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的话:

最近家里事情太多,写完《东瀛倭刀——日本90式主战坦克》后一直没有及时更新。请谅解。在此期间,很多读者私信说:我想知道日本的10式和韩国的K2主战坦克是否像他们吹嘘的那样自大。本来我不打算写这两个工业国家的“组装”,但读者就是上帝父亲,读者想看的正是作者努力的方向。那么今天将以两篇番外篇的形式把这两个“戴帽子”的东西剥掉。今天先从日本10式主战坦克中选拔吧!

日本“5对行李轮”——10式主战坦克

日本10式主战坦克2012年刚服役的时候,我们国内的“精日”们竟然给他起了“第四代”主战坦克的名字!听到这个名字,三菱重工业似乎都要圈起来。按照防卫省的要求开发了“轻型版”的90式,如何成为“第四代主战坦克”?

日本90式主战坦克太重,在日本国内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事实上,最终,日本10式主战坦克的开发目的是为了解决原来90式主战坦克战略机动性差的问题,很难迅速部署和应用地区小问题。也就是说,10式本来就是在保持90式主战坦克的火力、装甲和机动的前提下,将车辆重量从90式50吨减少到40 ~ 45吨,配合日本陆地未来的出国干涉行动和岛屿。

日本10型主战坦克原型:TX主战坦克样本

五对轮子的原因。

日本10式主战坦克外观上最大的特点是“5对行李轮”,即使是全重量只有35吨的15式轻弹也有6对行李轮的今天,10式5对行李轮看起来非常“独一无二”。根据这五对重量轮三菱重工官方说明,采用先进的全调节液气悬挂系统,坦克的稳定性和月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了减肥,特别采用了五对重量轮。

日本10式主战坦克3视图

但是如果大家认真看的话,会发现日本10式主战坦克装载线之间的间隔非常大。比较一下,可以看到我国的15式惊叹。

也是采用完全可调液体气体悬架的中国15型轻型主战坦克,6对重型杆轮和重型杆轮之间的间隔较小。

稍微了解一下的人都知道,为了提高坦克的负载能力和坦克行驶的稳定性,坦克的装载轮在现有行政和车身长度不变的前提下,数量越多越好。重型车轮的数量越多,坦克的装载能力越强,升级后的空间也就越大。而且,重型车轮的数量越多,坦克行驶的稳定性越好。(二战时,8对重型车轮的泛式坦克已经稳定到里面的乘务员不戴坦克帽子的程度。)所以战后各国在设计坦克时都在想办法增加重型车轮,日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减少了重型车轮的数量,这是为什么呢?(莎士比亚)。

真正原因——完全可调的液体气体悬浮技术不能关闭。

10式主战坦克公开展示时“鞋子丢了”的事故,应该会有点印象吧。请看图画。

对不起。鞋子丢了。

p>发生这种事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负重轮数量太少,造成负重轮卡不住履带;二是日本10式的液气悬挂“偏软”,悬挂的刚性不够使得负重轮在高强度机动的压力下其弹性超过了许可范围——甩尾时只允许底盘下降5厘米,结果因为悬挂偏软一下子下降了10厘米,那履带自然就会被甩出来。

“跑丢鞋”后的10式,其裙板已经掀开,可以看到负重轮的内部结构

虽然日本是最早采用可调液气悬挂系统的国家,但是对于可调液气悬挂的技术一直没有完全吃透。在可调液气悬挂的最高境界叫:“独立全可调液气悬挂系统”,也就是除了主动轮之外的所有轮子(包括诱导轮)都可以独立的进行调节;但是日本没有这个技术,所以日本的可调液气悬挂系统实际上是——主、从可调液气悬挂系统。

这种气悬挂系统是把负重轮分成两两一组,每两个负重轮共用一套液气调节器,其结构如下:

