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数十万用户最终无法享受汽车企业赠送的“免费充电桩”。再冷的天气,再晚的时间,如果电力不足,车主必须立即出去补充电力。个人充电桩安装问题和困难与新能源汽车的热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用户在给充电桩充电时存在问题。55%的车主需要支付更多的钱,协调停车位、房地产干扰是主要原因。在被调查的新能源车车主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安装了个人充电桩。安装个人充电桩时,53.1%的用户出现了问题,问题大部分集中在停车位、房地产干扰和额外费用的调整上。其中,需要追加支付的用户比重相对较高,占54.9%

旧小区问题尤为突出。据CCTV新闻统计,北京1.2万个居住区中,2700个是旧小区,家庭平均停车位不足0.5个,近40%的私人电动汽车停车位完全没有安装充电桩的容量条件。

这意味着,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数十万用户最终无法享受汽车企业赠送的“免费充电用桩”。再冷的天气,再晚的时间,如果电力不足,车主必须立即出去补充电力。

安“桩”很难。到底哪里难?问题很多,为什么没人能解决?戴尔通过与产业链中的所有参与者和用户沟通,努力从最简单的问题中找到最深层的原因。

不赚钱的生意谁也不想负责

个人用户安装充电文件实际上并不“困难”。

2016年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此后,居民向电力企业申请安装,电力企业应与用户或委托的电动汽车企业、小区物业一起到现场进行电气及施工可行性调查,然后,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电力企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正式答复供电方案。

上述规定不难理解,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车主、电力供应商、充电桩公司、房地产经常会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

今年11月,通过近10名新能源车车主的亲说和问卷调查,用户从申请安装到最终落地都有很多问题,没有人能解决。

居住在北京北四环一个旧小区的石虎介绍说,乘车两个月来没有挂充电桩,但“跑的地方都跑了一趟,房地产、供电局、充电桩公司、车企4S店都去过”。2017年购车的李美表示,只要使用“飞艇”充电桩给车充电,就避免使用大功率电器,害怕“跳闸”。住在新小区的林东为了安装企业发送的“免费充电堆”,又花了3000多韩元。

反观整个过程,用户在安装充电桩的事情上,第一个接触的当事人是汽车企业。目前业界的普遍做法是,几乎所有汽车企业在销售新能源汽车时都会“赠送”充电桩,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要负责充电桩到底。

“企业提供这项服务基本上是基本的。任何企业都不敢说不送充电桩,但对企业来说,送一个木桩是成本,所以不能安装,不能怪企业的头头。”北汽新能源充电事业负责人表示:“从商业逻辑来看,企业可以节约,所以不会积极推进安居业务。”以“不能安装木桩”为由买车的消费者也很少。

但是据长安新能源相关负责人佐罗透露,部分企业曾要求经销商配备充电桩服务相关人员,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在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介绍充电桩相关服务。(莎士比亚,坦普林,能源,能源,能源,能源,能源,能源,能源。

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实际上,当企业确认是否有经销商和这种专业人才时,即使得到肯定的答复,也可能成为“虚报”。佐罗表示:“因为目前人工费中的这一部分不能出入,安装充电桩这一服务不能直接促进销量。”

根据流程,接受充电桩的用户依次与电力公司、房地产、充电桩公司等进行沟通,复杂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斯通曾表示,向国家电网申请电表时,需要使用证明、身份证、购车充电条件确认书,房地产未能提供使用证明,不能安装充电桩,并要求电力局告知哪些座位可以安装安全计量器和木桩。世茂的“绝望”是,电源告诉她,没有上面的财产印章文件,就看不到停车位。

针对上述“踢皮球”情况,业内人士分析说,个人用户在安装充电桩的过程中,能获得实质性利益的只有充电桩安装团队,其他参与者基本属于“义务”劳动。“安装充电桩目前不是任何一方的KPI(核心绩效指标),对于企业和房地产来说,当然也没有赔钱的买卖。

人想主动去推进。”

国家电网车网中心牧阳表示,“按照规定,无论是国家电网还是物业,需要为充电桩安装提供协助,无论是为充电桩单独接入电源,还是协助业主进行相应的安装,都不可以收取费用。而不收费不意味着这两个机构可以‘不负责任',对于电力安全等还是需要给予相应保障。”

在实际过程中,不少车主还会遇到来自旁边车位主人的“排挤”,“不希望自己车位旁边停放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不少传统燃油车车主共同的心声。

换言之,对国家电网和物业来说,做了事情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反而需要承担一定风险,不做事情也不会有相应的处罚。

不过,上述责任边界模糊的情况有望得到改善。按照今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组织起草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各地充电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人防、消防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与改造。

征求意见稿提出,具备安装条件的,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不得阻挠用户建桩,对积极支持配合充电桩安装的居住社区管理的单位可予以专项奖励。这项举措将会成为老旧小区充电桩推广工作的重要内生动力。

多数车主不知道自己是“甲方”

