂外的院子由服务僧分派食物,然后进入饭堂落座集体用餐。整个过程秩序井然、非常肃静。我们身临其境,被它壮观的场面震撼,一时间,道路上顿成暗红色的河流,河流在不停地前流动,向左流进小院落中。院落中摆着一些长条桌,上面摆着几个很大的饭桶、汤菜桶,几位貌似外来的人士仔细地给僧侣们盛饭。后来才了解到,这里每天都会有人捐献,假如捐献超过300美元的话,就能获准在现场当自愿者,为僧侣们发放斋饭。

这个小和尚眼神好幽怨。

僧院内从天真的小沙弥到年迈的大住持,每天的餐食都是由信徒供奉。这是他们吃一天中最后一顿饭,这就是所谓的“过午不食”。因此,对于这一餐,他们是充满了虔敬之心,珍惜咀嚼的每一口食物。为什么僧侣们喜欢“过午不食”呢?据佛经的说法,僧侣修持八关中第八戒就是:不非时食。出家人将上午六个时辰视为佛行时,午后则为魔行时。“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教制定这个戒律,目的也是为了出家人远离恶道,早日修成正果。故而,僧侣仅日中一食,每天下午和晚上都只能喝水和饮料,不能吃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相当严峻的考验。

壮观的赤脚吃饭大军。

缅甸是一个几乎全民信佛教的国家,这里的每个男人一生必须出家修行一次,出家时间不限,时间长短从几周到几年,甚至终身当和尚的都有。缅甸的僧侣并不是一种“终生职业”,而更像是人生的一段体验、一种学习,所以,缅甸的小和尚很多,在成为正式僧侣之前,穿白袍,正式出家以后着红袍。出家的僧侣原因那也是多种多样,剔除个人信仰因素,不外乎有这几种:穷人出家是为了住有其所,衣食无忧;富人出家是为了富贵永留、长命百岁;年老体弱者出家是为了身体健康、消灾去病;身强力壮者出家则是为了添福添寿、平安到家;婚前出家是为了祈求婚姻幸福、早生贵子;婚后出家可能是为了重温独身、自由逍遥。

大一些的青年僧侣们也出现了,他们排在孩子们前面,大概僧院也是讲究辈分尊卑的吧。

不管怎么样,马哈刚大勇僧院的小僧侣看上去个个活泼快乐神采飞扬,个别的还十分的顽皮搞笑,充满童真,跟世俗儿童几乎没有区别。我们这些尘世间的游客追逐马哈刚大勇僧院的千僧同餐,用猎奇的眼光,执着地围观,对他们而言,心里是什么感觉呢,不自在、厌烦、还是无所谓?这不仅是一种诱惑,更是一种锻炼,他们不仅不排斥外人参观拍照,出奇平静的脸庞甚至还让我们感到了鼓励支持的感觉,这些,更映衬出马哈刚大勇僧院僧侣们的从容、坚忍与大度。

满满地坐进饭厅,一片深红色的僧衣,这场景不是随便能看得到的。

静悄悄地低头吃饭,吃完的还不失儿童本色地玩耍一下。

这些小和尚还没在成为正式僧侣,所以穿白袍,正式出家以后着红袍。

这小和尚抱着的饭钵真大啊!

本文系凯迪原创稿件,公号转载或合作可联系编辑ID:daniaozun

凯迪网络 ID:kdnet1

kdnet1@163.com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凯迪客户端,用猫眼看人看世界。也欢迎写下您的感想或评论,发到这个邮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