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6月3日电(记者吴光宇)5月,云南丽江拉西海,鸭群在清澈的湖面上游走。

湖畔安上村的骑马场中,马锅头们忙着招呼结伴而来的游客,湖边的小游船静静等待着游客光临。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拉市海不仅是225种鸟类、25种鱼类、31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栖息的家园,更是周边16000多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地。

1998年,拉市海建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越冬水鸟,保护区管理局颁布冬季禁渔令,曾经每年给农民带来300万元的收入的渔业逐渐衰落。保护力度的加大使鸟类数量大增,农民的庄稼却频遭破坏。当地政府每年不得不用120万元补贴因保护自然环境作出牺牲的农民。

无法继续打渔的村民将目光投向旅游业。与拉市海相隔仅8公里的丽江古城早已是游人趋之若鹜的地方。“近5年来,因为牵马旅游,村民的收入是过去10倍以上。”海东村村民夏重义说。

然而,游客带来的垃圾、马匹留下的马粪使拉市海遭遇从未有过的污染考验。据民间环保机构丽江能环科普青少年绿色家园调查,拉市海周边每天产生近100吨马粪,“一场大雨就会将大量污染物带入湖中,威胁生态安全。”该机构负责人陈永松说。

发现这个问题后,陈永松在丽江发起“垃圾不落地”的倡议。“您可以拿在自己手里,您可以装在自己包里,您可以放在自己车里,看到垃圾箱后再扔,一定要扔进去!”在这样的倡导下,“绿色家园”联合丽江市团委,在丽江市发放9万张承诺卡片,目前已收回6万张。

在该活动的示范学校玉龙县第二中学,老师们惊喜地发现,信守承诺的学生通过“垃圾不落地”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

来自乡村的志愿者还不定期捡拾马粪,放入沼气池中。这种节能环保的设施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下大力推广。近日,记者跟随中国环保行动倡导网络成员赴云南进行水资源保护议题学习访问。居住在“绿色家园”的4天里,缺水一直是绕不开的难题。白天该地气温高达近30摄氏度,浴室水管内却无水,洗漱只能依靠井水,每人不超过半盆。

“云南近5年来持续干旱。我们这亏了管理有序,没有出现因为争水动拳头的情况。”作为拉市乡东灌渠用水户协会秘书长,夏重义对水资源的管理分配有不同寻常的经验。

他告诉记者,在集体经济时代,当地村民在拉市海上游的太安乡吉子村修建了吉子水库,用于灌溉下游2万多亩的农田,并集体管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千锄治水”,上游漫灌、下游缺水现象频发。与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一样,水资源的无偿使用导致水利设施维修和管理经费缺乏,严重影响灌溉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2007年,在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流域”的支持下,拉市海东灌渠流域的9个村的村民自发成立用水户协会,首先决定对渗水严重的支渠进行维修。同时与乡政府合作,自行配套资金支持“三面光”工程中的干渠修缮。除了解决用水矛盾的用水户协会,拉市乡还成立了流域管理委员会、拉市海湿地渔业协会等组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