主、从可调液气悬挂系统示意图

这种“主、从可调液气悬挂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只需一套液气调节器就可以操纵两个负重轮;缺点是一套液气调节器要调节两个负重轮,造成内部负荷极大,使得悬挂偏软,且不能单独调节任意一个负重轮。其实我在上一篇《东瀛倭刀——日本90式主战坦克》就已经讲过,由于这种主、从可调液气悬挂系统的刚性不足,所以日本在90式主战坦克上采用了液气和扭杆混合悬挂系统,中间两对负重轮采用了扭杆悬挂用于支撑全车;第一、二和第五、六对负重轮采用了这种主、从可调液气悬,用于调节车体仰俯。

日本90主战坦的悬挂系统示意图,注意中间两对负重轮是扭杆悬挂

但在研制10式主战坦克时,日本陆自明确要求三菱重工“必须采用全可调液气悬挂”;如果10式坦克采用6对负重轮的话,由于这种主、从可调液气悬挂系统偏软,在坦克翻越垂直障碍时,其中间的两对负重轮受力过大,轻则损坏液气调节器造成底盘托底,重则……“嘭”液气调节器能直接炸了!

坦克翻越垂直障碍是对悬挂系统最大的考验,其中间的负重轮受力最大

所以日本的10式只好更改设计,把6对负重轮改为5对负重轮(中间的负重轮合二为一,原本分给两个负重轮的能量现在集中在一个负重轮上,提高了负重轮的承载能力);加强了中间第三对负重轮的刚性,使之有足够的能力负载10式那并不算太重的车体(45吨)。

这也是10式的负重轮间隙较大的原因——当初人家就是按6对轮设计的,迫不得已减掉了一个负重轮。

(PS:为什么我会在10式的负重轮上耗费这么多笔墨呢?其实我就想说明一个道理——主战坦克这种兵器,其实是基础工业的集大成者;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这也就是像倭人、南棒、三哥这样的半工业国家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造出优质主战坦克的原因!)

矫枉没过正的动力系统

日本10式在动力系统上,摒弃了90式上那个饱受批评的三菱10ZG32WT V型10缸两冲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而选择了三菱V8型四冲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终于使10式主战坦克摆脱了90式“车库女皇”的称号(90式开出300公里就得修一次传动箱)。总的输出功率为1200马力(2300转时),在加上三菱MT-1500A3综合液力自动变速箱,使得10式在能跑出公路72公里/小时、越野50公里/小时的极速的同时,还能保持极佳的操控性(10式有4个进档和1个倒档,且换挡时动力及其平顺)。这套动力系统修正了原90式主战坦克的10缸两冲程发动机散热性能差且可靠性差的缺点,而且单位功率也从90式的22至24马力/吨提升至26.7马力/吨,提升了坦克的动力冗余。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主战坦克的动力系统至今都没能完成1500马力革命,再加上10式坦克悬挂系统糟糕的负载能力,未来日本10式主战坦克的可升级能力基本为0。

10式的装甲防护——苏式坦克的防御理念

根据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的公开资料,10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是——正面能再2000米的距离上防御T-72的2A46M型125毫米滑膛炮的直接攻击,侧面能够防御RPG一类的轻型反坦克火箭弹;与90后基本持平。但是10式采用了约束型陶瓷复合装甲,重复抗弹能力比90式略有提高。

为了保证10式的体重不超过45吨,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基本完全照抄了苏式坦克的防御理念——将有限的防御重量全部用于坦克的正面装甲,以强化坦克正面防御;放弃其余部分的装甲防御,并根据战场不同的威胁程度披挂附加装甲。

所以这个官方数据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虽然日本10式为了减轻重量,其主装甲厚度比90式薄一些(由90式的400至420毫米减至350至380毫米),但是由于其采用了新型约束型陶瓷复合装甲,其防御能力同90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下降,反而还略有上升。但是10式的侧面由于只有基础钢装甲+间隙附加装甲的组合,其防御能力相当薄弱,抵御RPG一类轻型反坦克武器已经是极限了。

日本10式主战坦克的附加装甲就是一块薄钢板,只能起到提前引爆破甲弹的作用,对穿甲弹基本没有防御能力

总的来说,日本10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水平完全没有对抗目前先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能力的,仅仅只能应付一下低威胁强度下的治安战。

