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黄易
时常怕尘封泉寸心,好山再三访问。
长风将月出沧海,老柏与云藏太阴。
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辽金。
丹崖不用题名姓,俯仰人间又古今。
这是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游香山》,借古讽今,意思是世事流转自有规律,修再多寺庙也没意义。在今人眼中,红叶似已成香山的名片,可诗中只提“老柏”,未提红叶,至于“丹崖”,指绮丽的岩壁,亦非红叶覆盖的山崖。
不只张养浩没提红叶,清代张若霭绘制的《静宜园图·绚秋林》中,也不见大片红叶。静宜园即今香山公园,绚秋林是其中一景。乾隆喜爬山,165次登上香山,他在该图上写道:“山中之树,嘉者有松、有桧、有柏、有槐、有榆,最大者有银杏,有枫,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采。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缬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也没强调红叶。
燕京八景中的“西山(含香山)晴雪”没提红叶,元代的“香山八景”“碧云十景”没提红叶(两次提到松树),清代“静宜园二十八景”也没提红叶……其实,至少在金代,香山即多红叶,只是关注它的人不多。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
其一,乾隆之前,香山红叶没今天这么多。
其二,古人更关注人文景观。
今年10月16日到11月15日,又到香山红叶期,11月初的7天是最佳的观叶时间,又将是一番盛景。其实,香山是老北京的文脉所系,从中可读出无限丰富的内涵,足以滋养精神。去香山只看红叶,实在有点可惜。
香山
香山原本多杏花
“香山”之名应源于佛教。
据传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附近有山,名香山(有学者认为是我国境内的卡伊拉什山),地位仅次于须弥山(即喜马拉雅山),是观音得道处。佛教传入后,香山之名亦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9座香山(传说有36座),另有18处香山寺。
香山在唐代就有寺庙,《宛署杂记》载:“妙高堂,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香山永安寺记》亦称:“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香山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
对于北京香山得名,有两种常见说法:
其一,山顶有石如香炉:
《香山永安寺记》称:“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宛署杂记》也称:“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岗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蛤蟆,有泉水自山腹下注溪谷,一号小清凉。”
其二,山上多杏花:
明代《帝景景物略》说:“山所名也,曰香炉石。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时节群游,而杏花香,十里一红白,游人鼻无他馥,经蕊飞白之旬。”明代《宛平县志》则称:“山名香山者,杏花飞香二月中也;游人往来于蕊初红色半白时,浃旬(意为一旬)乃已。”明杂剧大家王衡说:“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可作旁证。
二说都有瑕疵。状如香炉的山、杏树多的山不止一处,为何别处不称香山?北京香山先有寺,后有山名。
金代成为“坐夏”地
辽代前,北京香山只是佛教名山,辽金时成捺钵地。
捺钵出自契丹语,是辽代重要制度,即皇帝按季出巡,重要官员随行处理公务。据《辽史》,辽代“四时捺钵”地是:
春捺钵。在鸭子河泊(今松花江西岸之科尔布察罕泊),正月上旬至四月上旬,主要活动是钓鱼、捕天鹅、猎雁,接受女真等属国、属部酋长朝觐。
夏捺钵。地点多在吐儿山(今内蒙古札鲁特旗西北霍林河源处),四月中旬至七月上旬(或中旬),主要活动是纳凉避暑,议国事并游猎。
秋捺钵。地点多在庆州伏虎林(今属内蒙古巴林右旗),七月中旬起牙帐,下限无记载,应是九月下旬。
冬捺钵。地点在广平淀(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避冬寒,“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
如此周而复始。
金代沿袭了辽代的捺钵制,但无明显的“四时”之分,成了“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即只有“春水”和“秋山”(含夏秋冬三季)两系列,地点不断改变。完颜亮将都城迁到北京后,香山便成了“秋山”中的“坐夏”(避暑)地。
“坐夏”地也是临时的行政中枢,需要配套建筑,可皇家不常驻,维护不易,金世宗便下令扩建山上的香山寺和山下的安集寺,平时是御寺,“坐夏”时当行宫。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建成,赐名大永安寺(又名甘露寺),赏“良田二千亩,栗七千株,钱二万贯作为寺中永久产业,供其常住之费”。
作为皇帝行宫,北京香山成了全国诸多香山之首。
捺钵
想打猎 去香山
金代皇帝为什么看上香山?
