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于五台县东北,周长500公里,是文殊菩萨应化道场,是中国唯一一座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兼备的佛教道场,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排名第一,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圣地。
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东汉时,五台山便兴建有大孚灵鹫寺,也就是如今的显通寺。后经历朝续修扩建,使五台山成为寺庙林立、佛塔高耸的寺庙集群区。历史上,寺庙最多达到300余座,僧人3000余人。现在保存完好的寺庙尚有47座。其中显通寺(灵鹫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显通寺
显通寺坐落于台怀中心区灵鹫峰脚下。寺宇坐北向南,寺内院落重叠,树木交荫,苍松翠柏,肃穆安宁。全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400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7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
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更名为大华严寺。明洪武年间重修,赐额“大显通寺”。万历年间改名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复名为大显通寺。历代帝王朝台、僧尼礼佛、文人游览,都要到显通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陆续拨款90多万元予以修葺,到1966年共修缮117处,新塑和补塑佛像1171尊。该寺为五台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通寺建筑群
明建七处九会殿
明建七处九会殿
这是一座砖结构建筑物,取释迦佛曾于七处讲经九次之意而命名。因殿内供铜铸毗卢遮那佛像,故亦称无量殿。殿建面宽明七暗三,计28.2米;进深四间,计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砖䃠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该殿形制奇特,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1956—1957年,政府拨款按照原样进行了翻修。殿内有一座八角十三层木质古塔,高约10米,结构巧妙,雕刻精湛,是五台山少见的木雕艺术品。相传,唐代清凉国师,曾于唐建中四年(783)在此殿内著《华严疏抄》等达四年之久。
毗卢遮那佛像
明建铜殿
铜殿位于千钵殿后,是一座罕见的青铜建筑物,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为明代妙峰祖师募化十三省青铜所铸。相传重十万斤。
殿建平面见方,进深4.2米,宽约4.65米,高约5米,重檐歇山顶,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上层四面,各装六块格扇;下层四面,各装八块格扇。格扇内壁铸有佛像,重重叠叠,号称万佛;格扇外壁铸有花卉图案,以及二龙戏球、鱼跃龙门、丹风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玉兔拜月、牡丹出瓶、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共计36幅,形象生动,线条精细舒缓,富有生活情趣。殿内供文殊菩萨铜像,连同殿壁佛像,共称为万佛朝文殊。
清建大佛殿和文殊殿
大佛殿
大佛殿和文殊殿均为木结构建筑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佛殿占地一亩三分,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亦称大雄宝殿。殿建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1米。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108根木柱围于四周,前置重檐抱厦,显得庄重而瑰丽。殿内泥塑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与殿建为同期遗物。殿内“真如权应”木匾系清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文殊殿五间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面宽25.5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装绘华丽,亦为全寺主体建筑。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
文殊殿
清代碑刻
山门两侧,立碑4通。其中两通分别书“龙”“虎”二字,以应左青龙、右白虎之意,为雷雨居士所书。字体自由潇洒,一笔写就,似蛇游弋,像风飞舞,颇像龙虎身形,引人注目。另两通石碑碑记记载了显通寺明清时代的土地钱粮状况,是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的珍贵资料。寺内文殊殿前,有碑亭2座,碑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宽约0.8米,高约3米,立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左边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皇帝御笔。右边的碑上没有字,人称“无字碑”。
塔院寺
塔院寺坐落于显通寺之南,占地15625平方米,据记载,在未建寺宇之前,大塔就凌空矗立。据专家考证,佛舍利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系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万历七年(1579),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政府拨款6亿元(建国初期币值)将塔院寺修葺一新。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历经地震和风丽侵蚀而不衰的重要实物资料,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塔院寺牌坊
佛舍利塔
