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中国宝马进口包

宝马2018年以350亿人民币收购华川宝马25%股份,将自己的股份比例提高到75%,成为第一家外资控股汽车企业后,2021年8月宝马又以16.33亿人民币收购了中华,& amp# 039;中华& amp# 039;期待已久的民族汽车品牌最终也落入宝马手中。

残酷的现实背后则是汽车行业“市场换技术”的全面溃败,市场交出去了但是有价值的技术根本没有换到。

宝马取得华晨宝马75%股权

汽车产业的“市场换技术” 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汽车工业提出的“技贸结合”,由于当时国内汽车产业羸弱但是需求却开始逐步扩大,因此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汽车来解决国内的供给不足。看到这一情况,时任中汽总公司董事长的饶斌向国家提出:能不能在花钱进口汽车的同时,要求出售方在汽车之外提供一定程度的技术来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这一建议在经过讨论后得到了支持,在其后的轻型卡车和奥迪100公务车项目上得以实现,并最终演变为后来汽车产业的“市场换技术”。

“市场换技术”的思想不能算错,在中国早期工业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想凭空创造出一个汽车产业并不现实,而国内对于汽车的需求又与日俱增,在国内需求和产业发展之间需要做出一个平衡。随着1984年国务院正式确定“把对外商品贸易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实行技贸结合,用我们的一部分市场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是加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项重大方针。”,“市场换技术”也开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实施。

市场换技术

其后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纷纷开始在中国合资建厂进行本土化生产,中国汽车产业也开始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正是在2001年华晨和宝马确定成立合资公司并将公司地址定在沈阳。从彼时算起至今已有20年,但是在这20年时间中宝马借助合资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并成功让宝马站稳了高端地位;相反华晨则每况愈下,由于巨额亏损而不得不在2019年以350亿出售25%合资公司股份之后,又在2021年以16.33亿出售华晨中华。

市场换技术最终的结果就是市场确实交了出去,但是想要的技术却没有换来,甚至如今要靠不断出售业务来谋求生存。华晨的“市场换技术”战略为何最终失败?

宝马成为华晨宝马的实际掌控者

过于依赖宝马

2002年的华晨汽车恰逢仰融出走的动荡时刻,为了实现快速扭亏为盈的目的,华晨选择主动退让并将华晨宝马财务权、销售权等权限让给宝马集团来操控;通过掌握了华晨宝马的财务体系,宝马迅速实现了扩张和盈利,同时作为合资公司的华晨宝马自然也获利不菲。

但是出让过多的权力也让华晨在合资公司中的话语权旁落,虽然从股份上来说两者都是50%,但是权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宝马一侧,华晨更多只是像一个旁观者。

华晨自有品牌技术惨不忍睹

安于现状

仅仅依靠合资公司就能赚到大量的利润,这也让华晨内部缺乏主动进取的决心,最终的结果就是宝马的技术没拿到,连造车的基本功能也都丢得一干二净。但偏偏对外宣传还总是以宝马自居,中华V7越野车号称10万就能买到的宝马心脏,实际上却是宝马淘汰不用的发动机,最终导致这款越野车不但油耗大,做工还差,完全被消费者所抛弃。更搞笑的则是2018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中华H230EV,其续航竟然只有可怜的150km,售价竟然高达16万元,恐怕正常的消费者没人会买这种技术为零的产品。

华晨原掌门人祁玉民

缺乏技术革新

市场换技术最重要的是什么?自然是技术,而华晨在技术取得上可以说是毫无作为。其他企业起码或多或少还取得了一部分技术,但是华晨在和宝马的合资中一直以弱势身份自居,甚至仅仅满足于合资企业带来的巨额利润,对于自主品牌的建设却没有投入多少资源。

曾经风靡全国的金杯海狮和中华骏捷由于后续投入不足慢慢被市场所淘汰,相反宝马则迅速扩张打开了市场。华晨掌门人祁玉民曾公开表示:“底盘是保时捷调校的;造型内外饰是意大利搞的;发动机是和宝马合作的,三大资源一整合,是不是一个好车就出来了?”也正是这种彻底放弃研发的态度才让“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最终一败涂地。

市场换技术最终一败涂地

写在最后

技术是一个企业竞争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但是如华晨宝马就是在合资所创造的繁荣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由寻求技术转变为只关注利润,最终沦落为合资企业的组装厂。而从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的失败中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在芯片制造等领域切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