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和汽车的交集停留在驾驶座上,宝马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车。(托马斯a爱迪生)。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过去这台车可能会是辆宝马3系,因为它很好的秉承了宝马的精髓,同时又符合了中国用户的主流价值观:三厢造型。

而现在,宝马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1系运动轿车,意味着大批年轻人能够用更低的门槛实现自己的驾驶梦,同时紧凑型运动市场里奥迪A3一家独大的光景也宣告结束,新来的这位强敌势必会打破品牌的边间,他们之间的较量似乎还没开始就已经分出胜负。

人和车的沟通一直是宝马最为强调的——通俗一点说就叫“人车合一”。开过它的人会在大脑里自动存储一个特有的驾驶模式,这个模式就叫“开宝马”。为什么宝马的身上贴满了类似“运动和操控”的标签,原因全在它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上。

这种通过感官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精妙,对于紧握方向盘的驾驶者而言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体验,也是其它品牌求之、又不得的东西。“操控”二字,是整个宝马品牌的DNA,也是1系运动轿车的灵魂。这一点,宝马从未妥协。

我从来不认为驱动形式能决定一辆车操控的好坏,就像保时捷的工程师能把后置布局的911调得吊打那些中置的超跑一样。

宝马1系运动轿车采用了家族最新的UKL前驱平台,可展现出的驾驶魅力没有因为驱动形式的改变而打任何折扣,操控的精妙在于对车辆每一个底盘部件的设定、动力总成的调配、以及ECU的写入逻辑,一款车懂不懂驾驶者就在于彼此之间能否产生共鸣。

而万千种表达方式中,通过方形盘的交流是最直观的,这也是宝马的厉害之处,它能用一个回馈手感绝佳的方向盘干倒对手的Nappa真皮、舒服的座椅、甚至是更强的动力。

相反,在保留宝马特有的操控前提下,1系运动轿车上也被加持了能够淋漓发挥的前驱优势—超越同级对手的后排空间出现了。

相比对手2629mm的轴距,1系运动轿车2670mm的更长轴距提供了更宽大的后排空间,由于没有传动轴的穿底而过,后驱车后排中间那个扰人的隆起也大大减小,一辆充满驾驶乐趣同时又提供充裕空间的全新宝马1系三厢轿车就诞生了——这对中国的年轻消费者而言,何乐而不为呢?

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师几乎把这台1系运动版针对日常使用的方方面面都考虑了个遍,后排座椅可按40:20:40放倒,这样能装载一些大件或较长的物品;坐垫靠背均加厚2cm的座椅以及两侧的真皮包裹都大大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坐宝马”这个说法几乎已经在每款BMW车型上都实现了,最年轻的1系也不例外。

还有,针对中国的空气质量状况,开启空调及内循环模式,车内的PM2.5的过滤效果可达99%以上,并能保证通风量及低噪音运行。

在这台车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宝马对运动的疯狂偏执,而是展现了了一种超越对手的改变。

奥迪在过去不久的上海车展推出了新款A3,虽然更换了造型,也推出了更强的2.0T车型,但是却在重要的智能互联方面没有跟上脚步。这套传统的MMI系统的确能够提供还不错的人机交互,但是在更具拓展性的智能互联领域明显落后于自己的对手。

全新宝马1系运动轿车不仅全系标配互联驾驶服务,而且提供十年免费的SOS紧急救援协助,增强型导航系统配备悬浮式8.8英寸的高精度彩色显示屏,通过iDrive触控旋钮,可以直观、便捷地实现诸多功能:通过呼叫中心实现车辆定位、解锁、遥控鸣笛、闪灯、启动车内通风系统等远程协助功能,甚至还可以用这套系统完成机票及酒店预订等旅程咨询服务。

虽然有人会说这些功能通过手机都能完成,但对于汽车厂商而言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国是全球移动互联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中国的年轻人生于互联时代,宝马精准抓住了汇中国年轻消费者的用车习惯,通过不断的体验优化和系统学习,宝马的互联驾驶全面超越竞争对手。

说到底,这是种高端出行的方式,让你开到哪里都有种时刻被人服务的感觉,这才是一个豪华品牌该做的服务。良好的体验只是智能互联的基础,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才是其最终目的。

杀进了紧凑级豪华运动市场食物链顶端的全新宝马1系运动轿车,具备了一辆宝马该有的一切,同时又全面加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这辆为中国年轻用户度身定制的宝马,既提供了驾驶座上对操控的渴望,也能给后排乘客一个比肩对手的惬意空间。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寻到了平衡。

宝马1系的竞争对手们,你们感到压力了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