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了2285万辆,总量达到2.4亿辆。路上跑的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行人和车辆发生冲突的交通事故更为突出。虽然无法确认国内的具体相关数字,但从外国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行人和车辆发生冲突的交通事故数量逐年增加,人员死亡数字也逐年增加。

1、保障行人安全,刻不容缓

最近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协会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美国去年共有6227名行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这一数字比2017年增加了4.1%,比2009年增加了51%。最近30年来最高。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发言人表示,将行人碰撞预防等级作为2020年最高安全等级(Top Safety Pick)标准之一包括在内。也就是说,美国汽车在保障行人安全方面前所未有的苛刻。

为了减少汽车对行人的伤害,欧洲车辆安全促进委员会(EEVC)对欧盟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了22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公布了相关研究结果。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人车碰撞事故中,行人碰撞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包括人与车辆的碰撞、人碰撞后与道路设施的二次碰撞等。

EEVC的研究结果表明,人车相撞事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在大多数人车相撞事故中,人体与车辆前部相撞,在2/3人车相撞事故中,行人与车辆之间的碰撞速度低于40公里/h。

2.行人死亡总数中,25岁以上的人占79%。行人受伤总数中,20岁以下的人占40%。

3.行人的人体受伤主要集中在头部和下半身,其次是胸部、腹部、脊椎和上半身。这些伤害都与汽车的特定部位有直接关系。头部受伤通常是发动机罩与汽车前柱的碰撞造成的。骨盆和大腿受伤是与引擎盖、翼板相撞造成的。小腿受伤的约四分之三和膝盖受伤的40%以上是由于与保险杠的碰撞造成的。下肢外伤是最常见的行人受伤类型,头部的伤口是行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2、从电子辅助到车身设计,安全保护各有千秋。

这些可怕的数据背后不仅值得所有交通参与者深思,也值得所有汽车生产者的重视。有效避免碰撞事故,减少事故发生后伤亡的方法已经由汽车企业研发amp在d过程中成为重点。为了避免碰撞事故,现在我们可以在汽车上找到雷达或相机组成的防碰撞系统,它们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车型的标准。

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系统,都有可能出错。据美国道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称,宝马、奔驰、特斯拉,换句话说,电子辅助系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这不是万无一失的保障方式。行人碰撞事故无法避免时,行人碰撞保护的关键在于车辆本身的设计。

IIHS公布的测试结果表明,搭载在众多豪华高端车型上的驾驶辅助系统将在不同的实用环境下失效。

碰撞安全是伴随汽车诞生而来的问题,因此重视人文关怀的汽车企业从上个世纪开始进行汽车碰撞安全的研究开发,并将相关保护技术应用于汽车。目标相同,但每个汽车公司的保护方式各不相同。例如,1944年,沃尔沃提出了一体式客车的概念,通过坚固的车身提高了对车辆内乘员的保护性能。1951年,奔驰首次将战后缓冲区的概念引入汽车。1952年,汽车安全气囊的原型——充气垫问世。这些早期的汽车安全技术大多只关注车内乘务员,但他们的实现功能都是以车辆零部件损失为前提的,这就是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的主要手段。

1959年,奔驰W111车型成为首辆拥有前后碰撞缓冲区的轿车

但要说到碰撞行人安全方面,就不得不提对技术有着异常热情的本田。自上世纪70年代,本田开始专注于提升车辆安全性的研究,并在1988年就开始关注行人碰撞安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本田工程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汽车碰撞行人的模拟,并于1995年研发了ASV行人安全研究车。

到了1998年,本田研究人员从医学、解剖学、材料学领域着手,创造了世界上首个碰撞测试假人——“POLAR”,该假人用于评估汽车撞击人之后的伤害,为行人碰撞安全提供了研究的条件。本田工程师在研究中发现,在车碰撞行人至死的事故中,头部损伤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本田碰撞测试假人“POLAR”在2005年以及2010年经过两次改进,其中第二代测试假人可模拟人体各部位在碰撞后受到的伤害,而第三代假人则对结构进行科学优化,提升了实验结果的精度,使仿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POLAR、POLAR II和POLAR III三代碰撞测试假人的帮助下,本田汽车研发了吸能前保险杠、发动机盖铰接溃缩结构、吸能雨刮器转轴、吸能叶子板、前窗支撑部分吸能结构、吸能前大灯、吸能发动机盖以及弹起式发动机盖等各种行人撞击保护措施,有效降低了行人被车辆碰撞后受到的伤害。