规定和流程虽然清楚,但极少新能源汽车主明确知道上述各参与方职权范围。

从源头上看,供电方起着决定性作用。牧阳表示,从国家电网角度来看,只要小区电容量足够,且用户有长租车位,在申请电源接入时多数会被顺利通过。

但对老旧小区来说,上述两个条件恰恰又很难满足,没车位的用户需要解决合适的车位,对有固定车位的用户来说,小区电容又会成为一道“硬线”。

“很多小区建造的时候并没有新能源汽车,更不会考虑为之充电的问题,所以电容设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车辆充电需求。多数新能源车用户一星期需要充电1-2次,接近普通人家一个月的用电量。”国家电网海淀区某营业厅负责充电桩安装的专工赵权表示。

据牧阳介绍,根据国家电网内部统计数据,目前只有60%左右的用户符合报装条件,有40%的人从根本上就不符合接电条件。

“无论是距离远还是破路挖槽走电线,都不能成为国家电网拒绝接电的理由。只是由于一些施工规范问题,电表可能无法按照‘就近’原则安装在业主车位附近,只能安在相对固定的地点。现在工作透明度这么高,用户一旦投诉,我们也很麻烦。”牧阳坦言, 只要用户符合条件,供电局不敢不安装电表。

事实上,与停车位问题相比,电容量问题“难度系数”更高。“有些物业公司会考虑到安全或其他问题,不愿意在相关证明上盖章,故意跟业主说电容不够或找其他扯皮的理由。”针对个别小区物业将锅甩给供电局的行为,牧阳感到无奈。

新能源车车主钱亚曾表示,作为住在新小区的她也遇到了此类难题。“一开始物业各种阻挠,一会说电容不够,一会又说车位不符合要求,最后工程经理私下跟我说给他两千,他能直接搞定,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就给他钱了,至少事情是解决了。”

停车位和电源确定后,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从电源到车主车位中间的线路规划和施工工作。李港介绍,这部分工作理应需要充电桩公司来给出合理方案并最终完成,但大多数车主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充电桩公司的“甲方”。

通过与车主沟通和调查发现,大多用户的确会把车位、电容量等一切都协商好,再让充电桩公司负责施工。

据腾讯汽车调查显示,部分遇到协调车位问题的车主中,32.4%的人选择沟通解决,13.5%的用户选择花钱解决;遇到物业阻挠的车主,选择协商、花钱和投诉解决的分别为23.7%、15.8%和5.3%;而遇到需要额外付出金钱的车主30.8%还是选择了花钱,只有10.3%和2.6%的用户选择了协商和投诉解决。

而李港介绍,“国家电网和物业的沟通是可以让充电桩公司的人去做,除非用户硬性条件不满足,否则都是可以有解决方案。按照规定,车主若对相关团队的服务不满意,可以要求更换服务团队。”

不过,充电桩公司也认为自己很“冤”。“实际执行过程中,某个车位到底能否安装主要是物业说了算,根源在物业。”某充电桩公司工作人员程涅介绍,物业管理车位的同时对社区配电也有一定管理权,因为一旦出现问题物业是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程涅坦言,她们公司曾碰到过比较好协商的物业,也曾碰到过强烈不同意安装的物业,也碰到过“踢皮球”的物业。“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物业都有自己的管理要求,如果说不能安装,只能尽力去友好协商,尽量去满足物业提出来的要求,比如施工团队的资质证明、施工方案等。”

调查发现,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物业大多会以“不允许破路、不允许飞线、不允许架桥”等理由来拒绝车主的安桩申请,用户常被告知“您的车位不符合安装充电桩的条件”,而至于是哪里下达的“不允许”的这一指令,物业并不会告知。

程涅表示,上述情况并不罕见,“物业如此强势,核心是就安装充电桩这事,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上级部门约束物业。”

通过从海淀区住建委和房管局信访中心咨询后得知,出现此类纠纷并不属于这两个部门管辖,用户可以找居住地所在街道与物业进行协商。但另一个问题是,街道并非物业的直属上级部门,只能协调,并不能“强制”物业执行。

对于上述“疑难问题”,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中国充电联盟”) 信息部主任仝宗旗对表示,出现问题以后用户可以尝试找车企帮忙解决。”

在仝宗旗看来,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在转变角色,由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变,“企业不应该把车卖给用户就不管了,而是应该注重后续的服务,比如说帮着解决充电桩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精细化服务的一种。”

不过,就目前而言,针对用户在充电桩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家车企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去帮助解决。仝宗旗认为,这需要与各个利益方去沟通,类似精细化服务不可能一下子好起来,需要一些时间来优化。

私桩共享是“忽悠车主的噱头”?

