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范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设计评析: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借助“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展开想象,在大脑中勾画出一幅作者的童年印象图,为感受作者的童真童趣作铺垫。】

板块二:默读课文,寻找场景

1. 自学完成学习任务(一)。

师:请默看咱们的学习任务(出示课件)。

师:看明白学习任务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时间五分钟,开始吧。

生:(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学习。)

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个别学困生不明白要求的,对其进行帮助。)

2. 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师:时间到,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出示课件)?

生:咀嚼,傻事,卸煤,毡帽。

师:“咀嚼”读得很正确,声音又洪亮。下一组谁再来?

生:棉袄,袍子,沙漠,寂寞。

3. 汇报交流,梳理的生活场景,以及书写“咀嚼”。

师:“袍子”轻声读得好。生字词会读,你们又梳理了哪些生活场景呢?

生:她看见骆驼吃草,就去学咀嚼;和爸爸谈骆驼铃铛的作用;看见骆驼脱毛想去剪;夏天不见骆驼问妈妈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老师把你梳理的场景用这些小标题概括。(小标题:学骆驼咀嚼,谈驼铃作用,看驼毛想剪,问骆驼去向。)

师:(手指“咀嚼”)“咀嚼”刚才大家都会读,但是还要会写。看看杨老师怎么写的。(示范写)“咀”右边里边两横。“嚼”左窄右宽,右边写紧凑。看看学单上你写的这个词,写对没,对了就在方格上方画一颗星(师示范画星)。

(生评价画星。)

师:再看“嚼”字,右边是否写紧凑,做到了的再画一颗星(师示范画星)。

(生评价画星。)

师:“嚼”字比较难,咱们在下边方格里再写一个。(生在学单方格里书写“嚼”。)

师:孩子们,注意写字姿势哦。写完请端坐。

师:(手指板书)这些场景,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里呢?

生:学骆驼咀嚼,第 4 自然段。谈驼铃作用,第 6 自然段。

师:谈驼铃是第 6 自然段,大家同意吗?你说。

生:谈驼铃作用,应该是第 6~9 自然段。

师:赞成是第 6~9 自然段的举手。

(生大多数都举手了。)

师:很好!谈驼铃作用,第 6~9 自然段都在讲。继续后面两个场景。

生:看驼毛想剪,第 10 自然段。问骆驼去向,第 11~14 自然段。

【设计评析:预习检查,重视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借助“学习单”任务驱动,自主学习;通过支架帮扶提取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板块三:品读场景,感受小英子童真童趣

1. 引导学习“问骆驼去向”场景。

师:我们来看“问骆驼去向”这个场景,读一读课文第 11~14 自然段。(出示字幕:读文段)(生放声读文段第 11~14 自然段。)

师:你感受到小英子怎样的童年呢?你来说。

生:我感受到小英子爱问问题。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从“总是问”感觉出不是问一次,而是经常这样问。

师:你是抓住“又,总是问”这些关键词感受到的。(出示字幕:关键词)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觉得她天真有趣。

师:说来看看。

生:她的问题让妈妈不知在问什么。

师:是呀,她的天真童趣就在这一问里。(板书:童趣 问)

师:序言里总是问,《城南旧事》正文里也总是问,这是小英子发现一个贼后和妈妈的对话,来看看。(出示课件)

(生默读课件里的文段,情不自禁笑了。)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哪儿感受到的?

生:她问妈妈贼把东西放在哪儿,这样的问题有趣。

师:还有吗?

生:她问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人嘛,都是一个样,她却要问,我觉得有趣。

师:你们是抓住这些重点句子,感受到的。(出示字幕:重点句)前面在问骆驼,这次她又在问贼,真是充满童真童趣。

师:咱们想象着她提问的画面分角色读读这段话。(出示字幕:想画面读)感受感受“她问中”的童真。你们读红色,老师读黑色,听明白了吗?(出示课件)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问骆驼去向”,先干什么?

(出示字幕:读文段。)

生:读文段。

师:然后抓住?(出示字幕:关键词。)

生:关键词。

师:以及——(出示字幕:重点句。)

生:重点句。

师:最后干什么?(出示字幕:想画面读。)

生:想象画面读。

师:想象画面分角色读,感受到了小英子的童真童趣。(出示分角色读的灯片)

【设计评析:选取“问妈妈骆驼去向”场景进行学法指导:抓关键词、重点句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童真童趣。】

2. 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二)。

师: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处场景和同桌合作学习,继续感受小英子的童真童趣。(出示课件)

(生根据任务要求,合作学习。)

师:(巡视合作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同桌给予帮助,合作好的同桌给予肯定。)

(生陆陆续续学习完后举手在示意。)

3. 汇报交流品读的其他三个场景。

(1)学骆驼咀嚼的场景。

师: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哪些愿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你来。请问,你们选择的哪个场景?

生:学骆驼咀嚼的场景。

师:这个场景,你们是通过抓住哪些关键词感受到小英子的童真童趣?

生:我是从骆驼咀嚼的时候,小英子看呆了,牙齿也跟着动起来,感受到小英子的童趣。

师:你从“呆,动”这些词感受作者的童趣。为什么这儿就能感受到呢?

生:因为她在学骆驼咀嚼,而且自己也动起来。

师:骆驼怎样咀嚼?她有时怎样动起来的?大家做做看。

(生学做骆驼拒绝的动作。)

师:杨老师发现你做的特别有趣,来再做做,做给全班看看。

(生做拒绝的动作给全班看。)

师:呵呵,做得挺可爱。小英子呆入迷了,情不自禁动起来学咀嚼,的确有趣。还从哪儿感受到小英子的童真童趣?