首先,金代北京香山已多红叶,诗人周昂在《香山》中写道:“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与关外游牧地景色近似,能慰思乡情。据《金史·章宗记》,金章宗于明昌五年(1194年)至泰和元年(1201年)曾七次来香山打猎。
其次,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北属乾卦,象征天、龙、帝王、君子、纯阳和兴盛强健,且景观优美,所谓“香山流泉茂林,一屐即有轩,白雪之气,于西山中当据上座”。
第三,香山有野鹿,金世宗让皇亲贵族来此围猎,练习骑射技能。金中后期,高层丧失尚武精神,日渐文弱,大定十年(1168年),南宋使节来访,与金朝护卫“善射者”比试,以50比7狂胜。金世宗下令:“女直旧风,凡酒食会聚,以骑射为乐。今则弈棋双陆,宜悉禁止,令习骑射。”
元朝时,香山仍是行宫,有“香山八景”,即:护驾长松、饮仙寒井、香莲金界、松顶明珠、佛阁云梯、祭台星影、乳峰古寺、妙高云堂。竟未提红叶。
传说忽必烈到香山猎金鹿,梦中射出两箭,都射在地上,拔箭时两股泉水冒出,遂名为“梦感泉”。清乾隆游香山时,尝“梦感泉”水,觉清甜无比,手书“双清”二字。民国时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在此建别墅,即双清别墅。
此说不可信,但忽必烈确到过香山。据《元史本纪》:“元世祖(忽必烈)幸香山永安寺,见书畏吾字于壁,问谁所书?僧对曰:‘国师兄子铁哥书也。’……命隶丞相博罗,备宿卫。”意外收获了一位人才。
把天下名园放入一园
明正统六年(1441年),太监范弘花费70余万两白银,扩建了香山永安寺。
范弘是交趾(今属越南)人,与大太监王瑾、兴安、阮安(紫禁城总工程师)等同乡,他童年被俘入宫,因相貌好、为人老实,得明成祖喜爱,让他在宫中培训宦官的学校——内书堂学习。范弘因此“涉经史,善笔札”。
范弘可能和阮安一样,有建筑学才能。明代北京多寺庙,《帝京景物略》中称为“西山三百寺,十日遍经行”。范弘奉佛,明英宗称他是“蓬莱吉士”。范弘后来死于“土木堡之变”,遗体归葬在永安寺。
明朝香山红叶已出名,据《长安客话》:“西山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秋则乱叶飘丹。”
虽“飘丹”,树种却不一样。明朝诗人朱国祚在《秋入香山》中写道:“置身著色屏风中,梨叶新红柿子黄。”意思是,红色来自梨树叶,黄色来自柿子树,而如今香山80%是黄栌树。
明代香山寺香火旺盛,“每岁仲春之望,香火大开,四方来游者,数以万计”。
清代造园思想剧变,从原来依托御用寺庙,取真山真水为景,变成在近山开阔处引水造园。可能是受捺钵传统影响,清代皇帝喜“御园理政”。作为“御园”,必须体现皇朝政治理念,即宽阔、公正、大器,且“无所不包”。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廷对明代扩建的永安寺进行大规模扩建,成静宜园。静宜园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将天下名园的建筑风格都放了进来。可建筑扩大了,造景也要扩大,该用怎样的景观来衬托呢?
这成了一个问题。
(清)张若澄《静宜园二十八景图》卷(局部)
皇家有个“奉宸院”
造园者将满洲风光搬到香山,成“绚秋林”。
据学者许彤在《容纳八方——乾隆朝北京西山图像中的仿建元素》介绍,香山景观明显模仿了关外自然风光,与木兰围场、盛京围场、吉林围场、黑龙江围场等,植被相似。在郎世宁绘《弘历观马技图》、徐扬绘《弘历虎神枪图》中,背景也都是红叶。
黄栌在中国北方不罕见,但华北黄栌矮小、寿命短,香山黄栌高大、树龄长,可见经过人工保护。
在“静宜园二十八景”中,另有“驯鹿坡”,驯鹿从黑龙江找来,又是人造满洲景观,“绚秋林”和“驯鹿坡”都在半山腰,视野最开阔。
能打造红叶景观,因皇家有园林植物管理的专门机构——奉宸院。据学者胡楠钩沉,乾隆时,仅圆明园便有“园户五百四名”,遇“冒名顶替、子代父差、孙代祖差、年老幼小不看应差、滑懒者”,立刻斥退。园内植物均有档案,便于追责。
道光时,清朝是当时全球五大经济体中唯一长期衰退的,为节省开支,大量园户被解聘,造成御园植物退化、死亡。黄栌有经济价值,故香山受影响不大,后经200年持续栽种,如今已达9.4万株。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900年庚子之变,静宜园两遭火焚,仅余地基。1917年,华北大水灾,上万村庄被毁,熊希龄设慈幼局,收留受灾儿童千余人。1918年,水灾平息,仍有200多名灾童无人认领,便在静宜园旧址开建香山慈幼院。工程于1919年2月17日开始,1920年完成,分男校、女校,今静宜园中建筑都是此时建成的,而女校的校址即香山饭店。
熊希龄和他的学生们
好山好景更需好故事
1926年,香山慈幼院已收儿童1700余人,成民营教育的领头羊。在梁启超(一说举荐人是徐志摩)的帮助下,漂泊在京城的沈从文于1925年5月到该院任图书管理员,他初期好几篇小说在讽刺该院图书馆领导,从此走上小说之路。领导知道后,沈骑虎难下,于1926年8月离职。
类似的名人故事,在北京香山俯首可拾。
比如1936年,林徽因发表在《大公报》副刊上的《别丢掉》,诗中说:“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迷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梁实秋批评说读不懂,正在清华大学当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却说:“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徐逝于1931年11月,诗写于1932年夏,藏了4年才发表。林徽因此前患肺结核,在香山养病(梁家在香山有房子,全家每年到那里避暑),在此期间,徐志摩第三次追求林徽因,并鼓励林写诗。林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但在诗中流露了情感。
周作人曾因肋膜炎,几乎死去,鲁迅将他送到香山碧云寺,一年后竟康复了,但未名社的大将韦素园却很不幸,他因肺结核到香山疗养,最终死在那里,墓地仍存。齐白石曾想死后葬在香山,甚至一度住在附近,等待最后时刻……
好山好景不如好故事,“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能充分开发人文景观,让后来者与过去面对面,或发浩叹,或拍遍栏杆,不再一味扎堆看树叶,可能也是一种选择。(责任编辑:沈沣)
1.文章《「北京七月去哪里旅游好」七月适合去哪里旅游国内》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北京七月去哪里旅游好」七月适合去哪里旅游国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