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进入欧洲市场的动作比我预计的要快一些。

最近比亚迪宣布,韩、唐、原加号三款车型进入欧洲市场,并公布了官方预售价格。其中,原加号预购3.8万欧元,韩果唐预购7.2万欧元。

如果按照汇率来算,3.8万欧和7.2万欧的价格并不低。

元PLUS国内定价15万级,折算定价2.1万欧左右,即便是把元PLUS拉到欧洲卖也完全不需要3.8万欧的价格。其实并不是元PLUS太贵,而是欧洲产品定价整体都是这一套体系。

比如说日产ARIYA欧洲市场定价4.7万欧元起,高配车型6万欧元左右,欧洲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定价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深刻。

月均2000-3000欧的薪水购买5万欧左右的汽车,并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只要产品贴合自身需求,定价都不是问题,毕竟在欧洲最贵的量产车也不过20万欧元左右。

所以我们再来看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定价,是否真的很贵。

唐EV的价格是7.2万欧元预售价,在欧洲市场7万多欧元可以买到什么车呢?宝马X5的起售价是7.3万欧元,一台奥迪Q7的起售价不足7万欧元。

也就是说,没有奥迪Q7、宝马X5大的比亚迪唐,在欧洲市场卖出了和BBA旗舰SUV一样的价格。

贵,除了我刚才说的欧洲人对汽车的价格不太敏感之外,还有欧洲新能源市场起步晚的原因,虽然口号喊的很响,但欧洲的电气化进程真得非常慢,尤其是欧洲市场,截止到今天为止,欧洲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也才刚刚开始。

一个新的市场,先入为主的优势是很大的。

比亚迪只是刚刚进入欧洲市场而已,但其在新能源市场中的沉淀已经有十余年时间,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辆的技术储备已经达到一定高度,针对欧洲市场销售的唐、汉以及元PLUS都是成熟且稳定的车型。

这意味着,在欧洲市场定出一个当地合理的价格,拿出主流的电动化竞争力出来,是合理且合情的。

毕竟目前来看,欧洲市场销售的日产ARIYA、ID.4以及即将上市的ID.BUZZ价格都不低,尤其是ID.BUZZ的价格已经在7万欧元左右。

欧洲电动车的价格基本上都在5-7万欧元左右,这属于正常价格。

所以很多企业选择将电动车在国内生产,然后通过海运运往欧洲,一方面赚汇率差,另一方面赚产业链的资源优势,同时,还能退税。

汇率差很好理解,比如说大众集团准备把ID.6从国内返销到欧洲,国内的价格25万起(3.6万欧),在欧洲定价可以选择5-6万欧的定价区间。

国内拥有更成熟的产业链基础优势,电池、电机、人工优势更低,我们生产电动车的成本要比欧洲低不少,同时运转欧洲不在国内销售的车辆,还能退还增值税。

其实综合来看,车企更喜欢欧洲的原因是,欧洲同样是一个碳中和非常积极的区域,他们对环境的要求更高,同时他们的汽车工业非常传统,智能、年轻、电动化的确不够强势,而这又是一个对价格并不太敏感的市场。

所以当我们聊欧洲市场的时候,应该退一步来看这个市场,价格在他们心中不重要,对于企业来说,在欧洲市场能赚到钱,才最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