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莉等(2009:3)笼统地指出,语篇分析包括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两大方面,前者研究句子的构成要素之间、句法结构,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探讨一系列句子如何组成连贯的篇章;后者研究篇章的整体结构、下层结构、以及上下层结构关系,进一步了解篇章的谋篇布局与意图,达到理解篇章的目的。黄国文(1988:10)则具体描述了可供语篇分析的项目,包括衔接、连贯、句子、句组与篇章、句际关系的类型、篇章结构、分析平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篇章结构等语篇模式和衔接、连贯等语篇特征。
下面笔者以课文Aids today为例具体介绍如何对语篇进行分析。
Aids today是一个电视专题节目的文字稿,谈及的是艾滋病这一致命的疾病(王守仁、何锋,2006b:48)。该文属于说明文,它向读者描述了艾滋病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的现状,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理、感染途径和世人如何同艾滋病作斗争的事例。通过该文,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对艾滋病人的关心。
(一)语篇模式
语篇模式也叫语篇的组织结构。语篇都有其组织结构,无论是书面语篇还是口头语篇。语篇因交际功能不同,其组织结构也可能不同(黄国文,1988:24)。Aids today是一篇比较典型的问题解决型的说明文。该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部分由第1节构成,是一个引言,通过一个案例提出了艾滋病在非洲蔓延的严峻形势;第2部分包含第2—5小节,具体分析了艾滋病的症状、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最后一部分为第6—10节,详细介绍了个人、政府和国际组织与艾滋病所作的斗争。除了第1节外,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了一个主题句、一些支撑细节和一个结论性的句子。
(二)语篇特征
语篇与非语篇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具有语篇特征,后者没有。语篇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衔接和连贯就是语篇特征的最重要内容(黄国文,1988),它们在语言学习、运用和创作中直接或间接地起着评价和标准的作用(张德禄、刘汝山,2003:3),因此,它们也成为近20年来语篇分析的焦点问题(魏在江,2007:1)。Aids today就是一篇语言衔接得当、语义连贯流畅的语篇。
1. 衔接
什么是衔接?在Nunan(1993: 116)看来,衔接是指语言形式层面的连接,它们能够表示语篇中各种句内和句际的关系。也就是说,衔接实际上关注的是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和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如何通过显性的语言形式进行联结的。Halliday 和Hasan (1976)进一步指出衔接有五种方式,包括指代、替代、省略、连词和词汇手段。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如指代、替代、省略)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现为结构上的粘着性,即结构上的衔接。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黄国文, 1988:10)。
就Aids Today这篇文章来说,在衔接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指代和连词的大量使用。我们可以发现文中有很多人称代词,如第1节中的he, his, her, him, their等。指代词语、词组或更长语块的指示代词使用也不少,如第24行this指的是前面出现的句子“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can occur …”。连词在课文Aids today中的使用包含以下四种类型:并列连词(第2行的while,第5行、第15行的and)、递进连词(第46行的in addition)、因果连词(第10行的so和第28行和第65行的because)和转折连词(第26行和第64行的although)。正是有了这些连词,句内和句际各要素才得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 连贯
与衔接不同,连贯在语篇中是隐性的,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所谓连贯,是指语篇被感知到“结合在一起”的程度,而不是仅仅一系列毫无联系的句子或言语堆砌在一起(Nunan, 1993: 116)。Richards等(1993:61)则将连贯定义为“使语篇中言语或句子的意义形成关联的各种关系”。
在Aids today一文中,段落之间呈现出一些联结手段,使得文章更为连贯。有时,某个段落的最后一句暗示着下一段落的主题。例如,第2节的结尾句为 “Sometimes, infected people have no outward symptoms …”,从第3节的主题句 “One of the first symptoms that …”可以看出上一节的结尾句正好暗示了这一节的主旨大意。该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例如,从第2部分的结论句,也就是第5节的最后一句话 “All of this makes it clear that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this deadly disease.” 我们很容易预测到第3部分可能谈论的内容与“措施”有关。课文中另一个使得文章连贯的明显例子是文章首尾段落的前后呼应。该文从发生在一位非洲男孩身上的悲惨遭遇(艾滋病致使其父母双亡)说起,之后经过若干讨论,在最后一节又回到了小男孩的身上,告诉读者虽然他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前面提到的种种措施给他带来了希望。上述手段使得课文非常连贯,因而有利于读者准确把握文章的脉络。
四、语篇分析的策略
语篇分析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中叶,国内开展此项研究有大约30年的时间。几十年来,“人们对语篇中诸要素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其研究结果不仅体现在语用学和语篇分析层面,而且也渗透到了语言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领域”(刘润清、文旭,2006:180)。语篇分析研究的深入使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语篇分析具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对不少高中英语教师来说,将语篇分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比较少见。因此,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寻合适的教学策略就很有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语篇分析的策略。
1. 精选分析的材料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属于不同文体但衔接、连贯等语篇特征比较明显的语篇作为语言教学的材料,具体分析其中的语篇模式和衔接与连贯的手段。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认真考虑语篇的结构模式和衔接与连贯等方面的意识。
2. 采用适宜的模式