佛舍利塔坐落于寺院中心处,俗称大白塔,人们常以此为五台山标志。这是一座砖结构建筑物,通高75.3米。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外围建走廊,内设木制法轮120个。塔身状如藻瓶,造型优美,宏伟高大。塔顶盖铜板8块,形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方位安置,远视如斗笠。塔顶正中装铜顶1枚,高一丈六尺,覆盘七丈余,饰以垂带,金光闪闪。铜板边沿,吊装铜制垂檐,每块长约七尺,宽约二尺,共计36块。每块垂檐顶端,又挂风钟3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共计252个。塔基四角,建亭4个。
大藏经阁
大藏经阁坐落于佛舍利塔之北,面宽五间,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正中上方悬一木匾,上书:“两塔今唯一尚存,现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菩萨与世尊。 ”为清乾隆皇帝五十七年(1792)所写。藏经阁内有一木制经架,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教的说法是转动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2万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乾隆年间版本的2000余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是研究我国佛教理论的珍贵资料。
罗睺寺
罗睺寺坐落于显通寺东南侧,占地15225平方米。寺院一进四层,始建于唐,明弘治五年(1492)重建,清初又多次修缮。《清凉山志》载,唐时,张天觉在此见灯,有感而建寺。因相传文殊菩萨经常在这里讲经说法,故寺院落成后,名为“落佛寺”,清时改为现名。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寺宇再经修葺。是五台山著名的黄庙。
天王殿、文殊殿和大佛殿
寺内第一层殿为天王殿,面宽三间,14米,进深9.5米,单檐歇山顶。殿内四大天王的塑制不同于青庙踏八怪的形象。西方广目天王的脸不是红色,而是棕色;不是手执绢索,而是一手抓长蛇,一手握宝珠。北方多闻天王的脸不是绿色,而是黄色;不是手执宝幢,而是一手攥老鼠,一手拿巨伞。这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矩塑制的。
第二层殿为文殊殿,面宽三间,17.6米,进深13.5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内文殊塑像亦与青庙不同:文殊菩萨的坐狮不在砖台或地面,而是卧在莲台上;文殊面容不是金色,而是白色;两肩膀上添了肩花,肩上一边放置智慧剑一边放置经书。这种塑法和着彩,体现了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一般特征。
第三层殿为大佛殿,面宽五间,17.6米,进深12.8米,四阿顶,前置重檐抱厦。殿内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及八大供养菩萨,亦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矩而塑制。八大供养菩萨拿着仙桃、海螺、琵琶、镜子、如意钩等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及殿内泥塑均为清代遗物。
木雕“开花现佛”
“开花现佛”安装在第四层殿,即藏经殿内。殿内正中砌砖台一座。砌台成方形,边长3.6米。砖台正中,装一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图案之上,塑十八罗汉。圆盘正中,安莲花一朵,高达丈余,似芙蓉出水。莲花由花瓣组成,四尊佛像端坐于内,八片莲瓣合围于外,莲瓣涂以红彩。通过地下机关,圆盘可以转动,花可以随开随合。
殊像寺
殊像寺坐落于大白塔西南0.5公里处,占地6420平方米。寺宇始建于元,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曾称殊祥寺。1983—1984年,政府拨款数十万元进行整修。寺建并排二院,东院有天王殿、文殊殿和后殿,西院有门殿和中殿。寺外左前方有般若泉。
明建文殊殿
寺内文殊殿是五台县台怀地区最大的殿宇。殿建面宽五间,27.2米,进深4间10.4米,重檐九脊顶,高大雄伟。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壮中显丽。殿前置月台,长21米,宽9.7米。殿内有梁记曰:“时大明弘治二年(1489)拾月拾壹日吉时重修殊像寺。 ”后虽经明万历年间和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过,但大木构架和殿内塑像大都仍是明弘治时期的原物。
文殊驾狻猊像
“五百罗汉过江”悬塑
菩萨顶
菩萨顶坐落于灵鹫峰上,占地9160平方米,寺分前后两部,前部居高,并列三院。中院为主体,建有天王殿、佛殿和文殊殿,东西院为僧舍禅堂。后部较低,并列二院,均为僧舍。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装绘多参照皇宫官式制度营造,金碧辉煌,极为华丽,是五台山清代佛寺建筑的典型。寺宇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真容院。唐时,僧人法云重修殿堂,并塑圣像。明永乐年间,曾予改建,称大文殊寺。清代康熙年间,寺内改住喇嘛,遂成黄庙。康熙帝和乾隆帝朝台时,曾在此过宿,书匾碑刻为数较多。
菩萨顶山门
清建大佛殿和文殊殿
大佛殿
大佛殿为三开间,面宽13米,进深12.3米,单檐五脊四出廊,前置重檐抱厦,勾柱围绕,朱漆彩绘,三彩琉璃瓦盖顶。文殊殿亦为三开间,面宽18.8米,进深14米,单檐四阿顶,四出廊,四面围以石栏杆。文殊殿石阶一处,状似蜂窝,系殿滴水而成。此前,不分阴晴,滴水不息,为五台山奇景之一,故殿亦称滴水殿。大佛殿与文殊殿之间,立石门一座,横书曰“五台圣境”,系清康熙皇帝御笔。
文殊殿
清建木牌楼
木牌楼立于山门之前,四柱三门,上下三层,斗拱重叠,挑角四出,木结构灵巧多姿,琉璃瓦黄绿相衬,五彩斑斓,牌楼正中,嵌有木刻“灵峰胜境”四字,为康熙皇帝所书。牌楼与山门之间,有石雕九龙吸水铺于石阶处,形成一个斜升的大平面。牌楼两侧又置石雕卧狮。牌楼下连108级石阶。它南对梵仙山,下俯大白塔,东西与黛螺顶和寿宁寺相呼应,构成了台怀中心区佛寺布局的特色。登临此地,可以一览台怀佛寺风光。
菩萨顶前108级石阶
清建四棱碑
菩萨顶现存汉白玉四棱碑两座,分别坐落于东院的过厅与后院。两碑大小相仿,高约6米,平面见方。碑座边长1.33米,碑身边长1.15米。碑身四面,分刻汉、蒙、藏、满四种文宇,均为清乾隆所书。碑文为乾隆皇帝自述游历五台山的情怀和感受。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
乾隆御碑
作者:赵世靓
来源:史志山西,侵权请联系删除!
1.文章《「五台山旅游住哪里好」五台山旅游门票官网预约…》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五台山旅游住哪里好」五台山旅游门票官网预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