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派新闻记者张慧高级记者朱赫

平均年龄为74.5岁的“学霸天团”戴着衬衫袖口合唱了《少年》首歌,鬓角上覆盖着霜,白衣服飘飘,意气风发。

“唱歌的时候大家都忘了自己的年龄,好像真的回到了少年时代。”白发苍苍的老人把人生装在音符里,融化岁月平息下来,与无数的燃点和眼泪相对应。(莎士比亚)。

他们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几十年前,离开清华园怀着梦想投身祖国各地建设,辗转奋斗过,现在安于上海。(莎士比亚)。

最近,彭派新闻们谈论了合唱团的数字成员、他们的过去、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故事和回忆。

严星添《少年》舞台视频截图(除了特别的标记外,这张照片都是回答者的照片)

三句话,铭记一生,可以用一辈子

舞台上,银发男子声部中严成祖顶着浓密的黑发。(莎士比亚)。

“头发是真的,颜色是假的。“他对记者坦率地说。回顾一生,他24年在贵州,8年在海南,53岁被调到上海,担任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退居二线后,又去了两家外国企业工作到现在。

严成说,他一辈子不离开化学工业,一直在处理危险化学品。现在也能拥有自己的“利用价值”,心里很满足。

少年时期,他表现出对化学的浓厚兴趣,1963年进入清华后进入了工程化学系。回顾50多年的工作经历,他说大学时代的三句话使他铭记一生,受益一生。(莎士比亚)。

1964年,19岁的严成秋和同学们在颐和园昆明湖游泳。

第一句是“为祖国的健康工作50年”,他已经做到了。

第二句是“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清华毕业后,他服从了分配。"给我分配结果,我就去贵州的山沟。"他说毕业时服从分配是义务。自己能支持国家三线建设,还能去大型化工联合体专门对口,他很满意。

刚进工厂参加工厂建设的时候,严成俊做过推罐子的工人,做过木工、混凝土工、瓦工。化工设备逐渐投入生产时,从最底层开始。“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无法获得化工企业的真才实学。”这是严成秋铭记一生的第三句话“行胜言”。这四个字刻在清华大礼堂前面的日晷上。

正是这种人生哲学,使他从工业园技术人员一步步当上了常务副厂长。

艺术是因为音乐有缘。

艺术团有一对,尤西拉和陈都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半个世纪前因音乐结缘。

1967年尤西拉(右)和陈的结婚纪念照片“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图

当时,作为清华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土木系学生尤西拉有资格举办独奏音乐会。所以他邀请了学校著名的钢琴才女陈来伴奏。

尤西拉独奏,陈伴奏。“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地图

不仅钢琴弹得好,陈震也是“学霸中的学霸”。1956年,陈以数理化3科满分获得华东六省高考理科状元后,以24门科目的5分成绩获得优秀毕业生金牌。

报考电气工程专业是陈进的坚持。"这是对国民有用的事业,必须学习。"陈汝如说。

毕业后,为了支持三线建设,两人距离四川,尤西拉距离成都,陈距离德阳71公里。

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尤西拉去探望爱人。知道陈珍喜欢弹钢琴,尤西拉向同事借了一架闲置的钢琴,用手推车送给她。

1696431415&x-signature=HiVN3Img4XK2WljrSTh54RwL6GE%3D&index=4" width="541" height="425"/>

年轻时的陈陈。“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

在四川待了13年后,改革开放后两人获得公派留美的机会。不到四年,夫妻两人拿到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选择回国。

回国后,刘西拉先在清华任教,陈陈来到上海交大,与同事着手振兴电机工程专业。

1990年代,陈陈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了三峡工程建设。她开始在上海和宜昌两地间奔波,往往是放下书本就赶航班,所乘的多是夜间航班。飞机抵达武汉后,再换乘赴宜昌的长途汽车,颠簸一天。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五年。

1998年,刘西拉来到上海交大任职,两人终于结束了多年的“异地恋”。

如今,81岁的刘西拉仍活跃在上海交大讲台上,并两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硕博弟子超过百人。