小知识——约束型陶瓷复合装甲

早期的陶瓷复合装甲都是把制作好的陶瓷装甲块作为防弹材料直接安装在复合装甲内部,比如早期的“乔巴姆”复合装甲:

早期的“乔巴姆”复合装甲结构示意图,中间的块状物就是陶瓷装甲板

但是陶瓷是一种晶体,虽然在对抗破甲弹的金属射流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碰到碰到长杆穿甲弹这类的高密度、高硬度的金属体的高速撞击时就特别容易碎裂;所以早期的非约束型陶瓷复合装甲在对抗长杆穿甲弹都是靠自身的碎裂来逐步消耗穿甲弹能量的方式(让穿甲弹不停的“钝化”并改变穿甲弹的行进方向);防御效果并不好,而且重复抗弹能力很差。

所以为了加强陶瓷复合装甲对长杆穿甲弹的防御能力,坦克设计师们就发明了“约束型陶瓷复合装甲”——把陶瓷装甲板用一个及其强韧的钢套套起来,使陶瓷装甲板即使被穿甲弹击中也不会完全碎裂,任然保持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来对抗长杆穿甲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陶瓷装甲对长杆穿甲弹的防御能力。

约束型陶瓷装甲板结构示意图

但是,千万别错误的理解“所谓约束型陶瓷装甲就是钢包陶瓷”!其实制造这种束型陶瓷装甲的技术难度极高!首先,能批量生产钛基陶瓷装甲的国家就只有“英、德、中、俄、法、日”六国;其次,包在陶瓷装甲外面的高强度钢套,对强度的要求不亚于坦克炮!所以真正能完全独立生产束型陶瓷装甲的国家只有:“英、德、中、俄、”四国(日本的装甲约束材料是从德国进口的)!

10式的火控——唯一的亮点

10式的火炮与前辈90式一模一样,有兴趣的去看看《东瀛倭刀——日本90式主战坦克》,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是,10式的火控却是一个亮点:已经具备了未来双人坦克的雏形!

日本10式主战坦克的独立热成像收索仪(红圈处)其车、炮长均可操纵

得益于日本发达的电子工业基础,10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非常先进,除了能完全实现原来90式坦克火控系统的全部功能之外,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现了车长、炮长以及驾驶员所有收索/瞄准/观察设备通过高速光纤网络的共享!坦克内部的乘员可以根据需要调取任意一个观察设备的图像;在加上10式坦克周身遍布了大量的摄像机,这就赋予了坦克内部乘员“看穿装甲”的能力,极大的提高了乘员的观察范围。

日本10式主战坦克上的分布式摄像机

同时依靠先进的车载计算机系统,车长和炮长之间的分工已经模糊化,并且在必要条件下可以将车长和炮长的功能合并,变成“车炮长”,只需两人(一个驾驶员、一个车/炮长)就可以完全操控一辆坦克!

与90式相同的自动装填机

10式的自动装填机和90式几乎一模一样,我在过去的文章中说过:90式的自动装填机平均每装填20发就会出一次故障,为此日本陆自还和三菱重工打了很多年官司。而10式也采用的是这套自动装填机,出故障的机率和90式也差不多20至22发出一次故障;不过这次三菱重工算是对自动装填机进行了一点“人性化”改装:90式的自动装填机出现故障需要乘员爬到车体外面修理,而10式的自动装填机可以在坦克内部进行修理,不用再冒着枪林弹雨爬到坦克外面了。

日本10式主战坦克与90式的自动装填机是完全相同的

总结:

日本的10式主战坦克总的来说在坦克的“火力、装甲、机动”这三大基本性能上,几乎无一是处,别说和当今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对抗,连一些“二代半”主战坦克都能揍得10式生活不能自理;但是得益于日本发达的电子工业,10式在信息化作战能力上,确有亮点。


注1:在中世纪的英国,贵族的帽子越高就说明他在决斗中取得的胜利越多!所以英国有句很古老的谚语:带高帽子的人都是不想打架的!大概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会叫的狗不咬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