教师在教学语篇时,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top-down approach)。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阅读是阅读对象与阅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语篇的社会语境、主旨大意、组织结构等内容得到了优先考虑。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宏观角度出发,将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指导学生从篇章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理解篇章结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意图等(丁维莉 等,2009)。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和策略:第一,提出与语篇相关的问题,导入背景知识和社会语境知识;第二,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猜测篇章大意;第三,教授词汇和语法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它们的基本用法;第四,组织学生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第五,指导学生分析语篇中衔接和连贯的手段;第六,和学生讨论语篇模式、体裁类型、社会语境和语用适宜性等方面的内容。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语篇分析相关策略的指导,学生的语篇模式、特征分析能力不断得到强化,语言分析和语用分析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文本特点灵活使用。尽管自上而下模式比较适合英语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相对丰富的高中生,但它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理解和认知过程,且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读者在阅读中的主观预测、推理等作用。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句法、语义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交互模式(interactive approach),该教学模式强调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同时运用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有利于实现读者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丁维莉 等,2009:6)。当然,如果需要精确地理解一篇文章,或者需要特别聚焦语言形式,也可以单纯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bottom-up approach)。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语篇分析的现状,并以具体的语篇为例,分析了语篇模式、语篇特征分析的内涵、意义和应用策略。笔者认为,进行语篇分析时,需要进行词汇和句子层面的语言分析,但超越句子层面的语言分析更为重要。即使对句子和词汇做分析也最好在语篇层面上进行,因为与孤立地学习语法或词汇相比,结合语篇分析学习语法或词汇更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同时,在进行超句子层面的语言分析时,要突出语篇模式和语篇特征的分析,与之相应的阅读教学模式宜采用自上而下模式。
由于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语篇的体裁不同,语篇的表现形式不一,所以,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突出”特点。在实际分析中,在各个平面上对每个语篇进行分析往往是不现实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有的语篇在这一平面很突出,有的语篇在另一个平面比较引人注目,有的语篇则可能在某几个平面更有价值。因此,在语篇分析中,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具体情况,抓住要点,在几个最突出、最有代表性、与语篇的交际功能关系最密切的平面上进行分析(黄国文,1988:37)。
语篇分析是一门学问。要将语篇分析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中,教师需要了解一些篇章方面的理论知识,如篇章功能结构、篇章联结手段、篇章叙事结构、信息与语句排列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尝试将相关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和阅读理解试题的分析当中。
参考文献
[1] Crystal, D. Introducing Linguistics [M]. London: Penguin, 1992.
[2]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New York: Longman, 1976.
[3] Mc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McCarthy, M. & Carter, R. 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Longman, 1994.
[5] Nunan, D. Introducing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Penguin, 1993.
[6] Richards, J., Platt, J. & Platt, H.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93.
[7] 丁维莉,陈维昌,车竞. 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8]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 刘润清,文旭. 新编语言学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0] 王守仁,何锋.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a.
[11] 王守仁,何锋. 牛津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模块十)[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b.
[12] 魏在江.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 杨秀红. 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的现状思考及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4] 张德禄,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Wang Xiaoli
Abstract: Discourse analysis beyond sentence level is of significance in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Yet it is limited in its effectiveness in practical teaching, resulting from teachers' in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tents and strategie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t suggests that discourse analysis should be based on discourse patterns and discourse features, and teachers should adopt the top-down approach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discourse analysis, taking a text from Unit 3 of Module 10 in Advance with English for example.
Key word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patterns; discourse features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第7期)
1.文章《【英语段落语言赏析方法】语篇分析及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英语段落语言赏析方法】语篇分析及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