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Push EV和Electrek的数据,德国的Lion Smart在BMWI3上完成了一辆改装车,参数可怕,整个封装的能量密度达到了230Wh/kg和460Wh/L。

The company claims a range of 700 km(435 miles)on a single charge enabled by an energy density of>230 Wh/kg and 460 Wh/l at the pack level

“厉害”不?

缺点大家都会提出很多的:

结构上的问题:很密集的模组,单组小电池的并联合集在X方向排列以后形成很紧密的结构,Y方向上也没有足够间距和缓冲结构

电池的结构方面的碰撞

模组里面:间距基本没有间隙

电池的热失控的风险

我们说说可以探讨的几个点

A)长模组概念

这种长形的模组,可能是我们设计的方向,这个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

我们看一下,如果我们改造一下Telsa Model 3的模组,从400V=》800V难度多大?

在Pack上布置的时候,难度多大?

B)冷却板

由于我们大半是做成底部散热的,现在往模组上方发展,也是值得讨论的一个点,管路从侧方和上方走

C)电池系统EE通信系统

电池系统里面的通信方式,一直是个问题:

1)第一代是基于CAN结构的

用12V和GND给CMU里面的CAN芯片和隔离芯片的一端供电,中间使用了故障线传递

2)第二代的菊花链

3)第三代:无线?类似于这种?

小结:高低压线束的优化如果可以做的话,采样线用FPC和平板的连接器,这块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是存在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