生:骆驼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感受到小英子的童真童趣。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生:因为本来骆驼是丑的,可以有了“那样”这个词,发现骆驼在她心中不丑了,而且还十分喜欢。丑骆驼她还喜欢,所以我觉得有趣。

师:“那样”这个关键词,表达出小英子她当时特有的情趣。你能通过想画面,把这个句子有滋有味的读出来吗?(出示课件)

师:“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学着老师,抓住“那样”读出小英子的心情,读出当时的画面。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作者真的呆动起来了(播放视频)。(生看视频。)

师:多有趣的画面,咱们再把这段文字读读。(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接着读。

2. 汇报看见驼毛想剪的场景。

师:还有谁愿意汇报自己选择的场景?你来,你想交流哪个场景?

生:看见驼毛想剪的场景。

师:请问你是通过勾画哪个重点句感受到作者童真童趣的?

生: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师: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你感受到童真童趣?

生:她看见骆驼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就想拿剪刀剪一剪,就是想剪,我觉得只有小孩子才有这想法,所以觉得有趣。

师:天真幼稚的想法,想剪本来就是一种童趣。就让我们结合画面,读读这这些句子。(出示图文结合的课件。)

3. 汇报谈骆驼铃铛的场景。

师:剩下的一个场景,谁愿意来?你们两个来,是采用什么方式交流呢?

生:想画面分角色读。

师:好,角色分好了吗?开始吧。(出示课件)

生1: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生2: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生1: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生2: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师:他们俩的朗读,关注了不同人物的语气。通过这样的读,小英子的童真童趣在哪儿?

生:童趣在她和大人想法不一样。由于太爱骆驼,怕它寂寞就想象是为增添情趣。

师:如果我们在想画面分角色读中加上动作,就更能感受到她的童真童趣呢。哪两位愿意来试试?好的,你俩来。

(生加上动作分角色读。)

师:真可爱,小英子的童真童趣就在你们加上动作的朗读里。

【设计评析:学生运用方法学习另外的三处场景,感受作者的童真童趣;教师重在学法指导,扶、放自如。】

板块四: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 完成学习任务(三)。

师:这些场景充满童真童趣,很多年后,回忆往事,林海音又有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件)看看学习任务。(生自读学习任务。)

师:明白任务啦。那就开始自己的学习吧。(生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 汇报体会到的情感。

师:你说,体会到中年林海音怎样的情感?

生:怀念之情。

师:(板书:怀念之情)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师:还能从哪儿体会到怀念之情?

生: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师:她的怀念之情,还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关。(出示课件)

师:她 1918 年——

生:出生日本。

师:1921 年——

生:到台湾。

师:1948 年——

生:回到台湾。

师:看,作者在北京生活 25 年之久,怎能没有对老北京的怀念之情呢?再看这两段文字,你还体会到中年林海音的什么情感?

生:淡淡的忧伤。

师:哪儿体会到的?

生:童年一去不还,那些傻事,她也不会再做了,所以就有淡淡的忧伤。

3.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

师:你们太有读书体会了。现在如果让你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你会选择欢快的还是舒缓的?

生:舒缓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舒缓的才能表达当时林海音的怀念和淡淡忧伤。

师:带着这些情感伴着音乐来读读这两段。(出示课件。)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

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

师生: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生: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师生: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生: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那深深的怀念,那淡淡的忧伤,印在作者记忆里,永不消退。(出示课件)

师:她看见——

生: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了。

师:她听见——

生: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师:她想起——

生: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孩子。

师:可是春去冬又来,骆驼队也会来,唯有童年一去不还。她再也不会在冬阳下——

生:学骆驼咀嚼。

师:也不会和爸爸——

生:谈驼铃的作用。

师:更不会向妈妈——

生:问骆驼的去向。

师:也不会看见驼毛——

生:想去剪。

师:(出示课件)她是多么怀念——

生: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

师:她多么想念——

生: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人物!

师:她对自己说——

生:把它们写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师:默默地想,慢慢地写,那童真童趣又——

生:重临心头!

(师板书:重临心头。)

【设计评析:如果说前面重点是在品读、咬文嚼字,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童真童趣,那么此环节就是在品悟作者“一去不还”的无奈和忧伤,“资料袋”的植入水到渠成。值得一提的是执教者巧妙取下板书上的几个“不会”的场景,只留下“重临心头”可谓是神来之笔。学生就是在回答一个个“不会”的往事场景中体悟那一个个消逝的场景。那一个个消逝的场景其实就是那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在这极富神韵的一个个片段中,和文章、和作者情感紧密相连。】

4. 背诵最后两段。

师:这么优美的文字,咱们来背背(出示课件)。

(生背诵文段,直到文字慢慢淡去。)

5. 拓展推荐,完善板书。

师: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城南旧事》来了,一本,一本,还有一本(动画课件)。

师:虽然有不同版本的《城南旧事》,却有着共同的记忆——童年往事。(画圈)

课后我们走进《城南旧事》,去感受小英子的童真童趣(画圈),去体会作者蕴含其间的思想感情(画圈)。在书中与林海音的童年相遇(画圈),让一幕幕难忘的场景重临于心头(画圈)!(画线)下课 , 同学们再见!

【设计评析:智慧课堂、智慧教师、智慧教学!阅读课程的智慧整合,由一篇到一本,趣味走进《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还有那结课处的思维导图,作者的童真童趣、怀念忧伤,无不弥漫在读者心间,这样的结课似乎有一种“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意蕴之感。】

(1.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盛小学;2.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