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近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三、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有机体。 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的。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自己的生命,并与其他细胞共同作用于生命; 新细胞是通过母细胞的分裂产生的。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5、细胞内的化学元素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可以在无机自然界中找到。 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世界所独有的,这说明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是统一的。

6、与细胞和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有很大差异,表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仍然存在差异。

7、细胞中最丰富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组成的生物大分子。 每个氨基酸分子含有至少一个氨基(-NH 2 )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两者均具有连接至同一碳原子的氨基和羧基。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称为肽键。

8、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载体。 蛋白质的功能包括:结构蛋白、催化(酶)、运输(载体)、信息传递(激素)、免疫(抗体)等。

9、核酸是由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盐组成)连接起来的长链,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它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突变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分为两种类型:DNA和RNA。 DNA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碱基为 A、T、G 和 C。RNA 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碱基为 A、U、G 和 C。

10、糖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植物中的能量储存物质是淀粉,人类和动物中的能量储存物质是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

11.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甾醇。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能量储存材料; 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参与人体内血脂的运输。

1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聚合物。 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13. 一般来说,水是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丰富的。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游离水和结合水,其中大部分是游离水。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游离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14. 细胞中的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 无机盐在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15.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磷脂双层是基本骨架。 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数量和类型就越多。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征和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征。 细胞膜的功能包括: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入和离开细胞(控制是相对的); 以及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细胞壁支持和保护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17. 线粒体是活细胞中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珍娜绿染色剂是一种活细胞染料,专门对线粒体进行染色。

18.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 核糖体是细胞中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地方。

20、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和脂质合成的车间。

21、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分泌和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2. 溶酶体是消化车间。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

23. 中心体与动物和一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4. 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数据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学的控制中心。

26.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27. 细胞膜、液泡质和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28.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性渗透膜。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假设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移动。

29.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辅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大分子的运输有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其中,需要载体的为辅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的为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

30. 实验过程中可能改变的因素称为变量。 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除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不相关变量。

31. 除一个因素外,所有因素均保持不变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 一般设对照组和实验组。

32、细胞内每时每刻发生的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33、分子从正常状态转变为易于发生化学反应的活性状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更显着地降低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4.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质。 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催化作用高效且专一。 酶催化需要适当的温度和pH值。

35. ATP分子式:AP~P~P。 ATP和ADP在细胞内转化的供能机制在生物界是常见的。 细胞中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均直接由 ATP 提供动力。

36、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第三阶段产生水。 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酵母、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为发酵。 溴百里酚蓝可识别 CO2(蓝色变为绿色变为黄色),重铬酸钾可识别酒精(橙色变为灰绿色)。

37、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这些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38.光反应阶段在类囊体膜上进行,产物是[H]和ATP。 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可以在有光或无光的情况下进行。 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所有氧气都来自水。

39.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含量、光强度、光成分和温度。

第6章细胞的生命过程

40. 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生长。

41. 在自然条件下,有性生殖生物从受精卵开始,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成成体。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42. 真核细胞的分裂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3. 对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周期在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在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 细胞周期由两个阶段组成:间期和有丝分裂。 大部分细胞周期处于间期。 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性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适度生长。

44、卵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晚期。 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玻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作。

45、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母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准确、均匀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从而保持生物体亲本和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体的遗传性状有很大的影响。对生物体遗传的影响。 意义。

46.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纤维和染色体不发生变化。

47、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48.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力。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保持细胞全能性。 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49. 细胞凋亡是细胞由基因决定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50、癌细胞的特点包括: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显着改变、表面变化。

51. 致癌物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物、化学致癌物和病毒致癌物。 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致癌作用是多基因累积效应。

必修课二《遗传与进化》关键句

第一章 遗传因素的发现

1.相对性状:同一性状在同一物种生物体中的不同表达类型。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2、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

3、假设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测试杂交: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4、分离规律的本质是:随着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

5、自由组合法则的本质是:减数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表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与表型相关的遗传组成称为基因型。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7. 减数分裂是一种细胞分裂,当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量减半。 在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仅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由于减数分裂,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比精子(卵子)细胞减少一半。

8. 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期间。

9. 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仅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 一个精原细胞经历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10. 对于有性生殖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个生物体前体和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恒定数量以及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非常重要。

11、同源染色体:两对染色体一般形状和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 突触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包含四个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交换。

12.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1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遗传,以后只能遗传给女儿,这叫交叉遗传。

1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男:XY,女:XX)和ZW型(男:ZZ,女:ZW)。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1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6、因为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任何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 (1)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两条链以反平行方式卷曲,形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盐交替连接并排列在外侧,形成基本骨架; 底座布置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则:A必须与T配对; G必须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称为互补碱基配对原则。

