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常情相通。面对老百姓家门口的“急难和担心”,《北京日报》记者煞费苦心地写,用笔还原,用镜头记录。坚持“市民吹哨、举报党报”的理念,第一次去现场调查老百姓反映的问题,用真实的报道获得了社会的公信力。70年来,有真诚的关心和热情的同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名言)

“人民记者人民爱”

记者的多次报道使中国科学院917生活区的配套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一只黑发高高升起,眼神坚定,左手在耳边紧握电话,右手拿着笔录。这是北京日报记者陈善时听到市民呼声的事情的形象。现在,她对舆论监督、民生新闻的热情依然存在。“人民记者人民爱”——这句话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笔记本是1983年国庆期间中国科学院917生活区科技工作者对陈深圳的“特别表扬”,也是国民对《北京日报》舆论监督报道的心声。今年,《北京日报》以后,信函调查形式报道了居住在中国科学院917生活区的生活困难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下子解决了917生活区居民的饮食困难和水荒等各种生活难题。

1983年8月的一天,陈先去北京市总工会参加座谈会。在热闹的会议上,突然有一位戴眼镜的老师站了起来。“请关注工会关于我们中国科学院的‘西伯利亚’。”" "

他的发言对陈善的新闻反应敏感。这个“地理所”的科技园住在京城北郊一个叫“917大厦”的生活区。这里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遗传研究所等9个科研机构,著名地理学家朱可廷生前曾在这里工作和研究。10座住宅楼里住着科技人员及其家属2000多人,但这里的生活条件一直很差,长时间公交车不通,附近没有医院,没有正规学校,没有副食商店,居民生活非常窘迫,这里被称为中国科学院的“西伯利亚”。

当时正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不久,中央提倡关注科学技术人员的生活状况,小平同志对科学家们说:“我想成为大家的后方部长。”恳切地说。所以陈善过去和这个发言人联系,留下电话,说要进一步采访。

当时交通不发达,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一位老科技工作者骑自行车去公交车站接陈善。下车后,陈要求先步行,开始测量从公交站到生活区的距离。"步行25分钟就到。这里生活不方便,可以从公共交通不通开始。”

整个生活地区的情况令人担忧。10套居民,2000多名居民,大部分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但生活一团糟。作为商业副食捐赠族,冬天连白菜都买不到。由于饮用水困难,陈先上了8楼5楼。"我撬开了水管,只结了一个水泡."垃圾无人管理,堆放垃圾的地方讽刺地立着“欢迎扔垃圾”的招牌。

1983年8月11日,题为《副食供应、公共交通、环境污染、供水供暖无人管——中国科学院917大楼生活区问题需关心》的文章刊登在《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全文不仅刊登了生活区科技工作者的信,还刊登了陈善的《调查附记》记者。

报道发表后,北京市公共交通公社总经理带队查看线路,研究开通方案。(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市市政管理办公室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居民难题。自来水公司和公共工程公司检查安装统帅管道;蔬菜、鱼、肉等新鲜食物也开始从大篷车不断地运送到生活地区。

从当年8月26日再次访问开始,时隔半个月,陈善先后发送了《有关部门领导即赴现场研究解决办法》 《科学院917生活区副食供应开始改善》等追踪报道,展示了科技人员的生活从“无人馆”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几天我们917生活区像过节一样,在人们脸上微笑,兴奋地谈论着生活区的变化。”科技人员再次写感谢信,表示将用做好科研工作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此同时,科技人员随信寄来了一张笔记本,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人民记者人民爱”的字样。这是中国科学院917大楼科技人员对《北京日报》记者陈善宇的“特别表扬”。

眼里有百姓就有好报道。在30年的记者生活中,陈善彩撰写的《北京市图书馆借书难》 《广州本田车漏油事件》等关于民政的报道受到读者的好评,多篇报道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和北京市好新闻奖。“好消息看三件事。一个是上级,一个是老百姓的呼声,加上记者的“新闻眼睛”,上下呼应,贯穿三点是好消息。”现在退休的陈善谈到新闻工作,仍然充满热情。

居民生活的“小事”不小

2004年6月8日,《北京日报》7版发表了题为“来你这里听听你的烦恼”的专栏。《居民打伞如厕已八年》是本专栏的开始,成功地开始了“第一炮”。

当时北京日报社会新闻中心有

一部热线电话。6月7日,记者接到一个电话,右安门内大街73号楼的居民反映厕所渗漏、大伙儿打着雨伞上厕所已8年,还有消防通道盖满临时建筑、水费没人收、清水哗哗流等问题。放下电话,记者立即赶往现场。

73号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记者走进各个楼层的公用厕所,都是苍蝇乱飞、污水横流,屋顶上裸露的管道锈迹斑斑,往下滴着脏东西。“七八年了,嘴皮子都磨出茧了也没人管。为防止脏东西滴到身上,大伙儿只好举着雨伞上厕所!”居民意见很大。记者把采访来的素材提炼,写成消息,第二天就随着“来到您身边,听您诉烦恼”栏目的开办而刊发出来。

当天,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北京日报》上批示:“此栏目开得很好,这就是舆论监督,问题是如何使这些珍贵信息能起到作用,使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和区县能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和解决,仅仅靠我们市领导批示会遗漏或重复。建议考虑,一是报社不仅要刊登而且要转相关部门和区县主要负责人。同时找市政府办公厅,然后建立回查和督查,重要的报社亦可追报。”时任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也对栏目作出批示,要求“舆论监督问题一定要选准,记者一定要以扎实的作风深入群众,深入采访,严谨核实情况;要及时报道政府解决问题为民排忧解难的工作情况,反映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解决问题,负责管理该楼的物业站工作人员当天就前往现场,疏通73号楼四个楼层8个厕所的管道。堵塞8年的厕所管道一天得以疏通,居民们连声感谢政府,感谢党报。

271篇监督反馈报道、170个民生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来到您身边,听您诉烦恼”栏目主力记者严文友两年间交出的答卷。

雨季,小区门前路积水,居民让记者去采访;小区楼里下水道堵了,请记者去看看;新建的居民区路灯不亮,要求记者帮助呼吁……尽管都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严文友却乐此不疲地往来奔波。

2005年4月11日,严文友前往天坛南里西区12号楼采访,由于下水管被堵污水直接外溢至楼门口,此前两个月的时间里居住在此的居民只得被迫蹚着污水进出。

严文友在现场看到,12号楼的楼门口到处都是黄色的粪便液体,臭气熏人,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这栋只有3层高的简易楼,水管年久失修,许多水管生锈,常年滴水漏水,下水管道排水不畅,只要二三层楼上的公用厕所一冲水,粪便就从楼下公用水池子里溢出来,从一层楼道一直流到门前的马路上。住在2单元一层的魏大妈家厨房灶台下不停地有粪便水在流着。见到这一情况,严文友立即与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当天下午天坛房屋管理分中心工作人员便前往现场查看情况。一周后当严文友再次回到现场查看时,12号楼的楼前已经新增了一条排水沟。为了进一步解决居民的难题,在严文友的协调下,天坛房屋管理分中心的负责人还为居民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表示一旦出现类似问题今后会随叫随到。

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在严文友的邮箱来电记录、短信留言中,有许多居民天天和他 “煲热线”,或反映问题或交心沟通。而在该栏目两年的采访报道工作中,严文友和同事们还促使不少问题涉及单位、部门从态度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一开始怕见记者、不愿直面问题,到后来闻过则喜并通力合作推动问题解决。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陈圣禹

编辑 实习编辑 高悦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