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座椅行业的许多传统开发制造工艺也在发生变化。座位封面开发是一项费时又需要持续技术积累的工作,各种封面开发软件的出现可以提高设计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但是,在这个阶段,软件还没有普及

一. 手工打板使用工具和材料

主要使用工具:剪刀 / 打板钉 / 打点器 / 胶带座 / 油性笔 / 直尺等;

主要使用材料: 透明膜(有一定的强度) / 宽(8mm-10mm)的透明胶带 / 0.5mm*1200mm*900mm纸板;

二. 手工打板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1

绘制造型线: 在发泡表面画线和点位(油性笔)。

在发泡上,描绘出符合这种造型的轮廓线条和点位。点位起着辅佐作用,控制产品在产生过程中,因制作工艺和材料物性所产生的差异,起到一定的稳定性,而达到提升产品外观质量的目的。

工艺重点:

A. 造型线位置的合理性:

描绘的线条,是不是在两个面交接处最合适的位置,线条不仅是体现造型状态,还有打板的难度系数(不一定结构复杂的,难度系数就高);

如何判定线条的合理性:

举例两种状态发泡 1. 面部与侧围交接处R角<5mm ,2. 面部与侧围交接处R角>10mm , 随着R角变大,产生造型线的轮廓越不清晰,影响造型线准确性,描绘造型线的难度会增加,以及后段某些工艺(装配)的难度也会相对增加,导致装配后表皮外观呈现问题点(皱褶、暴线等),造成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偏差。

B. 点位(牙口)的作用:

裁片相接的对位、打钉的固定点、辅助材料(布条、挂扣等)的起止点、或是特殊工艺(折边)的起止点等。

目的: 给生产作业提供车缝作业依据。

工艺流程2

铺膜: 取透明膜铺于取片的发泡上,用扎钉固定不使其移动(打板钉、透明膜、剪刀、小胶带)。

工艺重点: 平整, 伏贴(透明膜与发泡贴合的状态/须参考所用材料的规格来决定伏贴状态)

当相接的两片材料都存在收料的现象,那这两片材料收料的距离和位置是否一样。而且发泡上造型线的位置,和透明膜上画线的位置保持一定距离(距离: 代表着材料的厚度;当发泡的物性发生变化时,距离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位置只限与某些部位),以便确定前工艺描绘的造型线的位置是正确。

工艺流程3

复制造型线: 将固定好的透明薄膜,用油性笔把发泡上的造型线和点位画在薄膜上(注意两片相接的薄膜上的造型线和点位,能否完全重合,描绘线条时,注意观察发泡的角度,来确定画线的位置) 。

工艺重点: 膜上的线条与发泡的线条保持一致,相关的材料规格和辅助材料的规格最好在此工艺体现出来。

当膜固定画好线条后,切记: 不可将画好的透明膜取下,将与此片透明膜交接的所有膜画好后,再取出;

此方法可以用来验证:

1. 发泡设计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可以具体落实到用数值来体现);

2. 同时也验证前道工艺(画线)的合理性;

3. 验证相关车缝辅助材料(固定作用的夹布胶条和卡条)的规格。

工艺流程4

修膜(剪刀): 将复制完线条的薄膜取出,用剪刀将线条以外的多余部分去除。

工艺重点: 尽量延线条的外边缘修剪<1mm,让贴板时,线条的边缘可以和制板更贴近。

工艺流程5

贴板: 用每段约长30mm透明小胶带,将修膜后的薄膜贴与厚度0.5mm纸板上。

工艺重点: 平整性(保持薄膜上线条伸展开/注意的现象: 强拉变形和波浪形,易造成线条位置变化,和对点偏差)。

工艺流程6

修板: 依据薄膜描绘的线条,按一定距离(车缝边距或是缝口)放大后,用剪刀去除余料,并用打点器将描绘的点位打出牙口。

工艺重点: 边距的平行(弯度处,根据R角的大小并综合车缝状态,可适当的调整样板的边距大小)。

工艺流程7

比点: 依据车针走势(造型线和边缘线平行)对比相接的两片样板,来确定点位是否重合过程。

工艺重点: 模仿车缝的状态,根据针距和边距要求,依车缝顺序来比点。

工艺流程8

样板标示:以一种固定格式标示每片样板的名称、编号、数量、纹理特征(某些材料弹力方向或是卷材方向)、配备辅料的相关信息;并且有需开孔位的样板标示大小等信息,在有配备辅料的样板上,标示所车缝辅料位置的名称、规格,以及车缝缝制方法。

比如:

车型名称:CarSeatDesign;

样板名称:前背面 -1;

数量:各一(正*1反*1);

材料/规格:PVC/5mm(贴合后的状态);

纹理特征:↑或↓

持续优化面套样板后(一般经过三轮的外观认可),便可以用来正式生产面套裁片。

更多文章,请关注“焉知汽车座椅”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