随着用户数快速上升,新能源车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开始集中显现,一面是无法安充电桩,另一面则有大量充电桩被闲置。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国内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为222.3万台,车桩比约3.05∶1,配置现状远不能满足用户充电需求。

来自星星充电的数据显示,私人充电桩70%的时间是闲置的。在其看来,私桩共享可提高充电效率,同时实现充电用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私桩共享,也是星星充电的亮点业务之一。

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10月,星星充电共享私桩共有69036台,在已统计的70375台共享私桩中占比98.1%。

桩企以外,车企也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布局。今年5月,广汽埃安宣布推出该品牌独有的私桩共享平台,让车主之间实现“桩共享”。此前,小鹏也与蔚来联手推出充电共享服务,两个品牌车主可以共享彼此的超充桩。

眼下,共享私人充电桩,从平台技术和操作上已经比较成熟。以星星充电为例,打开APP后,首页就有一个“人人电站”的选项,点击进入后就可以看到可供共享的私桩,包括距离、价格等信息,查找共享私桩进行充电。而私人充电桩的主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充电使用习惯,设定共享开放的时段、充电价格和充电服务费等。

事实上,在此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完善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制,并鼓励“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

不过,根据调查和走访,在安装私人充电桩过程中遇到阻碍的用户中,不愿意共享的人占比为46.1%,接近半数。除私人用品不愿分享、怕麻烦以外,也有用户表示担心万一出现安全问题说不清楚。

业内人士方达介绍,目前大多数充电桩保修期时长为一年,一年后有的车企会主动联系用户问充电桩过保了是否需要自费续保,或者有没有拆卸挪动等,但这并非是强制性行为。

“可能是企业不太想做这事儿,一方面充电桩大多是交由第三方来落地执行,企业的管控力度本来就弱一些;另一方面续保牵涉到金钱问题,用户是否愿意买单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因为联系了用户导致用户的反感,对企业来说可能也有些得不偿失。”

方达表示,工作中也曾遇到过充电桩出现问题的情况。“有的两三年就出了问题,有的五六年也没事。出事原因也不相同,有可能是电源本身不稳定,有可能是线路老化,也有可能是其他问题。”

在责任认定方面,方达表示,如果是产品本身的问题就追责相应企业,如果是使用问题就是使用者的责任,而对于过保产品出现的问题,可能会相对复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私桩共享还是存在潜在的风险,“目前只是忽悠潜在客户买新能源汽车的噱头。”

而在仝宗旗看来,私桩共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私桩共享实现的前提是车主同意或希望将自己的桩共享,方便他人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超充虽便捷,但难成最佳选项

补能之所以带给新能源车车主们焦虑,一方面和充电便利性相关,另一方面,和充电速度有关。

为解决补能效率问题,蔚来很早以前就在换电模式上进行了尝试,并已经建成超过560座换电站,但绝大多数车企仍然选择了充电模式。

面对续航焦虑,多家车企在推出新车型时放出了“充电5分钟待机两小时”的广告语,但现实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仍难以与燃油车加油速度相比,加满一箱油只需要几分钟时间,但同样的时间很难完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工作。

超级充电技术不仅与电池本身特性及电池管理系统有关,也跟充电桩功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资深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工程师朱玉龙曾表示,就充电而言,车企普遍应用的是400V高压平台,250A电流可以达到100kW的充电功率,电池30%-80%SOC(State of Charge,即荷电状态,用来反映电池的剩余容量)约30分钟。为了进一步向传统车加油时间看齐,业内寄望于把电压平台提升到800V甚至更高水平,达到300-500kW的充电功率,只需几分钟就可以迅速补能。

目前,已经有部分车企开始进行尝试超级充电方案。比如,保时捷Taycan是第一台量产的800V架构电动车,小鹏也已经发布了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能承受超过600A的充电峰值电流。按照官方说法,可实现充电5分钟最高补充续航200公里。

从技术上来说,充电桩也比较“容易”达到高压。特来电、星星充电、普天新能源等充电服务商,都具备了400kW以上充电桩的技术储备,甚至部分直流快充桩已经可以达到600KW功率。

不过,快充并非全然都是好处。在桩企星星充电工作的王兰明确表示,“其实就现在车与电池市场来说,不一定越快越好,而是越适合车本身的充电方式越好,这也是由车和电池的性能决定的,所以也不一定快充就是补能的终极解决方案。”

仝宗旗也明确表示,“大功率充电,对电池来说肯定是不好的,对电池的循环寿命等都会有一定影响。”

而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快充的原理是让锂离子尽可能快地嵌入到负极材料。锂离子移动的速度越快,发热量则越大,所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也越多,对电池容量、循环寿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快充技术的研发人员所面临的挑战。

不过上述负责人补充称,“对于使用经过周密设计的快充电池用户而言,正常使用快充并不会对电池造成明显伤害。”

仝宗旗也认为,针对没有条件慢充的新能源汽车用户,正常使用快充对电池的影响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尤其是对于C端用户来说,这些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尽管如此,仝宗旗依然鼓励新能源车车主在日常使用中应该以交流慢充为主,直流快充为辅,而换电则作为补充。在他看来,几种路线会并存发展,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只是使用场景不同而已。

仝宗旗也提醒准备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购车时需要转换思路,一定要把充电问题考虑在前,不能先买车再考虑充电,否则后续可能会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