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从今天开始,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巨耀宇爷爷的一段经典台词。“裸体成为艺术的话是最神圣的。(伯纳德肖,美国电视剧)。

道德一旦沦为虚伪,就是最下流的。”

为啥要借用葛大爷这句话呢,因为车圈最近的一些风气,正见证了道德沦为虚伪的过程。

“减配”不应该成

绑架情绪的工具

“减配”这个词最近很敏感,一是这确实涉及到车主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这还调动了大家对车企搞中外区别对待,歧视中国消费者的民族情绪。

如果减配真的是事实,那么无论那些“全网唯一敢说实话的良心车评人”怎么借机炒作、吸引流量,都可以接受,甚至还应该支持,比如保时捷的转向柱事件。

毕竟,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借此收割了多少流量,但只要是真的替车主发声了,对厂家进行了监督,这肯定都是好事。

不过,如果“减配”根本就不是事实,或者是只把表面的“减配”无限放大,对背后更复杂的事实真相却闭口不谈。然后充分利用认知差和信息差,再加上一段语调高亢、一脸正义的表演来收割流量,那这种操作就纯属是利用减配来绑架和煽动大家的情绪了。

套用葛大爷那句话,这就是把生意包装成了为消费者发声,把虚伪包装成了道德的制高点。其目的其实也不言自明,无非就是骗取流量、借机出位。

事实上,现在这个时代,信息高度碎片化,大家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对事件深入研究,普通人其实很容易掉进这种精心搭建的信息茧房里。最终用一两句附和,代替了独立思考。

不得不承认,现在骂车企减配是主流,是政治正确。任何试图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情绪出发的文章和观点,都会被喷成“充值狗”、“给车企洗地”等等。

但现在网上骂的文章和视频已经太多了,实在是不缺我们“锦上添花”了。所以,今天我们就尝试从事实出发,跟大家聊聊车企减配这点事。如果您也觉得我们被充值了,那您现在可以关掉文章了。但如果您愿意牺牲一点时间,深度了解一点事实真相,那希望您读完本文之后,再对这件事做出自己的判断。

安全气囊传感器

是怎么工作的?

最近宝马减配安全气囊传感器的事情可谓甚嚣尘上,争论的焦点在于,第一、F系底盘的第六代宝马3系在车头和车门里没有安装安全气囊传感器,只在B柱里安装了。第二、中国版虽然没有安装,但美国的同款车型却装上了。

结论就是:宝马不但无视消费者生命安全进行减配,最可恨的是还进行中美的区别对待,歧视中国车主,拿中国人的命不当命。

说实话,这两条罪名中的哪一个,都够宝马吃不了兜着走的。但宝马真的敢拿这个车主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来减配吗?

在讨论宝马有没有减配之前,我们先看看安全气囊到底是怎么触发的。触发安全气囊的传感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碰撞传感器,另外一种是加速度传感器。前者是直接检测碰撞,后者是感应碰撞后大幅度的速度落差。

碰撞传感器一般安装在车头和车门翼子板内,优势就是反应比较迅速,但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感知范围相对有限,记得前些年有些车撞了之后气囊没弹开。车主投诉厂家,厂家给的解释是“没撞对地方”,原因就是搭载了这种传感器造成的。

二是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非常小的撞击力如果正好撞到传感器上,也可能触发气囊。

而气囊弹出其实是一种爆炸,瞬间的冲击力大约有180kg,剧烈碰撞下,这个能量会与外界碰撞抵消。但如果误弹开的话,这巨大的能量,就会直接打在乘客的身上,甚至脸上。因此,为了避免误触,加速度传感器就成了车企的新选择。

宝马早在 2013 年就在国内采用了一体式底盘管理系统(简称ICM),而加速度传感器就集成在了ICM里边。不只宝马,大众的部分车型也采用了加速度传感器,而取消了碰撞传感器。

减没减配

到底看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点,评价一辆车,不能以这辆车搭载没搭载某个零件来衡量,其最终的整体表现才是衡量标准。毕竟我们是在为整体体验买单,而不是为某个零件买单。

而“唯一敢说真话的车评人”就故意忽略了这一点,不看结果,只看过程。

那真实结果是怎样的呢?中保研曾在2018年和2019年先后撞过两次宝马3系,在最严苛的正面偏置25%碰撞实验中,气囊全部正常打开。

2018款318i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目前碰撞测试是检验一款车安全性最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因为具体事故中,各种不可控因素千差万别,具体事故对于衡量一款车整体的安全性,参考意义并不大。

这个道理并不高深,我相信“唯一敢说真话的车评人”肯定知道。但他偏偏对中保研的测试结果视而不见,却用个别车主撞车后气囊未弹开来说事。

2020款 325Li

因为有图有真相,车主的车撞得这么惨,气囊却没弹开,又多了一丝悲情的成分,所以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但煽情并不代表真相,因为具体的碰撞场景千差万别,在个例面前,我更愿意相信中保研的碰撞测试。

毕竟后者有一套严谨的流程,而前者具体是什么场景,大家并不知道。甚至,如果按此逻辑,任何车型都能找到被撞的很惨的例子,难道这也能证明市面上所有车型都偷工减料了吗?

加速度传感器

反应滞后?

即便气囊能弹开,“唯一敢说真话的车评人”还有两个观点,一是加速度传感器装在B柱的位置,如果车头或者车门处发生碰撞,需要很大的碰撞力度,才能让在B柱里的感应器感应到。二是这种感应器可能存在反应延迟。

关于第一种说法,只能说这个观点过于外行。加速度传感器能不能感应到速度变化,和距离碰撞位置的远近没有关系。难道一辆车加速、刹车的时候,车头和车尾的加速度还有区别吗?