刘西拉和陈陈在上海交大。“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

因为奉献了一生而感到快乐

第一次参加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活动,匡桂云就被合唱团的歌声打动,“你来自北国西疆,我来自东南水乡,都曾经热血满腔,现依然赤子心肠。”

1963年,匡桂云考入清华工程化学系,毕业后,她先去位于辽宁的解放军农场军训连劳动锻炼,一年后又去了山西的矿场劳动。1970年9月,匡桂云被调往苏州染织一厂负责锅炉改造和废水处理。这一待就是九年。

匡桂云少年时

1979年,匡桂云回到上海,在上海纺织局参与“三废治理”。在纺织局工作了17年后,匡桂云又迎来了新挑战。

因为专业是化学,又一直参与废水治理工作,1997年,匡桂云成为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处处长,负责苏州河整治规划、科研、技术援助和项目管理。

历时四个月,匡桂云带领团队每日观测苏州河水质并进行诊断,找出污染元凶。一段时间后,苏州河的治理成果显现。匡桂云清晰地记得,2000年11月17日,苏州河上举行了久违的龙舟赛。

“真诚、自信、认真、执着。”匡桂云说,这是她在清华求学期间养成的品格,在农场、矿山、工厂都流过汗,才更知基层之苦。她也希冀着新一代少年更美好、更努力,将理想的种子传下去。

2007年,退休后的匡桂云收到老友的邀请加入艺术团。在这里,匡桂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并一直将团长的话记在心里,“我们因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得到快乐。”

匡桂云(一排右二)参与艺术团排练

给自己青春的定义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在上海番禺路上的一个老小区内,王显周坐在沙发上连读了三遍歌词,仿佛在回味自己飞扬的青春。

1966年从清华高压电气专业毕业后,王显周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京,服从分配来到上海,成为华通开关厂的一名装配工。

王显周在清华大学校门前留影

很快,能力突出的王显周被选拔进入全国开关设计赶超小组。“当时我们的开关设计技术都来自苏联,还比较落后。”奔赴东北多地调研学习后,王显周和组员们来到天津开关厂攻坚克难,为了配合市民用电峰谷,他们经常在半夜实验,最终设计出了少油断路器。这个装置至今仍在被使用。

王显周荣获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1972年,一纸调令又来到了王显周面前。彼时,他刚刚与同厂的陈润芳结婚,妻子怀孕不久,丈母娘也身体抱恙,然而上海重型机器厂急需电气类人才,王显周选择服从指挥,前往闵行工作。

一周只能回一次家,“我每周六乘小火车回到市内,周一一大早又回到闵行的厂里。”王显周感叹当时的生活,辛苦了妻子一人照看家里。

在闵行工作的王显周也迎来了工作生涯最大的挑战之一,维修万吨水压机。

万吨水压机电气系统安装动员大会

这是中国第一台万吨级水压机,诞生于1962年,可以把300吨重的特大钢锭,像揉面团似的锻压成各种形状的机器零仵。飞机、轮船乃至核工程的建造,都需要这个国之重器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1990年代,这部“年老失修”的水压机出现立柱横梁裂痕、电气设备老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上海重型机器厂成立了万吨水压机大修领导核心班子,王显周是成员之一,负责万吨水压机电气系统大修改造工程的全部项目的设计、施工等。

王显周工作中

一个横梁260多吨,一个立柱100多吨,就连螺母都是5吨重的钢筋,拆卸过程困难重重。为了赶工,王显周感觉当时就像打一场仗,“有一张时间表,每天六点多上班,八九点下班,太晚了就睡在厂里。”因为这个大修工程,王显周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7年,退休后的王显周加入了艺术团。“他以前就唱得很好,就喜欢听他唱歌。”说话时,老伴陈润芳看着他,满眼都是欣赏。

王显周说,和老友同学们一起放声歌唱,能让人忘记年龄。在这次演出中,他除了参演,还负责组织男高声部的练习。而《少年》这首歌需要使用流行唱法,王显周一开始觉得很难,但研读歌词后,他仿佛在歌词中看到了自己奋斗的大半生。王显周决定,一定要把这首歌练好、唱好。

王显周(最后一排左一)在央视网络春晚演出

朝气蓬勃,刻苦努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是王显周给自己青春的定义。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丁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