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汽车电动转换焦虑更多发生在内部。

对于在商场的企业来说,企业长青一直是理想状态,雨滴比才是真实的写照。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浪潮席卷全球,以本田为代表的传统燃油车企业也开始了电气化转型。

事实上,本田曾在2011年测试过电动汽车。那时,它在美国市场推出了纯电动版本的飞行图。本田当时对该车型采取了定额生产,所以公司交货后不再推出新产品。纯电动版的飞度受到用户的好评,但当时本田的心不在纯电动汽车上,而是在混动汽车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纯电子版的飞行度更像多元化的试水。

年间,混动车一直被认为是日本汽车企业进入全球市长/市场的契机,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本田大企业在混动技术的帮助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企业拥抱电动化。本田高管青山信智在回答日本电动化速度缓慢的问题时委婉地表示,混动车在日本受欢迎是问题的重要原因。

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电动汽车在全球的普及,变化多端的本田也迎来了市场的寒冬。数据显示,本田汽车在全球的销量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479万辆和448万辆,连续两年大幅下降。

面对公司惨淡的销售业绩,本田在经历了痛苦的阵痛后,决定全面打开电动化转型。本田在2021年4月之前研发ampd、改变采购和销售独立运营的部门结构,开始推进一体化运营的新部门结构。从它的角度来看,一体化的运营机制有助于集中各部门的力量,发挥最大的优势。其中,为了加快向电气化的转变,公司技术研究院汽车研发amp隶属于d中心的产品开发部门也与公司的汽车事业本部合并了。

外,本田当时还公布了一系列转换计划。公司表示,将在5年内推出10辆电动汽车,到2030年全球将推出30辆电动汽车,到2040年,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的销售率将达到100%,到2050年正式实现碳中和。有趣的是,本田表示,未来10年将推出5万亿日元,推进公司的电气化转换和软件开发。

然而,由于变化进度缓慢,本田并没有扭转销售量下降的衰退。本田2022财年第一季度(4月~ 6月)的汽车销量再次减少到81.5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3%。对于这样的业绩,对变化感到不安的民红三部也再次发出感叹:每年对外交付3000万台发动机是负资产。

那么,早在11年前就推出纯电动版飞行图的本田,为什么全面开始电动化转型后,却遭遇了泥沼?

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本田电动化变化力主要源于两个因素。

首先,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本田推出了纯电子版的飞行图,但启动太晚,错过了以电气化为主的上半场。面对以智能化为主的下半场,几乎从零开始的本田转型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其次,本田看到了电池和智能化两大电动汽车发展的铭文,但该公司致力于固体电池和索尼谋求智能化,与市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节。

电动汽车R & amp众所周知,d必须克服“三战”技术的难题。电池无疑是比“三电”的电机和电控更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影响产品的续航里程,还直接影响汽车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电动汽车企业现在为了商业化,倾向于向供应商购买电力电池,与其花大力气开发电池,不如购买电力电池。相反,本田汽车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异类。

本田去年4月宣布全面包容电动化,同时宣布投资430亿日元,建设全固态电池生产示范线。在本田看来,全固态电池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锂离子电池相比,是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

从技术角度来看,全固态电池由于电解质是固体,使用寿命更长,充电更多,起火点更低,因此具有更安全的性能优势。但是固态电池不是电动汽车企业商业化的最佳选择。

所有固态电池的研发都很困难,要循序渐进。到目前为止,全部固体状态

电池仍没有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当前,被提及最多的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条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依旧需要解决电解质稳定性差和成本昂贵等现实问题。

另外,全固态电池短期内不具备锂离子电池一样的成本优势。全固态电池不仅原料成本要远高于锂离子电池,其工艺复杂程度也要远胜于锂离子电池,这也就意味着研发固态电池,企业前期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

从市场角度看,除了少部分头部车企外,大部分车企的重心都放在了填补燃油车退出后的市场空白。因此,提升产能规模,理清产品布局,才是电动汽车企业的当务之急。即便市场中有部分车企需要自建电池产线,疏解成本压力,但它们依然选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并没有选择全固态电池生产线。

某种意义上讲,本田看好全固态电池的应用前景,并希望借助它实现超车,这样的商业考量并无可厚非。然而,面对销量持续下滑的实际情况,本田这样的做法却更像是望梅止渴。

目前来看,本田早前发布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并不好。以今年在国内上市的e:NS1为例,截至7月份,它的销量仅为1721辆,市场表现远远低于同价位的国产电动汽车品牌。

由此可见,本田最要紧的工作也不应是研究全固态电池,而是如何推出性能更好,更符合市场潮流的电动汽车产品。

除了电池战略的脱节外,本田的智能化战略也似乎也值得商榷。

今年6月,本田与索尼达成了合作,双方将在年内成立一家新的电动汽车公司,并计划于2025年开始销售纯电动汽车和移动出行服务。尽管他们的合作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但外界对此非议也有不少。

部分人士认为,两家企业合作并不能帮助他们摆脱各自面临的困境。其中,本田想要借助索尼的技术实力完成智能化布局尚缺考量。事实上,智能化除了要求具备智能驾驶功能外,还要围绕软件定义汽车的观点进行创新。诚然,索尼能够为本田提供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先进硬件设备,提供游戏等服务内容,但这并不能短时间解决自动驾驶技术上路,以及车载软件协同等现实问题。

参照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智能化探索,他们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自研智能算法,还要构建高精地图,通过不断积累数据,提升整套系统的判断力和控制力。整个过程中不仅要投入资金成本,还要付出时间成本。本田与索尼成立新公司从头开始造车,意味着他们也必须经历这个过程。这对于汽车市场已经显现疲态,且急于转型的本田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车载软件探索方面,索尼虽然拥有强大的数字技术,但要想适应电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要求,其还需花费一番功夫。相比之下,他们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已经深谙软件定义汽车的玩法。

正如大众前任软件部门负责人迪斯所言,软件的未来在中国。从企业的角度看,相比于将软件部分设置到中国的大众,急于转型的本田同索尼牵手造车似乎也不算一手妙棋。

当前,全球汽车市场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重要阶段。相比特斯拉等电动汽车企业遭遇的产能瓶颈,本田等传统燃油车企则陷入了转型的焦虑。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由电动化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留给本田转型的窗口时间也为不多了。在急剧变化的市场中,本田的焦虑开始逐层加码,而它为了缓解这一焦虑所作的转型,从效果来看,却又更像是一种刻舟求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