第二,说到这种感应器可能存在反应延迟,正好去年年底,大众ID.4 做了一个双假人侧面碰撞测试,一汽大众恰好解释了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位于气囊控制单元中的加速度传感器,识别正面碰撞的时间大约在10—30 毫秒,侧面碰撞在10毫秒内。

我们取这一个这里的最大值,30毫秒,30毫秒是多少秒呢?0.03秒。如此短的碰撞识别速度,不知道“加速度传感器反应滞后”的结论从何而来。

所以,用这两个论点来给大家带情绪,要不就是真的无知,对一个百年大厂在安全上的认知,和车辆工程的细节认知完全没有概念。要么就是瞄准了消费者的知识盲区和情绪软肋来猛攻。而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中外双标

接下来要说一个最能挑动大家情绪的点了,那就是中外双标,美国的车型在车头和车门里安装了安全气囊传感器,而中国没有。

为啥这样呢,那是因为美国的相关法律有这样的规定。宝马的车如果想在美国销售,就必须满足当地的法律。就像美国法律还规定,在美国卖的汽车,车身两侧必须安装小黄灯一样。

事实上,在欧洲,在宝马的老家,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强制规定,其部分车型也是没有安装碰撞传感器的。我们总不能说,宝马连自己的父老乡亲也区别对待吧。

欧规宝马F30车型传感器配备

图片来源:宝马汇

其实,是不是区别对待,其实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其安全性到底达不达标,在碰撞中能不能有效弹出,才是重点。而这一点,前面已经论证过了。

事实上,“中外双标,区别对待”一直是国内消费者的麻筋,最能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但对车企来说,依据国内外用户不同的关切,来确定制造的成本投向哪里是常规操作。

这里要区分的是“减配”和“区别分配”的概念。因为各国的用车环境,车主喜好都不同,车企针对销往不同国家的车型,进行配置上的调整很正常。

进口奥迪A4 allroad 售价:43.38万

却只有定速巡航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往往主要关注哪里不如别人,而不重视哪里比别人好。可当车企把完全跟外国一样的东西造出来时,又会收到很多抱怨,比如悬挂太硬、空间太小、内饰材料不高级、后座不够舒适豪华、价钱贵等等。

欧规版进口路虎发现5

座椅为丝绒材质

事实上,如果我告诉大家,美国、日本、韩国对于车辆是否安装雾灯没有强制标准,车主装或不装完全取决于自己;很多几十万的进口车型,却只有一对昏黄的卤素大灯,座椅都是织物的,那会不会有人满腔义愤地喷“XX公司没良心,在美国减配”呢?

新款为啥又装上了?

“唯一敢说真话的车评人”关注的点还有一个,就是2020年以后的宝马车型,又在车头位置装上了安全气囊感应器。

至于原因,我们推测这主要跟大家越来越重视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有关。因为中保研的正面偏置25%碰撞测试,就是在非常小的面积下,产生强烈碰撞,这本身非常符合传统的压力式碰撞传感器的工作环境,所以宝马车型又把这个传感器加了回来。为的是更好的满足碰撞测试。

当然,如果说这是应试的做法,也没有问题。

主要是怎么看待这种操作呢?我觉得,这是宝马新款车型的升级,但我们能以此为根据,推断老款车型安全不达标吗?这个逻辑显然不成立吧。

我们关心的重点应该是老款车型,其安全气囊到底能不能弹开,从碰撞测试中已经得到了答案,是可以正常弹开的。

另外,老款的3系现在在马路上跑的应该不少于几十万辆,我们有没有发现大面积的、系统性的安全气囊未弹开的投诉和维权呢?至少据我所知,没有。

所以,这就变成了,旧款车型已经达标,但新款又升级了,这种操作再正常不过了吧。如果只是因为新款升级了,就去质疑旧款有问题,那显然是预设立场的有罪推论。

这就像iphone每年都出新款,不能说新款升级了,就说老款存在BUG。老款只要满足出厂时的安全标准,碰撞标准就可以了啊。

我知道,这个说法有些网友一定没法接受,一定会认为,新款又装上了,就认为老款一定存在猫腻。但我想说,车企不是慈善机构,而这种配置的变化,也正是我前面说到的,车企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喜好,进行的配置调整。

当中保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消费者更重视安全,车企也就加大了安全配置的投入,这也许不符合某些人关于“车企良心”的认知,但这完全符合商业逻辑,也符合我们现在的法律。

写在最后

说实话,今天这篇文章,根本的出发点肯定是不讨喜的,完全属于和风向、和大部分网友对着干。如果我们跟风也把宝马痛骂一番,并踩上几只脚,没准也会被归入到“良心车评人”的阵营。

但是出于一个传统汽车媒体的坚持,或者说执拗,我们还是想表达一点自己的看法。

客观来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宝马在这当中做的当然有错,但错不是在减配上,而是在没有坚持安全上的最高标准。如果它能像美国那样,把两种传感器全都装上,这就相当于上了双保险。

但说句大实话,是因为宝马在美国“更有良心”吗?不,而是美国的法规和标准更高。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关于碎片化新闻的一段话:“它不露痕迹地将‘新奇’与‘真实’混淆,对观点中的假设避而不谈,这不仅对理解世界没有帮助,也在不知不觉中摧毁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