19. 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解旋和复制的过程。 复制需要模板、原材料、能量和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通过互补碱基配对,确保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20、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

21、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完成的,从父母DNA到后代DNA,从父母个体到后代个体。

22、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顺序(碱基顺序)不同,所以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第4章 基因表达

23、基因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在细胞核中,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合成。)和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带有一定氨基的蛋白质)酸序列。蛋白质过程)两个过程。

24. 遗传密码是指mRNA上的碱基序列。

25. 密码子是指 mRNA 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 密码子有64种,其中61种决定氨基酸,3种终止密码子。

26、基因控制性状有两种方式: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二是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7、生物个体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达的内在因素,表型是基因型的表达。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表型不仅受基因型控制,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 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

28、基因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添加和缺失,导致遗传结构发生变化。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基因突变随机发生,频率很低,没有方向性,利大于弊。

29.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方式; 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源泉,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它是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

30、基因重组:指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 包括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交换、基因工程等。 它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3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添加、嫁接、倒位)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呈指数增加或减少)。

32、染色体: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异,携带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33.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 体细胞含有两组染色体。

34.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具有三个或更多染色体组。 多倍体植物的特点是茎粗,叶子、果实和种子较大,并且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

35、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包括:低温处理和用秋水仙碱处理发芽的种子或幼苗。 秋水仙碱作用于分裂早期的细胞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6. 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 其特征是,植物生长缓慢且高度不育。 利用单倍体植株选育新品种可以显着缩短育种年限。

37、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常为多发性和软性,常隐性白聋,血友病和遗传病(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三大类。等位基因)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8.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确定人类基因组的整个 DNA 碱基序列。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39、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基因的“针和线”:DNA连接酶; 基因的载体: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40、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检测、鉴定目的基因。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论

41. 自然选择理论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与突变、适者生存。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生存斗争驱动着生物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变异是无方向性的,而自然选择是有方向性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2. 人口: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43. 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包含的所有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在群体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44.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可能会改变群体中的基因频率。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变化,导致生物体不断向某个方向进化。

45. 物种:一组能够自然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体。

46.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出现。

47.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生物体和无机环境通过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

48.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必修课三《稳态与环境》要点

第一章 人体内部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的液体环境。

2、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中,其体细胞只能通过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有:渗透压、pH值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体内平衡:正常机体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定的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体内平衡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 动物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7、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着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激发部分电位:外侧为负,内侧为正。

9. 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的。

11、调节人类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自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来调节系统的工作。 这种调节方法称为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特点:微量、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相关激素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素,如CO2等)通过体液的输送来调节生命活动。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低等多细胞动物仅具有体液调节作用。

17、动物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往往同时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占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监视和消除。

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

20、向光性实验发现,接受光刺激的部分是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分是尖端下方的一段。 面向光的一面生长素较少,生长较慢,面向背光的一面生长素较少。 它分布广泛,生长迅速。

21、植物激素:植物中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质,可以从产生地输送到作用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

22.极地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上端运输到形态下端,反之则不行。

2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双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 既可防落花、落果,又可疏花、疏果。 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程序化表达的结果。

25、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在未授粉的雌蕊的柱头上,即可获得无籽果实。

第四章 人口和社区

26. 人口密度:单位空间内人口的数量。 人口密度是人口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 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构成和性别比。

28、人口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法、标记重捕法、抽样检测法、抽样采集调查法。

29.K值:在不破坏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可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30、“J”型生长数学模型:Nt=N0λt。 其中,N0为起始人口数,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的人口数,λ表示人口数是一年前的人口数的倍数。

31、群落:同时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2.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的数量。

33.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

34. 社区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5. 继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社区被另一个社区取代的过程。 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6. 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7.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非生物材料和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等通道进行的。

39.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转移、转化和损失的过程。 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渐减少。

40. 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至20%。 营养级越高,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处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体,接收到的能量就越少,通过生物富集,体内的有害成分就越多。

41. 生产者确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2.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以最有效地利用能源。 它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利的部分。

4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化和重复利用的特点。

4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材料循环和信息传输。

45.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46.生活活动的正常进展与信息的作用密不可分; 生物种群的繁殖也与信息的传播不可分割。 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学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47.负面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无处不在,并且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8.抵抗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并保持其结构和功能完整的能力。

49.韧性和稳定性:生态系统在被外部干扰因素损坏后恢复其原始状态的能力。

50.电阻的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的稳定性越小,反之亦然。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越多,食物网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复杂,电阻稳定性越高。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51.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

5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