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

非山保护意识

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毫无保留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2006年开始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被定为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片

目前

惠州市有两个国家级非名录项目。

省级项目22个,市级项目74个。

县级项目142个

国家级非计算项目代表两名继承人

省级继承人16人

市级继承人58人

县级前批准156人

借此机会

我们准备了第一期

可以吃的“惠州非遗食品”

黄金酥丸生产工艺

2015年,黄金手环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历史悠久,也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以纯手工制作为本,在承载客家人制作肉丸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糅合惠阳地区历史人文,形成独具一格的制作工艺。

客家酿豆腐工艺

2015年,客家酿豆腐烹饪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酿豆腐以其用料精良讲究、技艺精细、做工耗时,成为传统客家菜中最考验厨师技艺和经验的菜品。传统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前后共经过选料、泡豆子、磨豆浆、煮豆浆、点豆腐、过滤、塑形、切豆腐、剁馅、酿入馅料、烹调等11道传统工序,做出的酿豆腐口感鲜嫩、味道醇厚、色泽诱人。

东江客家菜制作技艺

2011年,东江客家菜制作技艺(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腐、东坡大肉、梅菜扣肉)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菜又称东江菜,是粤菜的三大流派之一。东江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为主,水产品较少,烹煮突出主料与火功。客家菜以炖、烤、煲、焗见称,尤以砂锅菜擅长,讲究原汁原味,酥软香浓。

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

2013年,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惠阳区秋长八月豆制作在官山村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来到客家山村,在一处名叫苏特凡老翁家借宿,清贫的老翁用自制的花生招待客人,乾隆尝后赞叹不已,亲笔书写“苏特凡客家咸酥花生”“香、酥、脆、爽”等字赠予老翁。此后,秋长八月豆流传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沥林碌鹅制作技艺

2013年,沥林碌鹅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沥林碌鹅是东江流域一带的传统菜式,已有100多年历史,其肉嫩而骨髓带血,味道非常鲜美。

龙门年饼制作技艺

2015年,龙门年饼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龙门年饼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龙门年饼造型独特、形态各异,多以圆形为主,取月圆之意,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

大笼糍制作技艺

2015年,大笼糍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龙门县龙江镇大笼糍盛于明代初期,它是年糕的一种,是龙江镇当地村民春节时期用于祭祀或送礼的传统食品。

惠州糯米酒酿制技艺

2018年,惠州糯米酒酿制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糯米酒是惠州古老的酒种,在民间流传甚广。北宋的苏东坡、唐庚曾为糯米酒留下华章,真实且生动地记载了它的酿饮情况。酒色泽透明清亮,呈褐红色,酒精度为16~20度。采用本地优质米、水为原料,沿用传统的工艺流程,从选米、浸泡、蒸饭、拌曲、糖化发酵、淋米酒、陈酿、压榨、澄清、炙烤、澄清等十多道工序酿制而成,口感甘醇绵厚,芳香甜润,完全保留了原始风味与传统特色。

博罗凉果制作技艺

2018年,博罗凉果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凉果蜜饯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古人以雏形蜜饯,最早以盐梅作传统食品,随着社会发展种植和养蜂业,“养蜂酿蜜”、以蜜饯果的蜜饯加工技术不断改良,发展成甜、酸、咸原味的凉果产品。

德源楼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2018年,德源楼传统糕点制作技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德源楼传统糕点是博罗县小有名气的传统糕点,由博罗人李玉田于光绪年间在广式月饼制作的基础上改良而形成,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麻陂肉丸制作技艺

2008年,麻陂肉丸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陂肉丸有100多年历史。早在民国初期,博罗麻陂一位名叫李珠安的厨师,他把猪肉捶碎,添加白胡椒粉、精盐、鱼粉、生粉和味精等佐料,用手抓捏自创了猪肉丸子,并取名“麻陂肉丸”。因选料制作独特,采用祖传秘方,麻陂肉丸口感爽滑且肉质鲜美而远近闻名,远销港澳。

罗浮山豆腐花技艺

2016年,罗浮山豆腐花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浮山豆腐花以鲜嫩著称,舀上一勺,细嫩的豆腐花入口即化,是惠州人特别钟爱的一种美食。时光流逝,罗浮山豆腐花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经过不断创新,豆渣也变废为宝,被制成豆纤维蛋卷等。

多祝冷粉制作技艺

2018年,多祝冷粉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多祝冷粉制作技艺在多祝镇皇思扬古围村有200多年的历史,多祝冷粉的制作的冷粉具有粉薄、嫩、滑、脆等特点,且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品的各种营养成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多祝冷粉的制作经过洗、泡、磨、蒸、炸等工序,其制作过程精细,多祝冷粉制作需从泡米、磨浆、蒸粉、炸油到成品的过程,因而多祝冷粉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香、滑、甜、脆”等特点,还有它其中厚重的历史传承。

艾糍制作技艺

2009年,艾糍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龙门人吃艾糍源于清代中期。每逢清明节龙门县各乡镇家家户户,特别是农村都有做艾糍的习俗。民间清明又称“鬼节”,艾草有辟邪的作用,清明做艾糍也是用来拜祭先人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清明吃艾糍可以防风防雨,意为在田间劳作不怕风吹雨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西溪鹿庵笋

2009年,西溪鹿庵笋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西溪鹿庵笋栽培历史悠久,相传400多年前,明朝弘治年间开始种植竹笋,并将母竹上长出的幼嫩竹笋煮熟鲜食或加工笋干食用,因其产于龙潭与龙华两镇交界的西溪,而以西溪鹿庵村的甜笋品质上乘,尤为著名,列为上等名菜,故称西溪鹿庵笋。

来源: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