弹出式发动机盖系统在与行人碰撞时将发动机罩的后侧提升大约10厘米,从而减少对行人头部的影响

3,为了所有人的安全 将安全防护做到极致

在国内行人保护碰撞安全研发领域,各大车企成效显著,以很早就启动相关研发进程并取得颇多成绩的广汽本田为例,秉持“为了所有人的安全”理念,广汽本田于2006年8月24日举行国内首次“CAR TO CAR”碰撞试验;2009年8月23日,广汽本田再次举行了国内首次行人保护碰撞试验;2014年10月31日,广汽本田在天津中汽研的碰撞试验室挑战国内首次车对车15度角小重叠率高速碰撞试验。多次在国内汽车碰撞测试的创举,唤起了我国汽车行业及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关注。

多次在国内汽车碰撞测试的创举,广汽本田唤起了我国汽车行业及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关注

广汽本田认为,安全不仅仅是注重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也充分考虑对方车辆乘员和行人的保护,实现安全共存。正因为此,广汽本田生产的车型一直以来都是各个碰撞测试中的“高材生”。以现款十代雅阁为例,在去年被汽车业界视为国内最严苛的碰撞安全测试——中国保险汽车安全碰撞测试中(C-IASI),十代雅阁获得“G”级评分。而在被世界认可的IIHS碰撞测试中,十代雅阁获得“Top Safety Pick+”(优+安全)的评价,安全性能突出。

近年,广汽本田还将Honda SENSING(安全超感)系统带到国内,让消费者成为这套面向未来自动驾驶而开发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的直接受益人。通过微波雷达和单眼摄像机两种感应器,Honda SENSING系统不仅能感知外部环境信息,还能判断识别驾驶者的操作意图和车辆状态,根据这些综合信息对制动,转向等进行精确地协调控制,从而实现安全驾驶辅助功能。若碰撞无法避免,吸能前保险杠、吸能前大灯等系统就成了保障行人安全的关键所在,而其中弹起式发动机盖系统可谓是保障行人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Honda SENSING系统的帮助下,汽车行驶安全性大幅提升

弹起式发动机盖系统是广汽本田基于本田先进技术理念打造的高科技实用性行人保护装置,市面大部分A级车乃至豪华车均搭载类似的配置。一般来说,当车辆时速达到25km/h并受到突然冲击时,如若撞击力度达到触发条件,发动机盖会被铰接处的挺杆弹起,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通过发动机盖的变形来吸收能量),最大程度避免对行人造成碰撞伤害。

弹起式发动机盖能减少车辆对被撞行人头部的伤害,虽然是自损的设计,但在生命的层面上看,是超值的

但现实中发生的行人碰撞事故并不如实验室般有精准的控制,即环境状况、碰撞位置、碰撞速度、碰撞角度都是随机的,因此系统在遭遇突发状况下能否及时实现保护行人的功能稳定性便成为关键,在生命面前,产品可靠性是绝对的底线。

当然,这套系统也并非轻易就“一触即发”,系统的运作原理遵循紧密有序的判断逻辑和反应机制。在遭遇行人碰撞时候,位于车辆前部的碰撞传感器接收到加速度信号(如前方碰撞、较大力度的托底),ECU在演算后判断发动机盖需要弹起,则输出点爆信号给发动机盖支撑,实现发动机盖顶起。唯有如此紧密的配合,才能确保这一道最后的安全屏障在必要时候得到有效的实施。

为了让弹起式发动机盖在关键时刻实现零故障,整个系统的运作逻辑紧密衔接、技术含量极高

对于车企来说,在最后一道安全屏障里,宁愿保行人安全却“自损八百”,这种汽车安全设计不是够拼,而是必须。毕竟在珍贵的生命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让位,真正把安全威胁降到最低,才能真正把安全做得到位。

文 | 彭梓朗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